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过文昶非遗作坊的木质门牌头,恍惚有种时光回溯的错觉。柔黄色的灯光下,5名手艺人围桌而坐,面前铺满线绳、珠子等素材。两根线在手中缠绕,熟练地几下穿插交错,一个绳结旋即完成。如此反复,一条绳结项链逐渐成型。
在文昶非遗作坊有这样一群人,她们或者不会说,或者听不到,或者精神承受力极低,但每每坐在作坊内,面对眼花缭乱的材料,她们总能遵从沉静的内心,用学到的手艺做出一件件成品。
非遗对这些残疾人而言,除却谋生还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赢得一份尊严,让生活更美好。
6月17日对于聋哑人邓莎莎(化名)来说,是个幸福的周一。她用编织的200条绳结项链,兑换到了160元工资。
两天后,在石嘴山市惠农县和平罗县,两期残疾人订单式手工绳编技能培训班同时开班,100名残疾人满怀希望,准备在非遗传承人的教授下,尽快学会绳编技艺。
她们的希望,都源于文昶创意(宁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非遗项目。
2018年,在银川市兴庆区文体旅游局的牵线搭桥下,文昶公司落户兴庆区,着手打造非遗项目基地。负责人钮明一直有个愿望,希望在传承发扬非遗项目的同时,能为残疾人做些事。
“我们手头有近20项非遗项目,现在非遗市场需求也大。”钮明说,通过商业性展演宣传非遗项目的同时,他也在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让非遗项目有进一步的拓展空间。
去年一年,文昶公司借助和各县区残联的对接,在全区各地举办了15期公益性质的残疾人订单式培训班,将绳编、串珠等相对简单的非遗项目无偿传授给当地残疾人。
每期培训班只收50名残疾人,但到后面,总会有周边居民或村民闻讯而来一起学。培训结束后,文昶公司会在当地建立手工作坊,和有意愿的残疾人签订合同,由前者负责接订单,提供材料,回收成品。
由于其中不少是中度和重度残疾人,成品里很多不合格,损耗率在50%。但在钮明的坚持下,这些失败成品仍旧会被回收,并按件数支付工资。
今年4月,文昶公司在兴庆区举行首期残疾人订单式手工绳编技能培训班,不少金凤区和西夏区的残疾人也被吸引而来。
35岁的张馨文(化名)因为精神残疾,之前的工作总是干不长。结婚生子后,她在兴庆区残联的指引下,通过参加培训班学会绳编,并和文昶公司签订合同,成为5名专职工匠之一。每天,张馨文都会来手工作坊,用学会的手艺换取报酬。问及她的愿望,张丽娟笑得很腼腆:“我希望能成为正式员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
将非遗项目送进学校及教育机构,则是钮明没想到的意外收获。
“以前我们都是自己办班,在周末或节假日开设各类非遗项目课程,但一般人数有限。”钮明说,其间也有非遗传承人自己和学校对接,但也多不成系统。后来,陆续有教育机构来咨询是否有适合孩子的非遗课程。
这启发了钮明:为什么不借助市场需求,将非遗项目推向校园,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于是他将非遗项目分门别类进行筛选,将互动性、参与性较强的非遗项目甄选出来,作为进校园的课程基础。
一年多来,文昶公司除了和一些中小学对接外,还将非遗文化送进了宁夏妇女儿童中心、兴庆区残疾人康复中心等机构。
“在康复中心,葫芦刻绘、传统剪纸、糖画等非遗项目十分受欢迎。”钮明说,相比一些传统康复项目,非遗项目有着更独特的魅力。通过亲手参与制作,也让康复中的残疾人对生活有了更多乐观情绪,反馈特别好。
“非遗传承不一定只能以展演的形式,滋养它们的土壤可以更加多样化。”兴庆区文体旅游局局长樊莉萍说,现在非遗文化的逐渐升温,也在督促人们去思考:如何更好地对这些文化进行挖掘、传承和发扬。“我们想把文昶非遗项目基地作为一个平台,鼓励非遗传承人进行更多尝试,用更多不同的方式,让这些优秀文化可以真正融入百姓生活。”(记者 张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