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候,著名军事家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这就是成语“三令五申”的由来。但从这个故事我们也能看出另一个道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制度问题从来都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纵观我国发展史,从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到一步步细化规则,建立反腐败斗争中的巡视制度、生态建设中的环保督察制度、推进改革中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等等;再到十九届四中全会用“13个坚持”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并把一些在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好制度”上升为制度体系……必须承认,我们能取得今天这样伟大的成就,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加强和完善了国家治理,就在于让巨大制度优越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事实证明,制度执行越有力,治理能力越有效,党的各项事业就越兴旺发达,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就越明显。反之,制度遭遇落实之虚,就会漏洞百出,被人钻空子,就容易出现“边际效应递减”“沙滩流水不到头”。分析一些工作没有成效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并不是缺少制度,而是在执行中打了折扣。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们的制度不少,可以说基本形成,但不要让它们形同虚设,成为‘稻草人’,形成‘破窗效应’。”只有狠抓制度执行,扎牢制度篱笆,才能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制度执行比制度制定更重要。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当下,再来看这句话,再去理解以“钉钉子”的精神把“13个坚持和完善”的制度安排一项一项落到实处,无疑感悟更为深刻,也更有意义。这也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制度自信,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以制度的刚性执行,确保十九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贺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