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银川都市圈是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必须抓好贯彻落实。石泰峰书记在自治区党委常委集体调研吴忠市时指出,银川都市圈建设存在“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昨天怎么干、今天还怎么干”问题。如何破解?近期,我们到银川、石嘴山、吴忠、宁东等地对银川都市圈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发现确实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全区上下坚持问题导向、合力攻坚。
主要问题
工作谋划不够深入。相关地市、部门对建设都市圈究竟怎么干、干什么思考的不多不深不细,普遍期望自治区级层面做顶层设计,加大项目资金投入,部门、地市“按图施工”即可。甚至有些只是简单的把与都市圈建设有关的工作梳理出来,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存在将工作向都市圈建设上“靠”的现象,工作比较零散,没有合力。
发展定位不够清晰。每个地市在都市圈中承担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方向不够明确,目前是各自为战、零敲碎打。
推进机制不够完善。尽管已经形成了一些工作机制,但总的来看还不够顺畅有力。各市与自治区厅局对接还不够紧密,在规划衔接、项目申报等方面还不够精准。“三市一地”相互之间衔接也不够畅通,在谋划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项目时,“三市一地”之间的协同性、互补性不强,一些跨区域项目由于对接沟通不充分,推进缓慢。
产业发展难以互补。从实际情况看,都市圈“三市一地”产业依然存在重复交叉、相互竞争、同质化比较严重的现象。吴忠市的装备制造、现代纺织、能源化工与其他“两市一地”重点发展的产业都互有交叉,而且同类型产业关联度差,存在“小而全”“小而杂”的问题。
优质资源沉不下来。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如教育方面,虽然各市与银川一些学校建立了教育合作体,但只是相互之间每年开展几次教学教研活动、选派个别教师交流学习,具体成效不太明显。受体制限制和利益分配等因素影响,区、市不同医院体检结果不能互认。石嘴山、吴忠每年都有一定数量教育、医疗和其他领域的优秀人才流向银川。
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都市圈建设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吸引企业、社会资本投入少,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许多项目受资金所限推进速度缓慢,地方财政承受的压力非常大。
问题对策
切实提高认识,加强政策引导。各地各部门要把推进都市圈建设作为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和主要途径,紧紧抓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机,充分调动各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担当进取的积极性,凝聚智慧和力量,为推进银川都市圈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构建更有利于发挥市场作用的开放环境,加强都市圈内人才合作、资源共享、市场互通和利益互惠,在人才引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出台一些更加务实有效的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优质要素资源向都市圈汇集。
明确发展定位,有的放矢。尽快制定都市圈建设协同发展规划,明确各市、宁东在都市圈中的发展定位、主攻方向,积极谋划2019-2020年银川都市圈建设项目,自治区相关厅局与相关地市要加强沟通联系,按照自治区都市圈协同发展实施规划,梳理出需要与“三市一地”协同推进的重点工作和重点项目,相互之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动落实。
坚持错位发展,做大产业。加快制定各地市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引导产业错位互补发展。加快推进现有产业延链补链,围绕产业链短板和弱项研发项目、开发产品、开展招商,补齐补强产业链条,实现集群集聚发展。建立产业推进机制,组建都市圈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联合招商机制,都市圈内招商项目共同引进、统筹安排,实现专业化、差异化、联合化招商。
加快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互联互通。推进“互联网+教育”,建立教育共同体和联合办学,共享银川优质教育资源。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建立医疗联合体、专科联盟,协调推进都市圈内各级医院医疗检验结果的互联互认,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在都市圈内共享。建立都市圈就业服务平台,统一发布就业信息。协调建立统一的就业政策,促进各类人才和劳动力自由流动。加快建立都市圈大数据运营中心,推进都市圈融媒体中心建设,建立文体设施共享机制,跨区域开展文化体育交流和体育赛事,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加大投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资金投入是推动都市圈建设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健全完善都市圈建设项目库,深度谋划一批重大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在道路交通、信息网络、生态环保、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能源通道建设方面的项目资金投入,依靠项目加快建设。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自治区各部门、地市谋划争取项目的重心都要向都市圈倾斜,防止项目布局过于分散。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吸引国有资本、社会资金投入都市圈建设。
严格督查考核,形成倒逼机制。按照自治区总体规划和工作进度计划,梳理出各地市年度任务清单,作为重点工作进行效能考核并加大赋分比重。强化督查问责,实行重奖重罚,激励各地各级干部参与都市圈建设积极性。(执笔: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