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有篇散文叫《书戴嵩画牛》,大意是有位杜处士爱好收藏书画,尤爱戴嵩的《牛》,专门用玉做了画轴,拿锦囊装着,随身携带。有次拿出来晾晒,一个牧童看到了却拍手大笑说,这画的是斗牛,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可画上的牛却是翘着尾巴,错了!杜处士笑了,觉得很有道理。
相较于牧童而言,不仔细观察就作画的戴嵩,是外行,文章讽刺的就是这种凭空想象的外行。放到今天来看,这依然有可借鉴的道理,正如苏轼在文末所写,古语有云: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的确,做事要问内行,强调的正是要注重从客观实际出发,这个道理是不会变的。与此相似的,还有“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简单说,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深入调查研究,这是辩证法的要求,也是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掌握的方法。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重要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1977年6月,新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同志,一辆车、三两个人,说走就走、随时可停,直接到村入户,三四个月把安徽省的大部分地区都跑遍了,后来安徽打响了农村改革第一炮。中央八项规定的第一条就是改进调查研究。当前,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了解民情、掌握实情,搞清楚问题是什么、症结在哪里,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坚持调研不断变化的实际,怎么能拿出对症下药的改革决策?怎么能打赢三大攻坚战?试想,如果没有走进贫困群众的家里,不了解致贫的原因,也不研究本地的情况,盲目跟风上马的项目和产业,如何保证见效益;试想,如果没有对本地环境污染的源头进行科学分析,只是单纯“照抄”别的地方的做法,不但效果不彰,还会招来群众的埋怨……改革发展的任何一项工作,如果似“戴嵩画牛”般空凭想象,不同群众商量、不顾客观实际,一副外行的样子,到了内行面前,到了实践检验时,就不只是被笑话那般简单了。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毛泽东同志讲,调查研究“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研究、思考、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思路和重大举措,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只有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才能了解基层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使改革更接地气,让举措更切实际。(张向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