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宁夏故事
青春之歌回响塞上
2024-09-27 08:37:14   
2024-09-27 08:37:14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按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来自全国各地的支宁人员汇聚宁夏。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奋斗在各行各业,扎根宁夏,奉献宁夏,用宝贵的年华谱写了最美的青春之歌。他们在悄然改变塞上大地的同时,也留下了一笔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今天,让我们重温这首青春之歌,与他们一同感受宁夏之变。

一生擒笔写“江南”

90岁高龄的朱以林老人每天必读《宁夏日报》。

90岁高龄的朱以林老人每天必读《宁夏日报》。

  下了火车,满目黄沙,双脚踩在站台上,留下清晰的脚印。

  眼前的景象,不知给从上海来的这位青年留下了怎样的“初印象”;也没人能知道,这位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高材生,能在这片黄土地上待多久。

  唯有时间给出了答案——整整63年,当初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没有被眼前的景象吓退,反而更加坚定地走出站台。自此,他把毕生热爱奉献给了这片热土,用一支笔蘸满文采,将当时一穷二白的宁夏不甘自弱、奋力追赶的点滴变化悉数写尽,直至华发霜染、步履蹒跚。

  这是怎样的一种感情?这是何其动人的青春之歌。

  时光回拨一个甲子。

  1961年9月,年仅27岁的朱以林站在银川火车站简陋的站台上。从繁华的上海坐车辗转几天几夜,迎接他的是想象之外的荒凉。这里就是他向学校主动申请要来的地方?朱以林跟随接站的同志一起来到贺兰山,登高远眺,一片平川:对,就是这里,塞上江南米粮川。

  几个月前,复旦大学新闻系,正值毕业季。当同学们热烈地讨论毕业去向时,朱以林却陷入了思考。20世纪60年代,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家号召有志青年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个看似文弱的青年胸怀满满的报国志,却因家庭原因迟迟下不了决心。家中5个孩子,前面4个都是姐姐,他是家中老幺,也是唯一的男孩。

  独子远游,年迈的母亲能同意吗?

  母亲的开明无疑给了朱以林最坚定的支持,他立即找到辅导员,表明决心,一路向西。

  来到宁夏,被分配到宁夏日报社,朱以林如鱼得水。扎实的业务素养加上对新闻工作的极大热情,推动他跑遍了宁夏道道山川,见证了各行各业从起跑到加速的全过程,也将宁夏数十年的巨变用尽笔墨来定格。

  如今回忆,30多年的新闻生涯快如一瞬,可走进回忆,很多“瞬间”惊心动魄。

  1961年10月10日,朱以林在日记中写道:“在盐池县城坐上煤车去高沙窝公社,汽车在茫茫草原上奔驰,黄沙滚滚似波浪,飞起的沙子让人睁不开眼睛,天上的云彩急速向后移动……风刮得呼呼响,雨也下起来了,而且越下越大,用手帕包在头上雨水却流进脖子里。这风啊、雨啊,好像有意要考验我似的!这有什么了不起,看你能下多大雨、能刮多大风,你来吧,一点儿也不能使我气馁……这是红军到过的地方,来到这里多么光荣和骄傲!”

  还有一次,他从泾源县去往隆德县采访,当晚他的日记中出现了这样的文字:“12月的宁夏已是天寒地冻。路过杨沟公社时天色已晚,只好在当地投宿,晚间与放羊的羊倌同炕睡。羊倌简陋的土炕上既没铺的又没盖的,羊倌盖着老羊皮袄,我盖上自己的棉大衣。到深夜,身子下面火烫火烫的,身上却是透心凉,我像翻烧饼一样在羊倌的火炕上烙了一夜……”

  艰苦的环境丝毫没有影响到朱以林的工作热情,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观察、记录宁夏巨变之中,《蒲尚义靠养鱼成为冒尖户》《昔日黄河滩今日鱼满塘——陈袁滩乡成为吴忠最大的商品鱼基地》《老操心》等一大批有分量的新闻作品见诸报端,其中,《塞上宁夏食有鱼》还刊登在1995年3月13日的《人民日报》上。

  今年,朱以林已经90岁高龄,他对宁夏发展的关心、对《宁夏日报》的关注与63年前相比,丝毫未减。

  9月12日,记者登门拜访朱以林老人,他家的门把手上,还插着一份当日的《宁夏日报》。(记者 秦磊 文/图)

扎根讲台“不老松”

  头发整齐、身板硬朗、神采奕奕,书房摆满了各类书籍,书桌上放着正在整理的讲稿和资料……在李耀星老师家中见到他时,很难将他与86岁的老人联想在一起。“我每天都要看书看报,既是习惯也是为宣讲积累素材。”他边招呼记者坐下边说,随后拿出一份“讲稿”,把他的支宁故事娓娓道来。

  1963年,李耀星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时正逢全国掀起“学雷锋”热潮,他身为学生会干部,带头响应国家支援宁夏教育事业的号召,毅然离开西安市来到银川二中从教。李耀星对他的第一届学生印象深刻:“我带的班是从其他4个班中抽调组成,调皮厌学的学生多一些,上课看小说、打扑克、睡觉,干什么的都有。”

  为了鼓励学生学习,李耀星每周都利用周末时间到学生家里家访,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得知同学们喜欢打篮球,就用仅有的几十元工资帮他们买篮球,组织他们进行篮球训练、参加篮球比赛,并通过读书活动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想教育,引导他们要为建设祖国而学习。慢慢地,曾经的“问题班”成了团结向上、刻苦学习的“向好班”。

  回忆当时,李耀星说:“我一直坚信‘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作为老师,我们要对学生有信心。”在银川二中任教的27年里,他秉承“有教无类”教育理念,总结出一套转化后进生、培养特长生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结构教学法”,很多他带过教过的学生在全国、全区数学竞赛中屡屡获奖,有的还夺得全区高考理科状元。

  1990年,银川市唐徕中学建校,教学经验丰富的李耀星调任该校副校长,主管学校教学。上任后,他制定系列化教学管理制度,分享教学经验,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1200余册数学书刊捐献给学校资料室,帮助青年教师拓宽知识面。

  同年11月,李耀星和同事前往上海建平中学等学校学习管理经验。倡导“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实行鼓励性评价,坚持改“补短教育”为“扬长教育”,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这些先进的教育经验融合学校原有管理制度,使唐徕中学很快培养出一支富有朝气的青年教师队伍,涌现出一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

  在李耀星看来,教师是一份需要“照亮别人”的职业,而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得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自己心中要有火种。2000年,在教育岗位上奉献了一辈子的李耀星光荣退休,但他退而未休,而是选择返聘回校继续贡献光和热,并先后加入自治区关工委宣讲团、首府桑榆红宣讲团、银川市关工委五老宣讲团等,前往学校和社区为学生、教师、家长宣讲党史国史、爱国主义、学习方法等内容,听讲人数达2万多人次。

  不久前,李耀星将他多年累积下来的教育方法和退休后的宣讲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形成著作《桑榆心声》出版,这也是其著作《三尺讲台,一生情怀》的姊妹篇。“希望通过这两本书帮助学生、家长进一步理解、掌握方法,鼓励更多优秀年轻人投身教育事业。”他说。

  “五十年间大半生,漂泊异乡作‘苦僧’。风雕雨刻天无情,少年变作白头翁。自古人生谁不老,换得新秀满园红。”这是李耀星同窗为他作的一首诗,形象地概括了他的执教生涯。李耀星则认为,他之所以有今天,是党培养的结果,他更应该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还要为教育事业、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发挥自己的余热。”结束采访时,李耀星深情地说。(记者 张适清)

两代人的青春故事

李华(右二)给学生传授知识。<br/>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李华(右二)给学生传授知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我父母响应国家号召,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他们把青春献给了石嘴山。而我传承了父母的精神,把我的一生也献给了这片土地,用心教学用爱育人。”回忆起父亲李建利,李华有说不完的话。

  1957年底,李建利支援宁夏建设,成为一名公安民警。在李华的印象里,父亲经常忙碌在办案的路上,有时候外出办案,一走就是几个月,甚至半年,“即使不出差,父亲也经常早出晚归,时常整夜审案”。暑去寒来,李建利破案的脚步几乎踏遍了石嘴山市的每个地方。

  父亲的辛苦让李华看在眼里,也刻在心里。“父亲不仅是一位敬业的公安民警,还十分有爱心。”李华说,20世纪60年代末,一些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会被送到专门学校接受矫治教育,那时候粮食紧缺,自己家里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馒头,可每到大年三十,父亲都会把家里大半的馒头带到学校送给那里的孩子们吃。

  “父亲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爱留在了我心里,是我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在工作中,我也是按照他的样子去做的。”作为支宁人的后代,李华在石嘴山市第八中学任教40多年,当班主任20多年。从教中,父亲一直叮嘱她一定要爱护学生、热爱工作。

  于涛是李华的学生之一,他上初一时便失去了母亲,父亲也不知下落,一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得知于涛的家庭情况后,李华成了于涛的“妈妈”。为了不让于涛挨饿,李华承担起了于涛的一日三餐,“早晨我给他带早餐,中午和晚上都带到我家里吃饭”。冬天,李华给于涛买棉衣、棉裤、棉帽、棉鞋、手套。看到于涛的头发脏了,就带他到家里洗澡,为他洗衣服。

  “那个时候,我既当老师又当家长,努力弥补他缺失的母爱。”李华说,因为于涛的爷爷奶奶年龄太大,没有精力照顾他,加之后来李华的工作越来越繁重,她便向学校反映了于涛的情况,经多方帮助,将于涛安置到附近的养老院生活。

  但由于长期家庭教育缺失,于涛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李华每天忙完学校的工作后,就会赶到养老院,督促于涛写作业。于涛上课不认真听讲,李华苦口婆心地教育他要好好学习,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后来,于涛顺利考上职业中学,毕业后成为一名养老院的工作人员。

  如今,李华培养的学生忙碌在宁夏的各行各业,为地区经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我的父母为宁夏发展奉献一生。我生在石嘴山,接续他们的事业,不仅奉献了自己,还奉献了儿女和学生,我的一生得益于他们的选择,他们不后悔,我也不后悔。”李华说。(记者 张 涛)

上海人有了“银川胃”

张健伟(左)参加社区中秋节活动。

张健伟(左)参加社区中秋节活动。

  9月12日,银川市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紫园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诗歌迎中秋 共度团圆节”主题文化联谊活动。作为紫园三区第二党支部书记的张健伟也早早赶来帮忙,布置会场、摆放桌椅……

  “只要我们有需要,一喊张叔,他就会来帮忙。”社区工作人员盛居英说。居民矛盾纠纷调解、老旧小区改造、环境卫生整治等各类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都能看到张健伟的身影。忙忙碌碌为大家服务,他说,都是一个社区一家亲,不分里外。来宁66年,张健伟已经把自己当作了本地人。

  “1958年,我随父母从上海支宁来到银川,虽然当时年龄小对上海的印象不深,但也知道我是外来人,因为当时我们住的地方是专门给区外来宁人员的宿舍,而且父母说的话也跟当地人口音不一样。”张健伟说。年幼的张健伟带着对宁夏气候、饮食的些许不习惯,和家人一起开始了在银川的生活。“当时银川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物资也非常匮乏。我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快到六七月份,身上的棉袄都脱不下来,因为没有替换的薄衣服。”张健伟回忆,当时城区只有四路公交车,出行非常不便,而且一到春天就刮沙尘暴,黄沙漫天。

  即便日子辛苦,张健伟也没从父母口中听过想回上海的话。父母、哥哥姐姐在不同的工厂上班,张健伟也在西北的风沙磨砺下长成了宁夏小伙。“我的同学、朋友都是宁夏的,我说话完全听不出外地口音,饮食习惯也偏北方,甚至有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银川胃’。”20岁的张健伟进入了当时西北给排水宁夏分队的打井队,成了一名临时打井工人。“当时宁夏全域的生产生活用水都是靠我们供给。”因为工作需要,张健伟一年当中的大多数时间都在野外。“野外工作非常艰苦,能吃的蔬菜很少,住的帐篷夏天里面非常热。”即便如此,张健伟仍然干劲十足,早早到工地把准备工作做好,其他同事轮休回家,他经常负责留守。工作一年后,张健伟被评为年度先进。“当时我是我们单位第一个被评为先进的临时工。”1979年,张健伟转正,在一线一干就是30年。“虽然我一辈子都是一名普通工人,没作出过特别突出的贡献,但是我一直兢兢业业,早早就在单位入了团、入了党。”对于加入中国共产党,张健伟很骄傲很自豪。

  退休后,张健伟也没闲下来。社区、邻里有事找他,他都会热心帮忙。“前段时间有一天晚上,召开一个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会议。当时急需了解紫园三区楼栋的建设年代,我赶紧联系张叔让他帮忙看房产证,结果他的房产证上没有房屋建设年代,他就主动帮忙去其他人家里问。”盛居英说,当时张健伟挨家挨户去问,但由于单元楼里租户比较多,没问上。他又扭头去隔壁单元去问,“打问了一个多小时才问到,问好后我赶紧给社区发了过去”。

  “比起过去,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幸福了。我每月有养老金,老旧小区改造让我们的居住环境也有了改善,社区食堂饭菜便宜好吃,市容市貌干净漂亮,我非常喜欢这里,我还有余力,希望还能力所能及地多作些贡献。”张健伟说。(记者 智慧 文/图)

挥洒青春筑“梦想”

  “风刮碎石跑,黄尘风中飘。风刮沙子飞,青草无处找……”

  1960年,石嘴山市大武口区石炭井镇还不是人们熟悉的“煤城”,这里的矿区建设方兴未艾,土地荒凉,春秋两季常有狂风。初到此地工作的江苏支宁建筑工人孟召芝便与工友们一起编出了这首“打油诗”。

  如今,为宁夏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石炭井矿区已经“功成身退”,成为人们旅行打卡的一处工业遗迹,来宁60年的孟召芝也与老伴度过了钻石婚。再回忆起这首沧桑的诗,他不禁慨叹:“我们这批支宁人,亲眼所见、亲手所建了这片土地的繁荣变迁。”

  1958年,17岁的孟召芝是江苏省徐州市大黄山煤矿的一名建筑工人。恰逢“支援大西北”号角吹响全国时,孟召芝决定响应号召,于同年12月坐上了前往宁夏的列车。过西安、经兰州,历经3天的行程,孟召芝到达石嘴山驻地,从此长风万里,与宁夏结下了一生缘分。

  “我到宁夏时,正赶上隆冬季节,夜里最低气温达到零下20多摄氏度,睡觉时常常被冻醒。白天干活,不能闲下来,一旦站着不动,就觉得身上寒气逼人。”孟召芝回忆,宁夏的气候条件让来自南方的他难以适应,但却从没想过回去。那时,各个工地的建设工作开展得热火朝天,从石嘴山矿区的铁路路基,到石炭井的矿区工程,孟召芝与工友忙碌不已,挥锹挖土、搬运石方……热情的工作氛围,让他渐渐忘却了各种不适。

  适应了宁夏生活的孟召芝,彻底投入建筑事业中。1960年,他参与的石炭井二矿建设工程全面开工,大家凝心聚力,仅用了半年时间,3项主体工程便顺利完成。1966年,孟召芝所在单位承接了建设石嘴山市大武口一、二、三厂和煤机厂的任务,工人们埋头苦干了3年,各厂的主体厂房建好,正式投入生产。

  1975年,孟召芝的出色工作使他升任宁夏煤炭基本建设有限公司木工排排长。10年间,他带领团队高效完成了石嘴山市西北煤机一厂的扩建工程。尤其是在石嘴山第三煤矿的建设施工中,创造了一年内建好12栋家属楼支模的佳绩。“那时不论干什么工作,都不怕累不怕苦,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那段挥洒汗水的奋斗时光,被孟召芝称为“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问及原因,孟召芝颇有感触地说:“是因为我和工友们的工作成果都变成钢筋水泥,伫立在这片土地上,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随着宁夏各条战线的建设发展,孟召芝所在的建筑单位由煤炭建设转向民用建设。1985年,他担任施工工长,负责石嘴山市青山宾馆的建设工作,后来又参与了宁夏煤炭总医院的建设。一栋栋民生项目工程拔地而起,石嘴山市的城市风貌在无数建筑工人的劳作下日新月异,逐渐变成如今的模样。

  如今,孟召芝住在石嘴山大武口区文隆苑小区的楼房里,初到宁夏时低矮拥挤的平房已成为遥远的回忆。他说,自己很庆幸来到宁夏,“看着这些年城市的变化,我感到生命没有虚度,石嘴山就是我的家,我的青春和热情都洒在了这片土地上”。(记者 王雨婷)

【编辑】:王雪玲
【责任编辑】:邹炜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