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文化周刊
被借走的书
2019-05-30 15:04:40   
2019-05-30 15:04:40    来源:宁夏日报

  我喜爱读书,读书能让我在纷扰的生活里找回温暖。每年春天,我会来银川新华书店,购买年度小说、散文、诗歌、随笔精选作品集。这件事我坚持了好多年,看着书架上摆着的一排排琳琅满目、装帧精美的图书,勾起了我对童年读书场景的一些回忆。

  父亲当年是一名退伍老兵,曾在部队里服过8年兵役。入伍前,父亲不识字,部队教会他识字,掌握了文化知识。回乡后,由于父亲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乡亲们推荐他当生产队保管员。父亲在参加农业生产和财会工作之余,喜欢读书看报,常常把自己了解到的国家大事和从书本中学来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那时,我刚刚懂事,看到家里土炕的上方悬挂着一个简易的书架。说是书架,其实是在房梁的椽子上拴上两根指头粗的麻绳,把麻绳的两头挽起来,使麻绳形成一个圈形,然后找来几根木棍固定在两个圈形的麻绳上,再用细绳子捆住。这样一来,父亲的许多藏书和重要的账本都放在上边。

  上小学四年级时,我9岁。当时,班里的同学流行看小人书(连环画),同学们争相传阅,爱不释手。所谓连环画,就是以文学故事为蓝本,配有图画和少量文字脚本,图文并茂。正是通过读小人书,我从此知道了《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渡江侦察记》《闪闪的红星》等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也由此在我的心中深深地埋下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天下课后,几个同学互相攀比谁家的书多。其中一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同学笑嘻嘻地打赌说:“谁要是拿来几本像样的书让咱看看,我就从他的裤裆下钻过去。”此话一出,大家哈哈大笑。我没有多想,就脱口而出:“我家的书最多,不信,我拿来几本让你们瞧瞧。”此话一出,另一个同学说:“你家穷得叮当响,还哪来的好书?你要是能拿来几本像模像样的书,太阳从西边出来!”“不相信?你就等着瞧吧。”我倔犟地说着。

  第二天放学回家后,我急急忙忙回到家,趁父亲下地干活还没收工的时间,在炕上放了一张炕桌,再在炕桌上放了几床棉被,蹑手蹑脚地够到书架上,把布满灰尘的一捆书小心翼翼地拿下来。我打开一看,那些书的封面和纸张已经发黄,显得有些破旧,纸张上的字全是繁体字而且字体是竖排的,只有少数字能认识。有两本书,我至今回想起来仍记忆犹新,一本是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牛虻》,另一本是前苏联作家保尔柯察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此时,我心里像有只小兔子似的咚咚跳个不停,担心父亲回家后收拾我。但我很想在同学面前争回面子,看谁还敢小瞧我。慌乱中,我顺手拿了四本书装进自己破烂的黄帆布书包,把其他书原原本本用绳子捆好,放在书架原来的位置。

  我把四本名著拿到学校,那个年龄大点的同学说他借回去好好读读。过了好长时间,我估计他看得差不多了,便多次催还,他却以种种借口搪塞。直到小学毕业,我借给他的书,他还没有还我。其实,在那个年龄段,我和他不可能真正读懂那些名著的,只是怀着一颗好奇心想浏览一下而已。现在想想,或许是他的家人识货,认为那些名著有收藏价值,所以不让他及时还了;或许是他不小心把书弄丢了,或许他压根不想还给我。猜测归猜测,他借我的书终究还是没有还给我,我也无能为力。他人高马大,体格健壮,是班里的“老大”,谁都惹不过;我个头矮,面黄肌瘦,势单力薄,好言相劝对他来说只能是对牛弹琴,况且“武力”是对抗不过他的。半年多时间过去了,父亲在查找账本时看出了破绽,他心爱的四本名著被人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窃”走且杳无音讯,他自然很生气。在他的一再追问下,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错误行为,父亲狠狠教训了我一顿,我伤心不已。

  这件事过去很多年了,我似乎也是从那个时候知道了书本的重要性,真正爱上了读书,明白读书是一件很幸福、很有意义的事情。很多时候,与书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穿越古今往事,笑看人间风云,咀嚼况味人生,了解时代变迁,静观世界变化……在流年里凝视几叶飘零的浮萍,依稀会看到曾经拥有的幸福时光。(贺彬)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马江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