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宁东基地能源化工产业的蓬勃发展,企业数量及来往人员数量大幅增加,公共交通服务能力明显不足,“黑车”问题频现。为解决这一“顽疾”,宁东基地在“网约车”还未合法化的情况下,率先实现“网约车”合规营运,缓解了乘车供需矛盾,优化了营商环境,引来各方赞誉。
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在全区率先出台“网约车”管理细则,实现了平台化管理。明确“网约车”为出租车行业,统一纳入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公开招募,最终选取“滴滴出行”“首汽约车”“天豹出行”为首批服务公司,颁发《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许可证》。进一步明确了价格、车辆、驾驶员要求及合乘管理规定。完善了平台功能,用户可通过使用手机APP或微信公众号完成叫车服务,也可以利用高德地图叫车。目前,已实现109辆“网约车”持证上路。
塑造了产业与镇区协同发展的工业园区新业态。引入“网约车”平台后,镇区餐饮、购物、医疗、教育等服务实现了自动聚合,乘车预约、支付都通过平台完成,极大地方便了群众,不仅节约了时间,还创造出了一定的商业价值。群众可通过“网约车”平台获得交通、物流、网络订购等新兴服务,基地企业也可利用平台拓展宣传渠道。由“网约车”引发的各类平台型服务,形成了宁东基地服务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也进一步引发了商业服务环境的改变,促进了镇区生产生活配套服务的改善。
启示与建议
盘活社会资源,补强公共服务不足短板。“网约车”改变了传统做法中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共服务建设模式,盘活了社会上的存量资源、闲置资源,调动车辆、驾驶员共同参与,通过严格的培训和制度化监管,“黑”变“白”,“公”“私”合营,补强了公交服务不足短板。随着宁东基地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交通、医疗、教育、供水、用电等基础性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还将逐步凸显。“网约车”补齐了公交服务薄弱的短板,也为其他领域的改革提供了参考。将宁东基地“网约车”的做法在更大范围内予以放大和细化,将有助于化解不同领域的公共服务难题。
深化“放管服”,为新项目“跑得更好”提供强大动力。宁东基地多部门联合“作战”、银川市及自治区有关部门协同推进,是消除阻力、推进“网约车”项目落地的关键。“网约车”在宁夏是新生事物,涉及的部门多,需要配套的制度和规范也很多。推动自治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各行各业从宁东基地“网约车”项目中总结经验、汲取力量,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一个个创新项目,上下一心,协同推进,力争让新项目“跑得更好”。
“网约车”服务是一项政策性强、配套要求高的系统工程,对社情民意的了解要求高,对道路、参与人及营运车辆的匹配性要求高,也需要有关部门在更高层面对相关做法给予关注,加以适当的规范和引导。“网约车”在试点过程中,也出现了“在尚未获得运营许可证的地区违规从事运营”“向不具备营运资质的车辆和司机派单”“在高峰或特殊时段加价”等问题,还存在“线上线下车辆人员不一致”“三证不齐全”等情况,建议自治区有关部门要对“平台经济”这种新模式予以更多关注,加强监管,及早明确平台该如何承担法律责任,以更好维护乘车人的生命安全和合法权益。构建宁东基地高质量发展的营商环境,要以“政府监管平台、平台约束车辆和司机”的新理念,推动平台运营机构落实主体责任。
政府部门也要规划建设覆盖全区、统筹利用、统一接入的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监管能力升级,探索建立分类监管、动态监管的体系和制度。宁夏各地交通情况存在较大差别,有关部门在研究出台政策法规时,应允许各地在车辆性质、平台人员和车辆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进行差别化探索和有益尝试。(执笔 龙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