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毁,即损坏与毁伤。生活中,损毁总是存在的。鲁迅《书信集·致杨霁云》中“大约邮寄是有小小损毁之虑的”,巴金《还魂草》中“从几处被损毁的屋瓦的洞隙中,经过了天花板,漏下断续的雨滴”,都是对损毁的描绘。
损毁是多方面的,除了一般物品的损毁,还有文物的损毁、环境的损毁、无形资产的损毁、名誉的损毁、形象的损毁等。私人物品会因过度使用或意想不到的原因损毁,而共享物品、公共设施、自然环境呢,更容易遭到人为的破坏——灾难性损毁。
与损毁对应的是造就。有人为造就,比如一座城市的演变,大多离不开城市治理者有心的作为;也有自然造就,比如纳米比亚,一半海洋一半沙漠,造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沙海相交奇景,成为惊艳的游览圣地。
前不久,我所在的城市进行河道清淤。清理之初,河道里的水被放得所剩无几,有浅水处,有河床裸露处,少有深水区。履带式挖掘机在河床上推进挖掘,堆起的泥沙被大货车一一运走。几个月后,整个城区河道被挖掘机挖掘清理了一遍。但是,这期间,因疏通后的河道堤换铺护堤砖,运送护堤砖的装载机,将爽心悦目的公园行道路部分地段碾轧得面目全非,许多完好美观的人行道砖被碾得粉碎,许多树植、景观亦被无情损毁。
有造就,就会有损毁,这也许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我想,如果谋事者将造就的细节考虑在先,通过正在挖掘的河道运送护堤砖,这种无端的损毁,应该是可以减小到最小限度甚至是可以避免的。
1933年,欧阳道达率众南迁故宫文物,此后数年辗转2万里,期间经历过日军、土匪和炮火,还有潮湿、白蚁、鼠患和车祸,但13427箱故宫文物几乎没有损毁。186万余件文物,到达目的地后,光清点就花了7年时间,这奇迹式的迁移,缘于故宫人有充分的准备在先,确保不论翻车、进水等因素都不会损毁文物,加上全力以赴的途中护卫,才会完成这次文物大迁徙。
将损毁减到最小,将造就放到最大,文化才不会断了源流,传承才会在社会发展变化中,有物可栖,有迹可循,有形可依。(程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