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进国提笔为学生们教授书法写作技巧。
农民出身的他,育人50载,为人朴素、节俭,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勤勉、认真,对待学生就像爱护自己田里的庄稼一样浓厚、深沉。作为一名教师,传递着温暖而坚韧的力量,为教育事业贡献着无限的光和热,他就是宁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退休教师朱进国。
朱进国出生于西吉县震湖乡立眉村。1965年,7岁的朱进国走进了立眉小学,开启了他的求学之路。
当时的立眉小学是一所十分落后的乡村学校,教室是由一孔大窑洞分隔而成,学校只有两位老师,一二三年级一间教室,称为“伏老师班”,四五年级一间教室,称为“张老师班”。朱进国所在的“伏老师班”更多是在院子里上课,老师把黑板扛出窑洞,靠墙立着,把黑板分成三等份,上面工整地写上一二三年级要学的生字。当时的笔和纸十分珍贵,没有多余的笔和纸分发给学生。老师教完一个年级,这个年级的学生就在指定的黄土地上用手指或小树枝开始临习。除了每天上课,老师还带他们到学校附近的树林边跑步、捉迷藏、玩“老鹰抓小鸡”、抓五子、跳绳……
1972年,朱进国到西吉县三合中学读高中。高中课程较多,朱进国至今记得老师们上课时的情景:语文老师把课程里面的人物故事讲得生动感人;数学老师把深奥的数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得清楚明了;物理老师教会他们如何维修收音机……老师们上课时虽然拿着教案和书本,但几乎不翻教案,更不是照本宣科。课余时间,老师们带着学生共同登台演唱革命样板戏,在农忙时带着他们帮助农民收割庄稼。就是这些老师,用浓浓的厚爱根植着学生们纯真的心灵,在泥土一样质朴的心灵上撒下了善良勤奋的种子,影响了朱进国的一生。
1974年,朱进国进入西吉县震湖乡堡玉小学,成为一名民办教师。1978年,他考入固原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2001年调入原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朱进国的课堂上,知识从来不需要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他会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努力做到“授之以渔”,让学生以“渔”得“鱼”,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教师不仅要‘胸中有书’,熟悉教材内容,更要做到‘目中有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讲解重点,把人的要素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朱进国说。讲课时,朱进国条理清楚、风趣幽默,善于将历史典故、经典诗句穿插其中,学生沉浸在美好的情境中,感受着知识的强大力量和老师身上散发的文人风骨。渐渐地,大家都喜欢听这位身材颀长、语速平缓有力、发音字正腔圆、温文尔雅的老师讲课。下课后,朱进国身边总会围着一群学生和他交流聊天,朱进国也会借此机会和孩子们谈心,及时发现学生的困惑,捕捉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2018年,朱进国到了退休年龄。50年的教育教学生涯本应在此画上句号,但他忘不了课堂上同学们求知的眼神,继续选择留在三尺讲台。2019年,他被学校返聘,继续担任本科、研究生教学及指导工作。
除了潜心教学外,朱进国还精心钻研科研。令他倍感自豪的是自己苦心钻研多年的研究成果《六盘山春官词研究》一书于2021年出版发行,这是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群众文化生活的喜爱。出生于农村的朱进国每年寒暑假都会回老家,社火是最受当地人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每年春节,他都会跟着村民看社火凑热闹,并对社火队伍中的“仪程官”十分感兴趣。头戴乌纱帽,三尺黑须飘胸前,手拿羽扇,出口成章,每到一户人家门前都要摇动羽扇说吉祥话、送祝福,也叫“春官词”。也就在那个时候,他深深地爱上了春官和春官词。2014年,以申请国家课题项目为契机,朱进国决心拾起心中一直挚爱的春官和春官词,写了《六盘山春官词研究》的课题申请,获得立项后,他便开始忙乎起来。
每逢春节时期,朱进国便带着纸笔、录音笔走出家门,跟在耍社火队伍的后面,将春官现场即兴发挥赐福纳祥的春官词认认真真记录下来。寒暑假的时候他便到固原周边寻访上了年纪的春官,听他们讲春官词,对于难以听懂的方言,朱进国有时还要请人帮忙翻译。
就这样,白天寻访记录,晚上埋头梳理,经过4年辛苦的忙碌,有关《六盘山春官词研究》的资料一点点厚实起来。2021年11月,这本30万字的国家社科课题《六盘山春官词研究》一书正式出版发行。书中对春官的历史变迁、活动形式、思想内容等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展示了六盘山区这些贴近现实、通俗易懂、幽默风趣、愉悦人心、寓教于乐、充满正能量的春官词。该项研究填补了六盘山区所独有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研究的空白。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50年,弹指一挥间,在教师这条路上,朱进国有过遭遇挫折的痛楚,有过桃李满园的欣喜,也有过不眠不休的焦虑,但他仍然热爱教育这份事业。用真心培养出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用热忱关心着一个又一个的孩子,他为拥有天下这份最光辉的职业而感到无比骄傲。(通讯员 段凤蓉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