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继承和坚持,是对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鱼水关系的一以贯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逻辑基础和经验总结,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精神动力和重要保障。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从创立起始就具有鲜明的人民性。马克思破除了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神话,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资料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进而提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马克思认为,历史是经由人民群众的“自主活动”创造出来的,他在《神圣家族》中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它‘并不拥有任何无穷尽的丰富性’,它并没有在任何战斗中作战!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马克思的著述中饱含着强烈的道义感和对人民群众的深切关怀。他认为无产阶级是人民群众的中坚,是“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是“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人类求解放,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也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更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
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人民立场,人民性是共产党的政治本色。早在170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力量源泉,毛泽东曾经以“种子”和“土地”比喻党员和群众的关系,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始终捍卫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为人民群众谋福祉。1942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提出“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他曾说:“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邓小平同志谈到:“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无论身居多高的职位,都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
初心和使命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往哪里去的终极问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逻辑起点,是党对执政规律的深刻体悟,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续写辉煌的精神血脉和稳固基石。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初,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举起民族救亡图存的旗帜,为中国革命和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1925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抗战胜利前夕,当黄炎培提出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时,毛泽东同志自信地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978年,邓小平同志调研时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党的十九大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明确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作者:张鲲,单位:北方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