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文化周刊
2019.01.17第九期
2019-01-17 07:32:03   
2019-01-17 07:32:03    来源:宁夏日报

4.jpg

  开栏语

  当天边露出鱼肚白,静谧的街道被喧闹声唤醒,整个城市才刚刚从深夜中苏醒。但有这么一群人,或许是筑路工人、环卫工人,或许是夜班编辑、早点烘焙师……却在天亮之前,已立足岗位,投身工作。日复一日,他们用工作迎接黎明,在劳作中见证朝阳,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挥洒汗水。今日起,本报开设“壮丽70年  阔步新时代·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专栏,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


舌尖上的传承 托起创业希望

11.jpg

经过两年多的用心经营,店面不大的大姚凉皮店被评为大武口凉皮名店。

22.jpg

天还蒙蒙亮,工人在操作间内仔细检查凉皮的生产质量。

33.jpg

凌晨5时,刘红梅凉皮店内一片繁忙景象。

44.jpg

天还没亮,就有客户从银川赶来取货。

55.jpg

快递员网上接单后,准备将打包好的凉皮发往北京、广州、上海等地。

66.jpg

在新建成的凉皮产业基地内,商家们在测试自动化生产设备。

77.jpg

炸辣椒是凉皮中最重要的一味调料。

88.jpg

宁夏大武口凉皮节人气火爆。

99.jpg

美味的凉皮由多种调料搭配而成。

  1月10日, 凌晨5点,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刘红梅凉皮店内已忙活了起来,蒸凉皮、切面筋、炸辣椒、配调料、打包……10多名工人分工有序,井井有条。

  刘红梅的丈夫黄业钢时不时地拿起一张刚出锅的凉皮查看质量,“蒸凉皮是手工操作,我们要控制好凉皮的薄厚度,保证口感。”黄业钢在与记者聊天的过程中,就有人陆续来店内拿取预定好的凉皮。一个多小时的功夫,400多份凉皮就被“一抢而空”,它们将被配送到银川、乌海等周边城市。

  上午9点,刚刚安静了一会儿的小店内又忙碌了起来,顺丰快递员将真空包装好的凉皮打包装箱发往广州、北京、上海等地。同样的场景,在大武口多家凉皮店天天都在上演。

  这不,在位于大武口区长胜路的大姚手工凉皮店内,从西安回家探亲的史女士就正通过微信视频聊天,向西安的朋友介绍家乡的美食——大武口凉皮。“在西安最想念的就是这碗凉皮了,以前在家上学时,基本每天都要吃一碗凉皮。”如今微信下单,凉皮通过快递直达西安,史女士高兴地说:“以后我随时都可以解馋了。我嫂子她是北京人,来大武口吃过一次凉皮后也成了忠实粉丝,如今她在北京,方便的物流也同样让她能吃到正宗的大武口凉皮。”

  这家店主姚健之前是原西北煤机二厂的工人,2016年下岗后,他学会了做凉皮的手艺,开起了自己的大姚凉皮店。“开店两年,随着大武口凉皮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我这生意也越红火了,平均每月有近1.5万元的营业额。”小小的一碗凉皮,多元化的创新销售模式,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大的成长舞台。

  大武口区正在经营的凉皮店有243家,带动就业1000余人,年营业额近8000万元。在石嘴山市探索产业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的大背景下,大武口区将凉皮确定为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通过不断加大政策扶持、专业化的市场推广、标准化的凉皮生产,结合互联网+的营销模式,全面提高“大武口凉皮”品牌的知名度。目前,“大武口凉皮”已完成国家地理标志集体商标注册。凉皮产业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支点。(记者 王晓龙 王 洋 文/图)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王小梅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