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移民城市,大武口的美食集聚了各地特色,天长日久,经过改良、融合,形成了新的味道。而凉皮,无疑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走在大武口街上,不管是谁家的凉皮,一进门都能闻到浓浓的辣椒香味,靠着这味觉的强烈刺激,美美地打个喷嚏,感官的通透让凉皮的特色显露无疑,去留只在一瞬间。
本地人靠着遍尝各家凉皮的经验,会根据凉皮的薄厚、面筋的软硬、汤汁的多少和辣椒里的配料,为外地人推荐合适的口味。大武口凉皮从寻常百姓餐桌,到地区扶持的特色产业,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熟知和喜爱。其中,有卖到海外的零玖伍贰凉皮;有被收录在中国金牌旅游名小吃中的“三住宅”凉皮;有美誉度颇高的“一棵树”“三栋楼”“刘红梅”凉皮;还有不为外地人熟知,但颇受本地人青睐的“四季旺”“小李”“红绿灯”“姐妹”凉皮等等。
不同于其他地方加豆芽、火腿、榨菜的“创意”改良凉皮,大武口凉皮的功夫在内,比如凉皮的嚼劲、炸辣椒的火候、调制的口感等。20多年的老店铺靠定力和经验,既留住了一代人记忆中的味道,也吸引了年轻人爱上了这种解馋、过瘾的地方美食。
辣椒油,是大武口凉皮好吃的秘诀,也是每家凉皮各具特色的法宝。油温、油质、配料是辣椒好坏的关键。高温的清油浇入秘制的辣椒粉中,冒起的浓烟中,香辣的味道混合着花生碎、芝麻、红枣碎等的香甜,在不断搅拌中,香味久久不散。
或筋道厚重、或软薄轻盈的凉皮,撒上黄瓜丝、胡萝卜丝,配以或切成长条、或切成小块,或貌似“切得潦草”的大块面筋,覆盖上厚厚的秘制辣椒,在钢筋盆中随筷子来回翻转,一条条凉皮裹着秘制的味道,装碗撒上一把香菜,红得诱人、绿得分明。
记忆中的大武口凉皮并不高大上,甚至还要到一些街边小店才能寻到美味。这些大武口凉皮的创业者们,有的曾骑自行车走街串巷售卖;有的支起简易帐篷,一张长桌,十几张凳子,开在背街小巷;有的常年处于幽深的居民区中,家就是店,只提供带走服务……酒香不怕巷子深,靠着口口相传的美名,越来越多的凉皮创业者在居民区、闹市里开起了店铺,不管名字叫什么,上点年纪的本地人只要一尝味道,立马就能说出它的渊源。(余之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