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甲骨文中的秋,上面像一只行走的蟋蟀,下边如一盆燃烧的火焰,虫鸣秋,火御寒,以此来表示秋天;小篆的秋,由火和禾构成,禾就是禾谷,代指庄稼,庄稼成熟,就是秋天。古造字中的“火”,同时富含了“立秋之后,还有一伏”的民间隐喻,为“秋老虎”俗语的立照存世,埋下伏笔。
史料上记载,立秋节气来临,与国人喜爱和珍重的梧桐,有着紧密的联系。成语“落叶知秋”,即源于“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淮南子·说山训》)。意思是说,见到落地的梧桐叶,就知道秋天已经来到了。据传,宋时立秋这天,皇宫内要把栽在盆内的梧桐移入大殿中,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喊奏:“秋来了。”奏毕,梧桐会“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在我国中原广大地区,梧桐作为普通的行道树及庭园绿化树,被广泛种植。梧桐具有生长快、躯干直的特点,木材适合制造乐器,树皮可以用于造纸,种子能够食用或榨油。由于梧桐高大挺拔,为树木中的佼佼者,民间常把梧桐与凤凰联系在一起。古有“非梧桐不栖”之传说,今有“栽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之祈愿。
《诗经·大雅·卷阿》有一首诗这样写道:“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雍雍喈喈。”说的意思是,雄凤雌凰展翅飞翔,双双落在了高山顶上,梧桐树儿生长茂盛,朝阳下的凤鸣可真好听!试想,作为“鸟中之王”的凤凰,其最乐于栖落在梧桐之上,足见梧桐的质地有多么高贵。
我老家长垣的黄河大堤上,以及大堤西侧的农家院落里,到处可见“能引得凤凰来”的梧桐树。每到夏天,它们枝头开满圆锥形淡黄绿色的花儿,雌雄同株,鲜艳而明亮。“负暄张望的梧桐树怀抱繁花/堤坡,坝头,瓦当/随处可见黄河谣传唱的身影/只是靠岸渔船,疑似患了乡间抑郁症……”前年夏天,我再一次站到黄河边上,目光从月白色的青石、蔓爬的结缕草上移开,最后像水声中开花的童谣、夏蝉,围绕着拦河坝周边茁长的梧桐,流下了一行“诗歌的清泪”,随风东流去。
在庄子的秋水篇里,也说到了梧桐。“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鶵,发於南海而飞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庄子·秋水》)。这里的“鹓雏”,正是凤凰的一种,传说中的瑞鸟,用以比喻贤才或高贵的人。
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中有“凤雏(小凤凰)”庞统,“高翔于九天,清鸣于云中”,先为孙权所弃,后为刘备所用,官拜军师中郎将,后英年早逝,葬于四川罗江县落凤坡。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也有关于凤凰与梧桐的描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凤凰忠义,梧桐高洁。《诗经·大雅·卷阿》中,诗人用凤凰和鸣,梧桐茁长,朝阳赐辉,“栽桐引凤”;唐宋诗词里,有人用“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咏愁绪、伤别离;今人有赋诗“一叶梧桐一报秋,稻花田里话丰收。虽非盛夏还伏虎,更有寒蝉唱不休”(左河水《立秋》),讲述立秋节气,“满阶梧桐月明中”。
一首歌里唱道:“橘子花间落日楼栏,相对无言看红颜晚,雁过长天风影浮现,几叶枯舟傍江水寒,逝水流年今夜无眠,忆时旧梦去而不返,梧桐细雨潸然泪秋蝉……”秋梧桐,深远梧桐,枯落的心,相伴清清浅浅的踪影,笑嫣然,与君听。(李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