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乡村振兴农民合唱艺术节办出了“春晚”的感觉。
姚建平
以饱满的激情参赛。
现场观众闻歌起舞。
潘舂雨
红宝村农民合唱团在中宁乡村大舞台一展风采。资料图片
比赛前,李震宏带领大家进行最后一次彩排。
“如今,咱这些‘泥腿子’都能登台表演了。”
瞧,这精气神多足!
大家一起登台表演。
系好头巾,要打扮得美美的。
合唱团在宁夏第十六届运动会演出现场与导演、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资料图片
一有时间,合唱团就会“开嗓”。
12月25日,宁夏首届乡村振兴农民合唱艺术节在中宁县黄河体育馆举办,来自全区22个县市区选送的16支优秀农民合唱团齐聚一堂,用歌声唱响乡村振兴强音。其中,来自中宁县的大战场镇红宝村农民合唱团获得一等奖。
让我们一路追随大战场镇红宝村农民合唱团,从中宁到中卫再到大战场,倾听这些白天扛起锄头、晚上敞开歌喉的农民,如何用他们的故事展现新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
“以前连当观众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成了舞台主角”
又是早出晚归的一天。
12月25日,46岁的姚建平6点就起床了,忙完家里的活,7点多赶到村部集合,乘坐大巴车前往中宁县黄河体育馆参加艺术节。
体育馆内密密匝匝挤满了参赛的队伍和观众,但室内温度还是很低。姚建平和团员们早早换好衣服、化好妆,裹紧羽绒服等待上台。
她在节目单上找到了大战场镇红宝村农民合唱团的节目——《听奶奶讲革命》《红彤彤的日子》,是第六个节目。为了这次演出,他们排练了两个月。果然不出意外,节目获得一等奖,奖金3万元。可是,大家还没从得奖的兴奋中回过神来,饭没吃,就匆匆向中卫市出发了,因为下午还有演出。
彩排马上开始。
15时,姚建平坐在中卫市职业技术学校温暖的礼堂里,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
台上,合唱团的47名伙伴正沉浸在音乐和剧情的起伏中。
她的目光一一掠过每一张脸。
卖麻辣烫的王小萍、剪头发的魏东萍、经营电焊铺的党玉明、做房屋粉刷的王虎、从事彩钢加工的曹丽、带孙子的王付花……
姚建平发现,他们不开口的时候,远远看去似乎是灰灰的一片,分不清每个人的脸。但当聚光灯洒落下来,张开嘴巴唱歌的时候,他们的眼睛就亮了,个个神采迷人。
“你看王付花唱歌时的表情多好看,非常适合拍照。她总是骑着三轮车带孙子来练歌,一坚持就是好几年。”
“73岁的王正兰,是我们团岁数最大的,坚持唱歌4年了,每次排练都很积极。为了这次演出,我们夜里都在排练,前几天下了雪,非常冷,但是她都坚持下来了。”
2019年4月,大战场镇红宝村农民合唱团成立。在镇上做农资销售的姚建平抱着打发时间的目的参与进来。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张嘴唱歌的她,紧张得直打哆嗦。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很快,唱歌成了姚建平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而且随着合唱团声名鹊起,外出表演的机会越来越多。
2022年7月,导演刘苗苗来拍电影《六谷儿》,影片取材于合唱团的真实故事。作为角色之一,姚建平每天三四点就起床,有一次拍夜戏,直接拍到凌晨。那一个月,姚建平把店门关了好几次。
今年6月,宁夏第十六届运动会在中卫市举办,红宝村农民合唱团的节目《逐梦大战场》参与了开幕式文体展演。团员们连续20天往返于大战场镇和中卫市。6月正是农资销售旺季,姚建平彻底“脱岗”,每天早早准备好家里人的一日三餐后,就赶去中卫彩排,回来时往往已是深夜。
总有人问,这样的演出既不挣钱又那么辛苦,到底图什么?直到现在,姚建平也不知道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几年来,我们到中宁、中卫、银川表演,上电视、拍电影、穿好看的表演服,这是想都没想过的生活。以前,我们连观看表演的机会都没有,而现在我们成了舞台的主角。那种自信的感觉,特别好。”
舞台,一旦走上去,就很难再对喝彩声视而不见。
“明年4月,还有国家大剧院的舞台等着我们呢。”姚建平说。
“把自己的家庭搞和谐,就是最好的文明实践”
大战场镇红宝村的移民大多来自西海固。
那里有句话叫“吃饱五谷儿还想六谷儿”,如果说“五谷儿”是物质生活,那么“六谷儿”就是精神生活。
乡村振兴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的精神风貌。当这一内容从“文件”走向现实,做起来并不容易。
红宝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潘舂雨生于1984年,明白文化育人的重要性,这也是他组建合唱团的初衷。
“曾经打牌、喝酒是村民主要的休闲方式。”那段时间村里大事没有小事不断,三天两头调解矛盾成了潘舂雨的主要工作。
合唱团成员之一王小萍,曾在村里经营着一家麻将馆,对之前村里的休闲方式深有感触:虽然不用为吃饭穿衣发愁,但富起来的村民们却不知道该干什么,口袋鼓了,脑袋却闲得慌。村里不少夫妻,因为丈夫热衷喝酒打麻将,没少闹矛盾。
2019年,潘舂雨和中宁县文化馆馆员李震宏共同商议,组织村民练习合唱,“给村民们找个事儿做。”李震宏以前在大战场镇中学当过音乐教师,很多村民都认识他,听说李老师来村里免费教大家唱歌,很多人都主动来报名。
唱了几年,村里“不和谐”的情况明显改善了。
王小萍和丈夫都迷上了唱歌,在家唱、走路唱,就连喂兔子、喂羊也唱,爱喝酒的丈夫也开起了出租车。
姚建平之前忙生意,脾气很暴躁,唱了几年歌,性格改变很多,她说:“有时间吵架还不如去唱两首歌。”
有的村民原本性格比较孤僻,很少和村里人交往,自从加入合唱团,一有时间就来团里听大家聊天。
有的妇女之前围着灶台转,唱了几年歌,上了电视,一下子成了家里的歌唱家,有了话语权。
有的村民不注意个人卫生、言谈举止,在合唱团待久了,个人形象也变了。
……
“每个村民都是文明实践者,他们其实不需要服务谁,通过加入合唱团,走出去看看更大的世界,提升自我,把自己的家庭搞和谐,就是最好的文明实践。”潘舂雨说。
成立至今,红宝村农民合唱团参加区内大大小小的演出近百场。鲜为人知的是,这样一个优秀的团体,却有过几次解散风波。
合唱团刚成立不久,村里的一些男人看着妻子天天跑去唱歌,“不务正业”,打心里不痛快。有一次,李震宏正在教学,一村民酒后跑到团里,直接把妻子从队伍里拖走了,还对李震宏出言不逊。李震宏一气之下离开。没有老师教,合唱团办不下去了。不唱歌,大家顿感心里空落落的,不到一个月,就有村民跑到中宁,把李震宏请了回来。
2020年,合唱团失去了练习场地,四五十人去哪里唱歌成了大问题。经过一个多月的协商,潘舂雨将红宝村村部改造成排练房,一位村民企业家还捐赠了一台大型饮水机。团员们又兴奋地聚到了一起。
2022年,电影《六谷儿》拍摄完毕后,剧组给参加演出的村民一定的报酬,合唱团内部由此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合唱团“歇业”。一个多月后,中卫市承办的宁夏第十六届运动会邀请合唱团演出,潘舂雨和李震宏抓住时机,将“召集令”发到群里,很快,人到齐了。
三次风波过后,红宝村农民合唱团彻底成长了:村民们意识到,他们的生活已和唱歌不可分割。只有团结,才能实现更强的战斗力。
“高音上不去,我就教他们像喊远处的家人”
双向奔赴,总是妙不可言。
20年前,李震宏在大战场中学当老师时,就把钢琴搬到了教室,让学生们触摸到音乐的天堂。如今,他干的还是同样的事。
12月25日中午,从中宁县黄河体育馆参加完艺术节,李震宏回到居住的公寓,呼呼大睡了几个小时。
他既兴奋又辛酸。
兴奋的是,参加此次艺术节的全区16支农民合唱队,有12支来自中宁县,而这12支队伍,他都亲手指导过,其中有6支队伍参与了艺术节的评比。
辛酸的是,为了这次艺术节,他马不停蹄地奔波了两个多月,尤其是大战场镇红宝村农民合唱团更是倾注了他几年的心血。
红宝村农民合唱团成员约65人,其中60岁以上的4人,50岁以上的41人,不识字的、小学文化的达到40人。
面对这样一群“学生”,李震宏觉得太难了。合唱团成员白天忙农活,晚上进行训练。大家操着各式各样的方言,没有一点音乐基础。李震宏自创了一套“土办法”。
“专业术语对他们来说是‘天书’,我主要教他们和生活联系起来。高音上不去,我就教他们像喊远处的家人,声音位置不到,就教他们学婴儿、学猫叫。讲到气息,我就让他们把自己肚脐眼想象成嘴巴。”
最初的两三年,李震宏每周要去三四次大战场,来回近60公里路,每次回到公寓都是夜里11点多。为了教村民唱歌,他连学生都不带了。
是什么让李震宏如此热衷于农民合唱团事业呢?
“这几年,其实我一直处于矛盾中。我家在固原,只身在中宁,深夜回来都没口热饭吃,我也60多岁了,身体有点吃不消。但是每当看到村民们害怕我走,用苞谷挽留我的样子,我就于心不忍。而且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我发现唱歌让村民们改变很多,让人欣喜。”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文化事业得到重视,农民合唱团如雨后春笋多了起来,但是发展并不尽如人意。“有的农民合唱团成立仅一两个月就解散了,主要还是因为没人教。对于中宁县12支农民合唱团,我希望能组团发展,再多出几个‘红宝村’。”说这话的时候,李震宏的身份是中宁县12支农民合唱团艺术总监。
当初,成立大战场镇红宝村农民合唱团时,李震宏承诺过,要让团员们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
“我们已经收到邀请,将于2024年4月去国家大剧院表演,过了春节就排练。新的征程开始了。”(记者 倪会智/文 余柄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