颇得苏轼赏识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即秦少游,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
1084年,秦观35岁时自编诗文集十卷,录入了应苏轼之请写就的《黄楼赋》:“惟黄楼之瑰玮兮,冠雉堞之左方。挟光晷以横出兮,千云气而上征……”苏轼称赞他“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而为之作书,向王安石推荐。王安石称他“有鲍、谢清新之致”。翌年,他考中进士,两年后,被苏轼引荐为太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官。因屡得名师指点,又常与同道切磋,兼之天赋才情,所以他的文学成就灿然可观。
其诗词,感情深厚,意境悠远,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其散文,以政论、哲理散文、游记、小品文最为出色;其策论,文笔犀利,说理透彻,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秦观研读《孙子》十三篇,深得兵法之道,早年即写有《郭子仪单骑见虏赋》,赞扬唐代名将郭子仪“匹马雄驱”,兵不血刃以解回纥之围的壮举,壮年时期写了一系列用兵的策论。秦观谈兵尤重奇兵,认为:“兵之道莫难于用奇,莫巧于用奇,莫妙于用奇。”有人因之感叹:“文人论兵,秦观堪与晚唐杜牧相媲美。”
受“乌台诗案”牵连,秦观被一贬再贬,所写诗词,寄托身世,高古沉重。秦观擅长描摹清幽冷寂的自然风光,抒发迁客骚人的愤懑和无奈,营造出萧瑟凄厉的“有我之境”。《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抒发出词人遭受流放,前途渺茫,思念家乡的愁绪。最后两句,因景设问,深切表达出自己远离朝廷、谪放天涯的无奈和悲愤。秦观病逝之后,苏轼特别将这两句诗书于扇上,并题识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受柳永影响,秦观创作了大量慢词,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显得跌宕有致。他以柔婉的笔触,对词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饰,用精美凝练的辞藻,传写出凄迷朦胧的意境。秦观的词,折射出下层文士的悲剧命运,呈现出疏朗流畅、精致典雅之气象。他以婉约凄美,融入技艺又不逞弄技艺,恰如其分,成为文人雅士普遍师法的对象。李调元《雨村词话推誉其词:“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生陷于感伤中的秦观,之所以能留下灿然可观的文墨,是因为自始至终经历着缘于尘世的寂寞和悲凉。纵然如此,也因如此,他才有缘寄身于“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的意蕴中,心怀渴望,眉目含笑,欣然而去。(程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