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无情,单位有爱!在家宅了一个月,不但足额领到了工资,还收到了爱心口罩,么么哒,我会加油哒;八百元钱,真不够花啊!寒冷散尽时,我也该踏上新征程了。日前,笔者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这样两则信息,前者感恩单位,后者心生离意,二者相比,感触颇多。
“时代中一颗灰尘,落到每个人身上都是一座山。”面对凶猛的疫情,全国众志成城,共渡难关。但我们看到,疫情也给不少地方和领域、不少行业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最着急的莫过于企业。企业虽然不能进行生产,可是必要的开支却不会少,比如工人的工资、水电费、厂房租赁费等,可谓“压力山大”。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吃喝拉撒”也需要正常工资收入。“两难”之际,如何同舟共济,共克时艰,是对各方莫大的考验。
从近日的全国各地相关报道发现,处理“两难”境况的方式主要有二。其一,企业通过裁员、单方大幅降薪等方式,规避困难;其二,企业想方设法保障员工收入或双方协商,相互体谅,共待冬去春来。二者相比,后者自然是上上策。
对于企业来说,员工是企业之本,尽管稳定员工的压力非常大,但是有人才就有未来。如果此时“甩包袱”,就会寒了员工心,让员工失去归属感,企业就会失去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自然难言长远发展。因此,对于企业来说,疫情考验企业的目光,也考验着企业的社会责任,更事关企业未来发展。当然,对于员工来说,企业是立身和发展的平台,企业安好,员工就能施展拳脚、不断成长,否则,难免“从头再来”。
危难时刻见真情。我们看到,为了解决疫情带来的种种困难,为了将双方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指导原则和规定,相信疫情结束之后,有关激发市场主体复苏经济的措施也会不断出台。但企业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各不相同,共克时艰最好的办法就是企业和员工荣辱与共,报团取暖,彼此拿出诚意,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扶持、相互成就,把一切不和谐的因素降到最低,以此积蓄力量,以利再战。比如,企业要在困难时期力所能及保障员工的利益,凝聚人心;员工也要换位思考,尽量体谅企业难处,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尽可能配合企业过紧日子;在维护合法权益时,也要在合理合法合情的范围内进行,不提无理要求。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我们坚信,有政府部门鼎力支持,有企业家的冲劲和韧性,有员工与企业的同舟共济,我们必能经受住惊涛骇浪,迎来扬帆远航的美好日子。(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