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白玉人面镇墓兽。
墓志石。
镇墓兽。
彩绘童子俑。
墓志铭及盖。
墓室。
固原市新区南塬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它的神奇,是因其地理形胜,是古人青睐的埋骨地。
这里已考古发掘了汉、北朝、隋唐、宋、明清时期的大、中、小型墓葬共计90余座,其中著名墓葬有北周李贤夫妇墓、田弘墓、宇文猛墓,隋史射勿墓、唐“史氏家族墓”和梁元珍墓,出土了鎏金银瓶、玻璃钉碗、罗马金币、波斯银币、金覆面、漆棺画、白人骨骼等反映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的珍贵文物。
南塬墓地因此蜚声中外,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与中亚五国政府联合申报丝绸之路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捆绑申报点之一。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出版的《固原新区南塬墓地发掘报告》称,M22墓主人很可能是唐代鲜卑族一位酋长。这一研究更加印证了这块塬地的神奇所在。
漫长的发掘
固原新区南塬墓地发掘,断断续续进行了10年。
2005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羊坊10座墓葬,从北魏墓葬中出土了4枚波斯银币,正反币面锤压着萨珊王、拜火教等主题图案,银币上无钻孔,在进入墓葬前具有流通货币或宝藏的功能,属于丝路遗珍。出土的铭砖表明,银币的墓主人戴雙受及其家族,可能是北魏攻灭北凉后,从甘肃省永昌县迁徙到固原。
值得一提的是,羊坊北魏墓中,陶罐、陶壶、带扣、方銙等均残缺不全,似经人为拆毁后放入。新石器时代至辽金鲜卑墓葬的毁器习俗,是在万物有灵观念的统摄下,他们认为具有生命、伴有灵魂的物品只有进行毁损,使其失去完整性,才能跟随死者“开始永久不变的新生活”。因此,羊坊北魏墓葬毁器习俗具有鲜卑族丧葬文化的特点,墓主人可能是鲜卑族后裔。
2009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杨家庄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了西汉至明代15座墓葬,出土了陶器、铜器、铁器、石器等遗物数百件。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张全超、韩涛等人骨鉴定专家对墓地出土的人体骨骸研究发现,杨家庄墓地居民独特的体征,可能是东周时期当地游牧人群与中原移民不断交融的结果,呈现混合的体征。
2015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郊水厂墓地勘察清理了22座西汉至明清墓葬,出土了一批内涵丰富、较具特色的随葬品。其中镇墓兽和骆驼汉白玉雕刻像,具有浓郁的西域特色,在全国墓葬中较为罕见。
从酋长到豪族
固原南郊水厂共发现两座北周墓,其中M22出土砖志内容为:“建德六年十二月廿/一日纥干莫何弗墓/铭”,据此可知,墓葬埋藏时间为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墓主人是纥干莫何弗。
考古学者樊军等考证:纥干,鲜卑语意义为“国家之依倚”;莫何,意义为“勇健”;莫何弗,指部落酋长。M22墓主纥干莫何弗,可能是生活在原州一带的鲜卑纥干酋长。
北魏至北周时期,在固原,纥干莫何弗当酋长,并不孤单。
墓中出土鎏金银壶、玻璃钉碗等国宝级文物的北周柱国大将军李贤,其祖上就是鲜卑拓拔酋长,领部落健勇镇守原州。到了李贤这一代,通过镇压高平起义、投靠皇室等一通猛操作,转化为当地豪门贵族。
想知道李贤当时有多豪的话,请看下面这个小故事:
李贤和西魏朝政实际掌权者、北周政权的奠基人宇文泰是铁哥们。一次,宇文泰携魏太子到了固原城,李贤请他们喝酒吃饭。按照游戏规则,应该行“君臣礼”,魏太子应该坐首席,但宇文泰却要“行乡饮酒礼”“让齿而坐”,就是说要按年龄大小坐。当时,宇41岁,李46岁,太子年龄最小,李贤坐了首席。
史家替魏主打抱不平地说李贤“视名位为儿戏,杀而有辜”。
当时,从酋长到豪族的鲜卑家族不止李贤一家,还有田弘、宇文猛等诸多家族。
《周书》记载:“(田弘)从太祖复弘农,战沙苑,解洛阳围,破河桥阵,弘功居多,累蒙殊赏,赐姓纥干氏。”考古学者罗丰推断北周柱国将军田弘的祖上可能是鲜卑纥干一系。
籍贯为彭阳县红河的田弘,是当时天下第一猛人。
诗圣杜甫曾夸过一个人:“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文学“大V”庾信,在田弘墓志铭文中塑造了这样一个人设:“公摧锋直上,白刃交前,万死不决,凶徒多溃。身被一百余箭,伤肉破骨者九疮,马被十槊,露布甲上。朝廷壮焉。”想一想,田弘砍人时那个猛劲,身上被射了100多箭,马被刺伤10处,依然还能坚持战斗,猛!真猛人也!连北周太祖宇文泰也情不自禁夸田弘:“人人如纥干弘,天下岂不早定了。”
这些吹捧不虚假,而是写实。据《北周田弘墓》考证,田弘遗骸右侧肱骨头上有一直径约6毫米和深20毫米的小型穿洞,可能是某种细的尖锥状器物刺入所致。此考古收获可以为田弘战斗时的九次骨伤提供些许证据。
田弘、李贤等死于襄州、长安等地,但灵柩都被运回固原,与纥干莫何弗等一起葬于南塬墓地。千里迢迢回归故里,不仅仅因为落叶归根的缘故,而是因为北周皇室豪族很偏爱在固原南塬选择墓地。
从将军到隐士
西魏、北周都是鲜卑拓拔建立的政权,隋、唐政权创立者杨坚、李渊都与鲜卑独孤信家族有亲戚关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为北周重镇的原州,纥干莫何弗作为鲜卑酋长就不足为怪了。
在固原南郊水厂隋唐墓地出土了1具铜带銙,形制与纥干莫何弗墓出土的银带銙相似,表明二者存在某种联系。
在南郊水厂隋唐墓地还出土了汉白玉天王俑、镇墓兽、骆驼、马等雕像,以及随葬马牲骨骼,隐约表明其葬俗与鲜卑等胡人葬俗相似。
而这些在全国同期墓葬中较为罕见的汉白玉石刻雕像,全部出土自M3、M4。
M3出土成双成对的镇墓兽、天王俑、石马、石骆驼,与M4出土的石马的形制、规格、制作手法方面一模一样,二者结合起来刚好是一套完整的随葬品,来源于北京市房山或定州曲阳一带。这批石刻雕像组合清晰,雕刻精巧细腻,线条流畅生动,造型高大厚重且比例和谐。
樊军等考古学者认为,在以往隋唐墓中出土大体量汉白玉制品者,其墓主人并非常人或等级较低的阶层,而是具有较高的官职。M3墓志显示,其墓主人是一位社会地位不高的处士,能得到恩准破例随葬较为罕见且体量不小的汉白玉雕像,足见其所蒙“殊遇”或不俗的经济实力。
M3出土一合汉白玉墓志显示,该墓主人为盛唐时代的刘静,生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卒于开元六年(718年),得寿71岁。
刘静自幼至老,一直是位“凤凰男”。
他是优秀少年,墓志美其:“少好书剑,先崇礼仪,负乡曲之誉,有纬代之才。”
他是有为青年,墓志夸其“运筹三边,投笔五校,坛场远肃,飞轮挺剑,单于是禡,激羽弯弓,殉命国恩,凯歌旋献”“以垂拱二年,功成上柱国”。
垂拱二年(686年),唐朝与突厥发生“两井战役”。在两井这个地方,大将军黑齿常率军与3000余名突厥兵相遇,黑齿常趁突厥兵下马换甲之际,率200余名骑兵冲击,突厥兵败走。傍晚,突厥大部队到了,黑齿常带领士兵四处点火疑敌,突厥以为来了援兵,连夜逃走。
刘静可能是那200名骑兵之一,因为其墓志说:“功成上闻。□矛日□,龙剑飞轮。谋沉□拒,无复张鳞。屯营五校,可以三军。”连皇帝都知道了刘静的英勇事迹,所以他能像李贤、田弘那样,凭着军功获得上柱国将军的勋级自不在话下。
他还是闲逸隐士,墓志赞其“功就身退,名遂不进。闭门却扫,静志丘园,动合楷模。壮志修身,善邻不孤,傲行沦隐”。刘静事成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他归来仍是少年,看见流水不返,就感伤孔子的“逝者如斯夫”;看见飘忽不定的舟船,就感怀庄子“若泛不系之舟”。
六盘山脚下,固原城南郊,这块开阔平坦的塬地,埋葬着纥干莫何弗等鲜卑人群,李贤、田弘、宇文猛等达官贵人都爱把自己葬身于此,连史道洛、史道德等白人都愿把遗骨留在这里……
固原南塬,一个多么神奇的存在!(记者 王玉平)
相关链接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
东胡民族,因为生活在匈奴东边而得名,古代人将匈奴称为“胡”。战国时期,东胡十分强盛,是燕国的劲敌。秦汉之交,匈奴崛起,击溃了东胡,东胡的残余势力退守到大兴安岭,分散为了南北两支,北支为鲜卑,南支为乌桓。匈奴强盛之时,鲜卑和乌桓都是匈奴的附庸。
匈奴衰落后,鲜卑和乌桓就开始活跃在历史上。其中乌桓大多归顺于汉朝,帮助汉朝守边,而鲜卑则独立发展。
鲜卑是一支强悍的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鲜卑在历史上建立的第一个政权是鲜卑汗国。156年,檀石槐统一了鲜卑各部,定都弹汗山(张家口)。鲜卑还建立了前燕、代国、后燕、西燕、北燕、南燕、西凉、吐谷浑、北魏、西魏、东魏、北齐、北周等政权或者王朝,整个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历史,至少一半都和鲜卑族相关。而鲜卑的后裔又建立了契丹、蒙古两大帝国,在亚欧大陆的民族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