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守护这片 绿水青山
——致敬坚守岗位的护林员
2024-02-27 08:02:22   
2024-02-27 08:02:22    来源:宁夏日报

  ① 马继文在瞭望塔上观察青龙山四周情况。

  ② 白学儒(右)向廖振东宣传最新学到的护林防火知识。

  ③ 李智(右)和火龙沟护林点点长王兴发在固定红外相机。

  ④ 骑着摩托车去查山是翟昱(前)和李世喜每天工作的常态。

  ⑤ 相伴贺兰山近20年,翟昱对这里的动植物如数家珍。

  编者按

  每年10月到次年5月,严防森林草原火情都是各地护林员眼中的重中之重。他们恪守一方天地,每天用脚丈量各自负责的区域,一遍遍重复着巡护检查,就是为了做好生态屏障的“守护者”。

  宁夏在森林草原防灭火上从未松懈。去年至今,我区积极开展森林草原火灾防控,紧盯重点时段、重点区域,在隐患排查、火源管控、督导检查、宣传教育等环节持续发力,全力做好森林草原防火灭火。截至目前,全区未发生一起森林草原火灾。

  而这些,离不开肯于在细微处忍受寂寞、甘于平凡的每一名护林员……

  翟昱

  一份情怀,做伴“父亲山”

  2月10日,农历大年初一,阖家团圆的日子,翟昱却和同事李世喜蹲守在榆树沟管理站甘沟护林点,不时看看显示器里的画面有无变化。唯一和往日不同的是,两人午饭时煮了些饺子,作为节日“大餐”。

  39年里翟昱几乎一半与贺兰山息息相关。

  2005年9月,刚参加工作的翟昱被派往贺兰山管理局红果子管理站,自此开始了与“父亲山”打交道的日子。从最初的红果子管理站到苏峪口管理站,再到马莲口管理站,直至现今的榆树沟管理站,翟昱踏遍了贺兰山。

  甘沟护林点管护面积约8万余亩,这些年除恶劣天气,翟昱和其他护林员都会去查山,用脚印丈量这片区域,并一点点熟记于心。早些年不时会有盗猎者闯入偷猎马鹿、岩羊等保护动物,护林员便加强了日常巡逻。“从护林点到沟口大概10多公里,沟口到深山也是10多公里。一天下来,我们走三四十公里是常有的事。”翟昱说,除了盗猎者,他们还要时刻注意是否有非法进入自然保护区的驴友,以及进来打酸枣、抓蝎子和采蘑菇的闯入者。

  防范森林火灾是护林员最本质的工作。在翟昱看来,防火重点还在于防人。日复一日的查山过程中,但凡遇到意外闯入者,他和李世喜等护林员都会进行劝阻,并耐心解释为什么普通人不能进入红线围栏以内。“现在条件好多了,辖区很多地方安装了监控摄像头,我们在休息时,也能通过护林点的设备查看有没有人闯进来。”让翟昱感触颇深的是,近年来,贺兰山的环境逐渐向好,植被茂密了,野生动物增加了,但闯入者的数量却在逐年减少。

  言谈间,翟昱突然放低了声音:“看,那边有群马鹿!”远处的一道山沟上,10多头马鹿正“组团”觅食,似乎听到了这边的动静,它们突然加速移动起来,很快消失在远处。

  “现在马鹿数量多了,仅甘沟护林点就有上百头。”多年的查山,让翟昱见证了马鹿的繁衍生息,看过秃鹫分食自然死亡的岩羊,更亲身感受着贺兰山的四季轮转。

  春天有针枝芸香,夏天可以看到大片的斑子麻黄和羽叶丁香,秋天还有地黄等中草药,即便是冬天,也有皑皑白雪。通过翟昱发布的视频,越来越多的人可以“云观”不同时节的贺兰山,并凭借翟昱对动植物的如数家珍,感受与山“对话”的悠然和恬淡。

  这两年每逢寒暑假,翟昱都会带着9岁的女儿来护林点感受生活,让孩子切身体验护林员是怎样一份工作。有一次父女一同查山,孩子刚走了他日常查山路程的一小部分后,便怎么也不肯走了。虽然喊累,但女儿也了解到翟昱工作的不易。临走时抱了又抱翟昱,满是心疼。

  对翟昱而言,他坚守贺兰山的另一面,又何尝不是对妻子和女儿的亏欠。“当护林员顾不上家,孩子日常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媳妇在操持。”翟昱说,妻子也曾有过埋怨,但最终都化作了理解。身为护林员的他,也会继续选择坚守贺兰山,“我的青春奉献在这里,即便再过二十年,这份情怀依旧不会变。”

  青龙山护林员

  深山里的坚守

  2月12日,在泾源县蒿店林场,青龙山上的树木层层叠叠,阳光透过林间树梢洒向山间。

  “今天天气不错,比前两天暖和多了。”两名身穿橘色森林防火制服的汉子穿行林间。作为青龙山的护林员,马继文和冶建军在山上迎来了第10个春节。

  六盘山地跨甘肃、宁夏两省份,因生物丰富,拥有“高原绿岛”“天然水塔”等美誉,对当地林草部门来说,防火管护显得尤为重要。青龙山海拔2259米,位于甘肃和宁夏地界交会处,是六盘山支脉之一。马继文和冶建军所处的青龙山护林点正位于山巅之上。

  护林点有一座30米高的瞭望塔。每隔一个小时,马继文和冶建军会交替上塔巡视。沿着狭窄的扶梯拾级而上,瞭望塔内空间逼仄,仅能容一人转身。“我的工作就是每天用眼睛看护着森林。”马继文告诉记者,在这里进行瞭望守候,正是为了监测视野范围内是否有火情发生。马继文说,在山顶上,最大的困难就是寒冷。青龙山山顶最冷的时候能到零下25摄氏度,瞭望塔上冻得站不住。他记得第一年冬天在山上守候时,有一次没戴手套去抓护栏,结果双手被护栏上挂满的冰凌割得鲜血淋漓。

  上午11时,记者随马继文巡山。侧柏、刺槐、松树……指着路上的树,老马打开了话匣子:“一草一木,哪里需要培土,哪里需要修剪,我都知道。”他说,因为只有自己和搭档,所以一人巡山时,另一人就会在高塔上巡视。“只要不是雨雪天,都需要人来巡查,但不敢走太远。遇到兔子还行,遇到豹子就麻烦了!”马继文回忆, 起初上到护林点,他还想着在护林点房屋周围平地种点花。结果第二天就在屋外看到两头狼的爪印,后来还发现了豹子的爪印。花草最终没种成,护林点又多了一圈围墙。

  山路崎岖,护林员巡护的路并不好走。虽然气温有所回升,天气依旧寒冷,加上持续不断地上山坡、下沟壑,马继文口鼻中“呼哧呼哧”大口呼出的热气,瞬间在眉毛、额头及发梢凝结成一层白霜。但即便这样,他没喊一声累。“呆久了,对这里就有感情了。”老马摸着身边的大树说,“每次走累了,都会停下看看周围的风景。眼见这些树一点点长大,心里就有种自豪的感觉。”他笑着说,“这几年,自己和搭档抽空就种树,看着小树一点点长大,心里可美咧!”

  除了平日巡护,每年防火期,更需要保证护林员24小时不离岗。“护林员工资不多,家人也曾经劝我考虑换个工作,但仔细想想,还是割舍不下这片大山。”冶建军说,林区巡查需要的是一份细心。巡山护林的这些年,他发现了不少“奇珍异宝”,诸如野猪、鹿、红腹锦鸡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逐渐在林区多了起来。每当看到不一样的动物,老冶总掩盖不住内心的高兴:“森林质量好了,才更有利于动物栖息,说明森林保护见到了成效,我们没白巡护!”

  青龙山护林点地处偏远,米面粮油和生活用水都要定期往山上运。尽管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但站在瞭望塔上看春节放烟花爆竹,用照片和家人分享山中四季美景等,都成为马继文和冶建军在工作中的点点幸福。“山林巡护既是我们的工作和职责,也是我们的生活,我们无怨无悔。”马继文还透露了个护林员的小“秘密”:冬季下雪,是他们最盼望的事情。“有雨雪,防火压力相对小一些,我们也能喘口气。”在马继文和冶建军看来,冬季防火重在“防人”,“这几年森林草原防灭火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做得好,以前周边村民携带火种上山和盗猎盗伐现象少了很多,但作为护林员,我们不会有一丝松懈。”

  白学儒

  一腔热情,当好防火“宣传员”

  2月12日,在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龚儿庄组,空气中仍弥漫淡淡的火药味。56岁的廖振东刚出院门,便看到一辆熟悉的黑色轿车正缓缓开上村道。

  “老白,出去看草场啊?”廖振东挥手打了声招呼。轿车是邻居白学儒的,他在这个时间段出门,十有八九是去巡护。冯记沟乡所辖多为草原,相较其他地方更空旷,很多马儿庄村龚儿庄组的村民,对于每天出门的白学儒已是见怪不怪。

  51岁的白学儒曾是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态护林员是他的另一个身份。2019年至今,龚儿庄组所辖2000多亩的林地资源,都由他负责巡护。在农村,土地可以算是老百姓最重要的依靠。近年来,冯记沟乡大力开展禁牧封育及森林防火。在白学儒所管辖的巡护区域内,草长势很好,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正因此,白学儒对每次巡护都不含糊,一天两次的“巡村”,已经成为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虽然仅有初中文化,但自从当上生态护林员后,白学儒便开始认真自学林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知识。只要乡镇举行这方面的培训实操,他都会积极参与,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成为生态护林员,除了白学儒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外,还因为他在村里的好人缘。在马儿庄村龚儿庄组,大多数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剩余20多户多为中老年人。白学儒在每天结束巡护后,都会挨个入户宣传有关防灭火的政策知识。春节期间,不少外出务工的人返乡过年,白学儒比平时更忙了些。

  让廖振东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件事。白学儒本来有抽烟习惯,但自从成为生态护林员后,他便戒了烟。说起这件事,白学儒的答案也简单:“我希望他们能看到我要当好护林员的信心。”在他看来,每年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节假日,当地群众有祭祀习俗,很可能会因为不小心而引发森林火灾。白学儒也暗下定决心,在自己的责任区内,一定严禁杜绝因麻痹大意而引发火灾隐患。

  很多人不知道,生态护林员属于公益性岗位,一般会选择当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任,一年1万元的工资并不高,但要操心的是整个责任区的防灭火工作。白学儒一家五口的主要家庭收入其实来源于肉牛养殖,老伴也曾埋怨过,说白学儒宁可花时间巡护,也不多抽点时间帮她养牛。

  “那咋办?干了这份工作就得坚持下来。”白学儒告诉记者,除了家人,也有不少村民发出疑问,说草原不是他的,他也不在那些地方住,为啥非要那么认真。“虽然能力有限,但政府聘我当生态护林员,就是对我的信任,我就必须好好干。”无论是护林防火还是突发事件,只要接到站上通知,白学儒总能抛开一切事情全力配合,直至把事情处理好。即便是平日赶集或者参加村里的红白喜事,白学儒的心里也都惦记着责任区的安全。就连家里筹备的年货,也是春节前几天他趁着巡护间隙,去周边集市上买回来的。

  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白学儒自发加强了巡护和劝导。“我爱这里的草原,也爱这里的村子和人。护林防火没有假期一说,只要我还是护林员,就会做好本职工作,认真站好每一班岗。”白学儒说。

  李智

  罗山保护区的“活地图”

  獾的粪便是圆的;野鸡在危急时刻会抱土块“伪装”;野猪会把落叶拱成一条线……提起罗山里动物们的习惯,李智总有说不完的话。

  26年前,在护林员父亲耳濡目染的影响下,李智成为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一名护林员。这些年,他的工作从单纯的植树防火安全生产,逐渐发展到小动物投喂乃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现代高科技的加持下,作为护林员的李智也在一遍遍巡护中,重新认识着罗山的“朋友们”。

  罗山是宁夏三大天然次生林区之一,重点保护以青海云杉和油松为代表的森林生态系统,拥有无脊椎动物1008种、野生脊椎动物229种,是宁夏中部重要的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

  在罗山周遭分布有20个护林点,共有60多名护林员轮班值守,李智正是其中之一。这些年,他先后在罗山的新庄集管理站、沙泉管理站工作过。护林员的日子枯燥又乏味,巡一次山最长需要10多个小时,徒步10多公里是常有的事。最冷的时候,山里气温甚至会低至零下20摄氏度。即便如此,每年李智在山上的平均工作天数超过了300天,他几乎跑遍了责任区的每个山头和沟道。也正因为这份执着,李智对林区的地形地貌、资源状况了然于胸,被同事们誉为罗山“活地图”。

  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车程颠簸进山,记者跟随李智进入到罗山的核心区。一下车,李智熟门熟路地先去检查了上次投放点的蔬菜和水是否充足。

  “这是赤狐的脚印、这是獾的脚印……”在山里,李智打开了话匣子。他告诉记者,在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仅有着金雕、草原鵰、猎隼、荒漠猫等8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鹅喉羚、豹猫、赤狐、黄喉貂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也达到42种。这里大多数动物,他都能如数家珍地说起与之相关的生物特征和喜好。这些年,李智凭借着对罗山的熟悉,先后参与《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考》《宁夏罗山苔藓与真菌图谱》等外业调查工作,还参与完成了《宁夏罗山困难立地植被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

  早在几年前,为了更好地保护研究野生动物,宁夏罗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野生动物经常活动的沟道、林区等区域安装了100多个红外相机。长年暴露在野外的红外相机每3个月左右就要换一次卡和电池,机械使用寿命只有一两年,李智的工作因此又多了一项:查看红外相机是否完好。但对于李智而言,检查红外相机中的录像是他最开心的时候,在这些录像中,他可以看到野鸡与鹰争食物和水源的画面,也能发现异常警觉的鹅喉羚谨慎地跑过山巅。有一次当他发现意外拍摄到豹猫偷食同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东方角鸮孵化卵的珍贵画面时,简直激动到不能自已。

  李智回忆,那是2017年的一天。当天20时50分,在一棵山杨树树洞里,东方角鸮钻出树洞外出觅食。到23时01分,红外相机拍摄到豹猫出现并上了树。虽然树洞很小,可是豹猫还是用它伸缩自如的身体钻进了东方角鸮的巢穴内,并仅用8分钟就吃掉了巢穴内4枚正在孵化的卵。“当时画面显示豹猫在树上嗅了又嗅,似乎在寻找着下一个猎物,像是没有尽兴的感觉。”李智说,画面显示直到23时30分,豹猫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清明节等重要节假日是护林员一年里最忙的一天。林区严禁带火种进山,每逢这些节假日,李智从凌晨3时起就要和同事们出发,守在进山卡口处,等待劝返上山祭扫的人。“这种时候人很多,只要有人进山,我们就派人跟着一起去。”对于保护区来说,护林员的存在,是让森林安全最基本的一份保证。李智也是用实际行动这样践行着自己的职责。26年来,他管护的责任区从未发生过一起森林草原火灾和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案件。(记者 张唯 赵磊 文/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马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