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而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新的形势下增强优化基层社区治理能力是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新时代要结合基层实际,不断树立新理念、研究新办法、创新体制机制,通过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着力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这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前提。随着社区治理内容的扩大化和治理维度的多向化,必须要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加快推进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探索通过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社区准入清单制度,实现人力、财力、物力向社区下沉。不断完善社区治理结构,形成社区党组织领导,社区居民委员会为主导,社区公共服务机构、社区社会组织、社区业主组织、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格局。探索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为支撑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建立完善公益创投机制,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作用,引导其他社会专业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进社区。
着力推进社区自治功能增强,这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内在动力。建设社区共同体,不仅可以加强居民的情感联系和公民意识,还可塑造居民成为责权共担的社会人。社区共同体的营造要加快社区自助互助的参与机制建设和社区环境治理,其具体措施可以是:一是加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二是搭建社区参与平台和参与渠道;三是大力开展社区教育;四是进一步完善社区党务等信息公开制度,健全社区信息公开目录,发挥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动性,进一步推动社区民主自治。
着力推进社区服务能力提升,这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基础。社区服务发挥着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的双重功能,社区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要推进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扩大社区服务设施的网络覆盖,提高社区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推动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对社区居民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全覆盖。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和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多样化。建立行政机制、自治机制、自愿机制和市场机制互联互补的社区服务供给方式。要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建立以区(县、市)信息管理系统为核心,街道和社区综合信息服务中心为辐射的社区自治终端、个人服务终端为节点的信息网络。实现社区信息化建设运营方式改革,强化政府支持、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引进合格的市场主体,建立社区信息化建设的多元投资主体。
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创新,这是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保障。“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需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基层社会治理全过程。要健全和优化社区党组织建设,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完善区域化组织体系,推进社区“大党委”建设,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要把辖区内街道、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的党建工作作为一个整体,使党的组织、党的活动、党的工作覆盖到社区内全体党员。要创新社区党建载体,健全社区党员代表议事制度,探索党内基层民主的多种实践形式,有效发挥支持社区自治功能。要加快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社区党组织建设,建立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机制,开展社区党员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活动。(中共银川市委党校课题组 马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