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宋代刘翰的《立秋》,描绘出一幅美妙的新秋景象:夜色转凉,出窝不久的乌鸦好像已经耐不住寒意,啼叫着飞散了,只留下寂寞的玉屏立在那里。夜寂静下来,枕边吹来一阵一阵清新的凉风,像是扇子在一下下地扇动。从睡梦中起身,来到寂静的院子里,沉睡中依稀感觉到的秋声却是无处可寻,只见明媚的月色下,满阶的梧桐落叶。
立秋,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所谓落叶知秋。古人对于立秋似乎特别钟爱,留下了许许多多精妙的“立秋诗”。
“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露彩朝还冷,云峰晚更奇。垄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幸好清光里,安仁谩起悲。”唐朝齐己的《新秋》,道出了立秋时节的特色,立秋到了,早起看晨露、朝霞,感觉有点冷意,傍晚看云层遮盖山峰,景色更加奇美;田垄上禾稼已经半熟,田野远处绿草显出微微衰枯之意;还好有清朗皎洁的秋辉。
唐朝司空曙的《立秋日》写的却是另一种新秋景象:“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萧条的秋天从此开始,莲花虽盛也有了凋谢的气象,柳叶虽在也有了稀疏的面貌;朗朗秋日少了云层环绕,风雨减少只留下清风徐徐;卷起珠帘,凉风暗度;偶尔运扇,暑气渐无;青草静默,燕子翻飞天空;河水澄净,鱼儿时时露头。
还有许多立秋时节触景伤怀的佳句,读来心生共鸣。“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雪,明日对秋风。”唐朝李益的《立秋前一日览镜》,感慨的是身外万事都已成空,在镜中看到生涯茫茫无果,只有斑白的两鬓,还要面对明日秋风,禁不住黯然神伤。“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唐朝刘禹锡的《秋风引》,诗人于秋风上驰骋诗思,却又深刻地叙出了羁旅思乡的弦外之音。“下马柳荫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坪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睛。”唐朝白居易的《立秋日曲江忆元九》,说的是立秋之日,诗人骑马去郊外,在江堤上独行。这时候诗人想到了千里之外的朋友,思念之情油然而起。再有,宋代秦观的词《渔家傲·七夕立秋》:“七夕湖头闲眺望。风烟做出秋模样。不见云屏月帐。天滉漾。龙軿暗渡银河浪。二十年前今日况。玄蟾乌鹊高楼上。回首西风犹未忘。追得丧。人间万事成惆怅。”
“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吟哦着古典里的佳句,我看到一叶梧桐从远古的唐诗宋词里飘来,一丝凉意飘然入怀。(魏益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