>>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在宁夏,树的时光漫游
2023-03-13 08:08:50   
2023-03-13 08:08:50    来源:宁夏日报

固原市蝉塔山风貌(资料图片)。

宁夏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区(资料图片)。

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秋景(资料图片)。

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罗山自然保护区(资料图片)。

  如果“树”是一支笔,面对宁夏的自然“纸张”,起初并不容易落笔。据《宁夏林草年鉴》所载,自治区成立之初,风沙灾害频繁。浩瀚沙区,仅有一些散生的天然灌木和沙生草丛。

  荒芜,是自然的一种客观面貌;沙漠,也是生态系统的一种构成。然而,如果被定义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宜居宜业的出路何在?这更像是人与自然一起商量后的结果——先种树。

  从起步时1.5%的森林覆盖率,到2022年底的18%,每一次的递增,储存着可贵的雨水、树木的蓄水、人的汗水。在这里种下的每一棵树,都需要付出比别处更多的心力,也承载着人们更多的期盼。

  三面环沙、生态脆弱,伴随荒漠化、盐碱化的侵扰,身为一棵树,想在这片土地上流露几行绿色,乃至成长为牢固的生态屏障,树和人都有自己的办法。

  树之“脉”:成长年轮

  在宁夏林业建设的起步期,对象是沙漠、黄土丘陵和天然次生林。当时,根据中央“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宁夏启动林业的恢复和建设。在天然林领域,制定了天然林管理办法,使历史遗留的天然林得到恢复和生长;在人工造林方面,确立了“以重点营造防护林为主,发动群众植树”的方针。

  2年前,记者曾在贺兰山下,与黄旗口森林防火站的老护林员李国兵谈及他的父辈。李国兵的爷爷李进源,在自治区成立不久后,就加入了当时的“护林队”。李国兵的父亲曾告诉他,当时开始调查林地资源时,爷爷就扛着仪器到处走,“全凭两条腿”。

  到了20世纪60年代,我区林业建设的重点逐步转为引黄灌区铁路、公路、渠道和城镇居民点的绿化。同时,在天然次生林区,由单纯的封护,转入“封、护、育”并举。

  贺兰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退休老职工王兆斌,在20世纪60年代到林业部门(当时的“林管所”)工作。他那时的主要工作是挖树坑、栽树苗,但山上石头多,要先挖好树坑,盖上塑料布,再从别的地方把土拉来填埋。

  当年老人栽下的小树苗,如今已亭亭如盖。

  1978年11月,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将三北工程的办事机关设在银川市。1979年,塞罕坝林场首任场长刘文仕,离开了奋战17年的塞罕坝来到银川,出任三北防护林建设局首任副局长。

  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范围内,宁夏是唯一全境列入其中的省区。当年,刘文仕关心支持的“盐池机械化林场”(今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六盘山林区,如今已是郁郁葱葱。据老同事回忆,刘文仕每到一地,都常说:“有问题不怕,可以刨开土看看,为啥树栽不活,一起想对策。”

  数据显示,三北工程实施前,宁夏全区林业生产总值0.15亿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1.15%。三北工程实施40周年,宁夏林业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至5.4%。

  记者曾采访刘文仕老人的儿子刘钢铁,他说:“父亲一辈子,就是奔着绿水青山去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激发了生产活力。宁夏落实林业生产责任制,涌现出一批林业开发生产的承包大户和新的经济联合体,并积极鼓励林业科技创新。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区加大农林牧综合治理力度:在南部山区,山、水、田、林、路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在中部沙区,营造沙漠绿洲。200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出台。2009年,宁夏试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如今,在此基础上,山林权改革深入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林草系统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引领,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实施国土绿化,扎实开展生态保护修复。

  当前,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我区全面开启林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造科学绿化试点示范样板,筑牢祖国西部生态屏障。

  树木与河流对望,与山川呼应,与人相伴。在漫长的岁月里,从退耕与还林的让渡里,在造林与修复的更新中,绿水青山就是全部的答案。

  树之“策”:谋篇布局

  山脉、高原、平原、沙漠、河谷……在这片“微缩盆景”的土地上,一棵树站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侧重的生态表达。

  在宁夏,一棵树就是一名战士。在这里,种树是讲究“排兵布阵”的:不论是经典防沙治沙体系里的“五带一体”,还是农田林网的“主林带”“副林带”,每一棵树的“落子”,都出于通盘考虑,讲求科学实用。

  时间轴拖回到20世纪70年代,宁夏在推进“四旁”(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绿化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灌区农田林网。在灌区,当麦穗即将沉坠,一阵大风刮来,就可能提前终止这场收成。农田林网中的每一棵树,都是农田的贴身守护者。而在护岸林体系建设中,每一棵树并肩而立,构筑体系中的绿色“链条”,成为黄河的守护者。

  这张农田林网,是不断更新的“网”。第一代农林防护网以杨树、柳树为主,紧挨农田建设。然而也有弊端:影响农作物生长速度、容易滋生虫害。随后,农田防护林网“升级换代”——第二代林网由单一的树种“升级”为多树种,且与抗虫性、抗旱性强的树种混交,注重在农田和林带间留有合适的距离,尽可能减少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逐步筑起“树随路栽、绿随沟建、林随田织”的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

  近年来,在北部绿色发展区,我区实施防护林建设工程,以新造、改造提升并举,见缝插绿、应绿尽绿,完善防护林网,构建北部防护林体系。

  在中部干旱带,“一棵树”曾经可以指代一个地名,成为自然地域之中的一处鲜明特征。同时,“一棵树”也承载着发展的信念:无论在多么贫瘠的土壤上,树能活,日子就有指望。

  在沙区,位于“五带一体”防风固沙体系中的一棵树,牢牢扎根原地,就可以成为土地“画质”由黄转绿的一个关键变量。

  在沙漠里种树,蒸发量是降水量的数倍,刚栽好的树苗,或许很快就被沙子追上。但更难的,是对绿色的想象。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唐希明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他开始参与治沙,每天7点起床,带上馒头、水到现场。中午,躺在沙子上睡一会儿,再干到下午6点多收工。许多和他一样的治沙者,缚住沙的脚步,守护绿的“城池”。

  造林的成本或许可以计算,却无法计量每一棵树背后,那双手的执念。岁月是一个巨大的“沙漏”,而绿色的草方格,成为一种生态修复的量度。下一步,在中部防沙治沙区,我区将持续实施防沙治沙建设工程,建设乔灌草合理搭配的稳定植被群落,构建中部防风固沙林体系。

  某种意义上而言,一棵树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在树木进行“内循环”的同时,又与林下乃至周边的环境,进行“外循环”的交换和滋养。

  在南部水源涵养区的生态建设中,一棵树的主要使命是涵养水源,尽力阻止水土的流失。曾任彭阳县造林队队长的杨凤鹏回忆,起初,山上没有路,都是犟石头,光挖树坑就要半天。在陡峭的山坡,人站着都困难,怎么种树?彭阳人把绳子系到腰间,悬在半山腰,就这样把树苗栽下。在当地,几乎人人都参与过植树造林,吃尽了“荒”的苦,他们把绿色的种子,随着一锹锹的铲土,储蓄在山上。

  在南部水源涵养区,我区将持续实施水源涵养建设工程,坚持涵水养水、增加绿量,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构建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林体系。同时,坚持生态与产业相结合,实施村庄绿化和生态经济林建设工程。

  宁夏围绕“一带三区”总体布局,因地制宜、以水定绿,将科学绿化理念贯穿于生态保护修复的全过程。

  树之“果”:和谐共生

  树不能言,却让人无法忽视它的表达。它伸展抽枝,高兴了开出一树的花,失落时也会簌簌落下叶子,它从不忽视你的付出,到了季节兑现果实的“诺言”。这是属于树的“计时”方式。

  一棵树释放的效应,是四季的投影,也是生活的布景,关乎人类,也关乎生物多样性。

  在不少80后的印象里,和伙伴用落下来的白杨树叶茎“拔河”,属于童年的回忆。还记得20世纪90年代前后,宁夏杨树上集中出现的“天牛”吗?

  1988年,我区对危害性最大的“天牛”蛀干害虫,实施综合防治,加强检疫,控制蔓延。同时,调整林业内部结构,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据我区一位长期在造林一线工作的专业人士介绍,当时行道树的树种相对单一,而杨树是“天牛”偏爱的树种,“同时,在不同种类的杨树里,天牛也有最喜欢的品种,可能口感好”。刺槐、臭椿、白蜡……后来,宁夏的绿化树种逐渐丰富,同时增强抗病虫害防治能力,加大混交林建设。

  白杨树,是宁夏人记忆里熟悉的行道树。行道树不仅仅只有降噪、除尘等“工具化”的功能,当人们漫步于城乡道路,行道树也是身边流动的风景。因此,行道树的树种如果过于单一,也不免限制了漫步的想象力。

  如今,树种的多样性,可以法国梧桐在彭阳“落户”为例。法桐,可谓庭荫树和行道树中的“优等生”,可除尘、降噪、吸收有害气体。这几年,法国梧桐作为行道树被彭阳县引入,在悦龙山公园站稳脚跟。“法桐,原为南方树种,也是行道树的先锋树种。随着生长环境的变化、湿度的增加,法桐在彭阳逐渐适应了生长。”当地林草部门一位负责人介绍。

  曾经,水土不服是异乡树种“客人”引入宁夏的限制之一。生态环境的好转,局部小气候的变化,让引入更多适宜的树种成为可能。

  一棵树释放的效应,是果实,是林下经济的生机。

  从生态林建设发展到生态经济林,农民办起了经果林合作社,庭院经济兴起,绿水青山为山下的农家乐“引流”,释放“生态+”效应。我区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让“一棵树”释放出更多的能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带动乡村的振兴。

  近年来,“生态修复”的说法,隐含的前提或许包括:由于自然因素、加之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既有“伤口”。必须施以科学手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其中,“树”仍是一种重要的疗法。

  曾经,种树首要考虑的是成活率。如今在六盘山,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不仅追求“绿量”,也关注“绿质”提升。生态建设更为科学,生态文明理念不断进步。

  宁夏承担着维护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打造绿色生态宝地。要坚持全地域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全领域推动绿色发展转型,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截至2022年年底,我区全年完成营造林150万亩,草原生态修复22.8万亩,湿地保护修复22.7万亩,治理荒漠化土地90万亩,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18%、56.7%、56%。

  今年,我区对“树”的待办事项还在更新:提高国土绿化精细化水平,推进科学绿化试点示范区建设,全面构建防沙治沙新格局,推动山林权改革向纵深推进,深入开展林草碳汇计量评估与碳中和战略研究……

  在祖国西北的这片土地,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绿意增长之间,林带挺起脊梁,努力扼住风沙入侵的咽喉要道。与其说这是绿色的奇迹,不如说是即使在寸草不生的角落,这里始终有不撤的脚步,不竭的意志。

  2023年,宁夏计划完成营造林任务100万亩,关于树的故事还在讲述。而那些执手栽植、巡山护林等所有与树相关的人,终究也成为一棵棵行走的“树”,成为树的故事的一部分。(记者 毛雪皎)

【编辑】:尤天竹
【责任编辑】:贺璐璐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