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基层工作就如同堆积木、建高楼和造人梯中最底层的部分,需有深厚稳固的地基和逐层减压。然而,事实上,呈倒三角的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将更多任务和责任层层下传,重压在乡村基层干部身上,乡村干部难以承受、苦不堪言。为乡村干部“减负”虽不是新问题,但却一直没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人数少、任务多,导致乡村基层工作基本成“维持”局面。如按绝对比例看,全国乡村干部队伍是相当庞大的;然而,将他们分散到全国广大乡村基层,其数量就很有限了,甚至出现乡村基层干部极为缺乏的状况。这就造成乡镇干部疲于应付的局面。用乡镇干部的话说就是:“干、干、干,白加黑和五加二”;“累、累、累,昏天又黑地”。
二是能力不足、头绪多,形成乡村干部难以应付的“被动”性。不论是学历、年龄还是现代化能力水平,乡村干部都存在明显的不足。然而,他们却面临蜂拥而至的工作任务:有的是县政府下派的,有的是县直部门下达的;有的是经济发展尤其是扶贫工作,有的则为安全生产甚至计划生育等;有的要签订责任状,有的则要突击检查;有的是他们了解和擅长的,有的对他们来说则是完全是陌生的。
三是权力小、责任大,致使乡村干部处于如履薄冰状态。作为行政体制的最低层,乡镇的权力是相当有限的。少有法定的职权,无人事权,无财权。然而,并不是因为权力小,乡镇干部就没多少责任,实际责任反而比其他层级更大。本来乡镇干部待遇就低,晋升机会不多,基层工作风险又大,这就造成干部的“压力山大”。
四是考核名目繁多,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甚至产生弄虚作假现象。“留痕”管理,有些是必要的,需要认真去做;但不可避免,有不断重复甚至是虚假编造,以至于让填表变成工作常态,不少人被这种填表、造假工作淹没了。
乡村基层干部面临的压力不止这些,其中有些是潜在性、碎片化和随意出现的,需要始终保持清醒,不得不多做预案,将工作做细。这也导致乡镇干部身心俱疲,难以安心和放心。
为乡村干部“减负”,应创新思维方法。为乡镇政府定位赋权,确立其根基性、重要性、主体性、独立性;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目标,既可让上级政府达到行政事务瘦身的目的,更可使乡镇政府真正做到“减负”;建立权力清单,严控对乡村基层工作的多头检查、重复监督、繁复考核,尤其不能让“一票否决”过于随意和任性;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以限制和抵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为基层加码和增负。
(摘编自人民论坛网)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