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大自然中苔藓和海藻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最为敏感,中小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感觉也最为敏锐。目前,衡量地区营商环境的权威报告是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该报告正是基于中小企业调研数据而编写的。对上海而言,改善中小企业营商环境既需要热情,也需要冷静思考。
如何破解银行“嫌贫爱富”
首先,可以通过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撬动各类金融资源。作为国内金融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上海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的排名中连续两年跻身前五,仅次于纽约、伦敦、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但是,“嫌贫爱富”仍然是许多银行的现实选择,资金需求最迫切的中小企业常常只能望之兴叹。
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企业在起步时难免磕磕绊绊,在纳税、社保等方面可能需要交一些学费,一些不经意的失误更会让企业在社会信用档案上留下“污点”,再加上财务报表本不怎么亮眼,就更难获得质优价廉的银行信贷。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上海需要通过引进和培育优质的现代金融服务企业,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统一的企业信用体系及科学的信用评级机制,从而不断提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风险的接受度、把控力,并营造企业讲诚信、守规矩的社会氛围。同时,也应为中小企业设计一定的容错和纠偏机制,为具有创新活力、创业精神的中小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如何让公共数据“活”起来
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数据开放力度。上海拥有2400多万常住人口和上百万企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各类海量数据资源。现实中,大型企业对传统资源的把控远胜于中小企业,但面对政府开放的公共数据这类新兴资源,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大体处于同一起跑线,这些创新创业者眼中的金矿往往能成就“独角兽”。
就上海而言,有必要进一步提升政府开放公共数据的“质”与“量”,吸引更多中小企业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让这些公共数据“活”起来。政府要和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群策群力,构建和开放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结合城市发展、建设及治理的现实需求,将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的“源头活水”接入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实践中去。
如何做“店小二”
虽然“讲诚信,守规矩”为上海赢得良好声誉,但也不排除有人以规矩为挡箭牌,让需要解决困难的企业吃“软钉子”、碰“玻璃门”。要想改变这一影响营商环境的不良工作作风,需要进一步加强宣扬“店小二”精神。
对比2018年和2019年的各项数据不难发现,在世行评价体系的十项指标中,上海进步最大的是办理施工许可证、获得电力和跨境贸易这三项,分别比上一年提高了28.38分、24.62分和11.72分。但客观来说,这些指标都是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可以控制的项目。而在获得信贷、执行合同和纳税这三项指标上,上海的得分基本原地踏步。原因很简单,它们更多由市场决定,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司法系统及其他相关专业机构共同发力。
再将上海与新加坡、中国香港、纽约这几个排名靠前的城市相比,还可以看到我们在获得信贷和纳税方面的差距明显,最大分差超过30分。众所周知,融资问题和税收负担是困扰广大中小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在所有生产要素中,资金对企业犹如血液之于人体。只有这些补齐短板,上海的营商环境才能真正同国际一流城市比肩。(陈强 蒋志文)(摘编自《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