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经过汝箕沟站。
4月19日7时15分,从银川开往汝箕沟的7524次列车缓缓驶离车站。为数不多的乘客分散在各个车厢,有人吃着早餐,有人干脆躺在车座上补觉。
“这趟车我已经坐了10多年了,不但干净整洁,而且票价便宜,银川至大武口只有4元。”乘客张全兴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工作,虽然现在网约车、大巴车随时都有,但是他已经习惯了坐火车。
1971年,有着“太西煤走廊”之称的包兰铁路支线——平汝铁路建成。为解决煤矿工人的出行需要,7524次列车开始运行,成为该线路上唯一一趟普客列车,至今已经运行了48年,是国内目前服役“最高龄”的列车。平均时速三四十公里的“绿皮车”如慢镜头一般,每日从银川平原穿行到贺兰山深处,记录着一路上一点一滴的变迁。
这趟列车机车头经过蒸汽、内燃、电力机车三次换代,然而多年不变的是全程143公里、途经13个站点、票价9.5元、逢站必停、当天往返,风雨无阻。“别看只有6节车厢,12名工作人员,与跑北京、上海的特快列车比,除了没有餐车外,我们的配套服务一样也不缺。”列车长时爱玲说,开水、针线包、零食供应都有。考虑到乘客少,乘务员每站口报站点。
大磴沟、白芨沟、汝箕沟……7524次列车经过的许多站点与“沟”字有关,也与矿区有关。最鼎盛时,矿区里居住了10余万人。
在“哐当哐当”的列车声中,年近70岁的乘客张利平打开了话匣子。“1982年,我和父母都在汝箕沟煤矿工作,孩子们也都在那里长大。白天,时常看到蒸汽机车冒着黑烟拉着列车在山中穿行;夜晚,时不时也会听到运输煤炭的火车鸣笛声,为矿山寂静的夜晚带来一些生气。节假日带着孩子们坐着火车大武口去玩,是最温馨的回忆。有时遇到山里发洪水,公路客车就停运了,人们都涌到火车上来,车厢座位爆满,很多乘客只能站着回城。”
1989年,张利平调到大武口区工作后,就很少坐这趟火车了。2007年退休后在银川定居,再也没有乘坐过这趟火车。如今在女儿的帮助下,他乘坐火车旧地重游,感觉变化很多:很多矿区被填平覆土,种上了树,厂矿和建筑物都已不复存在,唯有这趟火车让他亲切感满满。
62岁的殷进民带着媳妇和孙子应人之邀故地重游。1975年,他刚从学校毕业,在平罗姚伏镇的一个大队劳动,队里派他坐车到汝箕沟卖瓜。卖完瓜后赶当天的火车回家,背着瓜框要翻越一个大山才能到达汝箕沟车站。“那时候在车上打打扑克、吃吃瓜子、聊聊天,很快就到西大滩了。”殷进民说,以后有时间了,还会带着家人到这里忆苦思甜。
在呼鲁斯太车站工作25年的江中力现在还能回想起,这趟列车最多时有16节车厢,车站上下车有三四百人之多,因为这里是规模较大的乌兰矿所在地。随着煤炭资源的日渐枯竭和贺兰山环境整治力度的不断加大,很多煤矿都关闭了,现在每天上下车仅有一二十人。“我在这里上两天班休息四天,这趟火车就是这条支线数百名铁路职工的通勤车。”他说,每次乘车都能碰到熟人,很喜欢聊天打发时间的车厢氛围。
“大武口车站客运量从2010年13万人次下降到去年6万余人次,年货运量也从二三百万吨下降到五六十万吨。”大武口车站值班员金鑫说,客运量和货运量在下降,但我们的服务不缩水。“目前石嘴山市正在规划打造石炭井工矿旅游小镇,如果早日实现的话,这趟列车就是最好的旅行方式。”他说。
11时16分,经过4个多小时的行程,7524次列车到达了终点——汝箕沟。乘务员们清理完车厢卫生,在旁边的煤矿食堂匆匆用完午餐后便返回车上。
13时36分,这趟列车又开启了返程之旅。(记者 蒲利宏 李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