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思想周刊
给不搞“一刀切”点赞
2020-01-07 07:09:55   
2020-01-07 07:09:55    来源:宁夏日报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所以在环保问题上,来不得丝毫含糊,方式方法也须时时创新。

  近日,就有报道说,2019年我区对争取到的各类生态环保专项资金26.13亿元,不搞“一刀切”“撒胡椒面”,而是引入竞争机制分配污染治理补助资金,海原县等市县区就因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而得到了补助。

  现实生活中,在环保治理上多的是遇到问题就一律先“停”,甚至不管好坏优劣统统打板子。这样简单粗暴、看似效果显著的“一刀切”做法,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不考虑特殊情况而任意作为,由于对出现的环保问题还未研究透就“拍脑袋”作出决策,既让一些合法合规企业苦不堪言,也让一些地方在环境保护上战战兢兢、不敢放开手脚去做工作。不仅违背了环保的初衷,不利于查找实际存在的问题,也与治理的目标背道而驰。

  近些年,国家制定出台了不少禁止环保“一刀切”政策措施,这其实就是在传达一个声音:环保治理严禁敷衍以对的“一刀切”,更需因事因地制宜的精准施政。只有一切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精准施策,科学处理,扎扎实实解决好现实存在的每一个环保问题,才能确保环保工作有序推进。

  就此而言,我区建立相关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在“奖罚有度”的基础上,确保污染治理补助资金被运用到更为需要的地方,无疑是对杜绝环保“一刀切”的积极响应,也是进行环保治理的创新之举。毕竟,在环境监管中,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有效体现鼓励先进、奖优罚劣、区别对待,就很容易导致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律先停再说”的“一刀切”之所以广受诟病,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区分具体事情的简单粗暴做法,会让原本的严格守法者因为个别违法者的行为一并付出高成本,进而影响守法企业的治污积极性。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针对各地不同形势、各个企业不同状态,分类施策、“扬善惩恶”,推动环境管理模式从“底线约束”向“底线约束”与“先进带动”并重转变,不仅有利于更好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有序推进。对这样不搞环保“一刀切”,运用制度引导后进学先进的有益尝试,的确应该点个大大的赞!

  但要注意的是,对做得好的地方和企业予以政策激励、大力支持,并不意味着对这些走在前列的领跑者就可以放松监管。实践中,该运用科学技术进行监管的仍需继续监管,该划定的红线也要坚持划定。只有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该奖时奖、要严时严,公开公正地确定“红黑榜”,并动态调整、定期更新,才能让污染企业无处可逃的同时,也让守法者可以安心生产、做好工作。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李金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