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软是一种生长在地表的可食菌,色如木耳,形呈卷曲状。
每当春天来临,家乡的山坡沟洼上到处都生长着地软。成堆成片的地软调皮地趴在地皮上,或张望、或沉思,迫不及待地等待着人们去捡拾。早晨八九点钟,是拾地软的最佳时间。每逢周末,我就和小伙伴们提上小竹篮浩浩荡荡地赶往村附近的山洼上去拾地软。
一团团的地软以诱人的姿态静悄悄地依偎在山草间,在早晨的阳光下显得尤其亮眼。捡拾之前,我们几个人通常四散开来,先在山洼上前前后后的转一圈儿,看哪里的地软大、草薄,就在哪里拾。谁先采到好的点儿,就喊大伙儿过去拾。因地软紧贴地皮,拾的时候得蹲下来,一手拨住旁边的杂草、一手拾起粘在地皮上的地软,这时动作要轻要慢,否则干而脆的地软就会碎成一包渣,无法捡拾。遇到春雪未完全消融的阴洼地,太阳一照,雪便开始慢慢融化,这时的地软就会变得柔软一些,拾起来也就不容易碎了。一会儿功夫,我和小伙伴们就能每人拾得满满一篮子的地软,带着满心的喜悦回家。
拾回家的地软需经过两到三次捡选,然后在凉水里浸泡一会儿,才能将卷在里面的杂质和尘土完完全全淘洗干净。每次奶奶都会将我拾的地软倒在一个大筛子里面仔仔细细地捡两遍,泡好后再洗上三四遍。收拾干净的地软看上去就象泡醒的木耳菜一般,黑亮黑亮的,柔韧细滑。奶奶常常将地软撕成小片烩汤或切碎拌些胡萝卜丝、豆腐、葱花蒸包子,味道鲜香无比,我一口气就能吃三四个。在当地,地软包子还是一道很受欢迎的特色小吃呢。
如今,我已离开老家、离开拾地软的山洼好多年了,儿时一起拾地软的小伙伴们也都成家育子,各自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但我时常怀念着我们一起拾地软的乐趣和地软包子那挥之不去的鲜香。(高晓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