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文化周刊
水利博物馆潜藏着古代“黑科技”
2019-12-05 07:18:52   
2019-12-05 07:18:52    来源:宁夏日报


<p>  卷埽。</p>


卷埽。

  在青铜峡水利枢纽坝下的黄河右岸,坐落着宁夏水利博物馆。进入馆内,随着博物馆讲解员的指引,您可以身临其境地领略宁夏引黄古灌区从秦启引河到汉续开渠,从北魏筑坝到西夏举国开渠,从元立木闸到明修石堰,再到清兴水利,2000多年来水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治水的辉煌历史。

  博物馆内珍藏着汉代陶漏斗、汉渠碑首、宋代灰陶水管、水泵、埽等水利器具;流传着蒙恬、刁雍、王珣、汪文辉等一代又一代治水先贤的事迹,而一套又一套的治水、用水、管水技术与经验却“潜伏”在馆藏品和古籍中,有些甚至隐藏在流水潺潺的渠道中。比如:汉代的激河浚渠技术、卷埽技术、刻字水则、封俵轮灌等。

  选取几件馆内藏品,看看它们背后的故事。

  卷埽是特别接地气的展品。这是西夏独创的河工技术,“每岁冬水既毕,河水冻结,于十一月时”,将梢料、苇、秸和土石分层捆束制成,漂浮下沉,逐层逐段堵截流水,形成围堰,广泛用于堵截决口、施工导流、护岸防冲,俗称“草土围堰”。

  这一源于2000多年前的本土技术多次被请出区外,应用于国内和援外水利建设。时光回溯至1956年,甘肃省兰州市建设自来水厂。因黄河河床狭窄、水流湍急,第一水厂斗槽式预沉池进水口施工出现困难。几经辗转,甘肃从宁夏平原调河工前往支援,采用汉、唐时期修筑大渠的草土埽工即“草土围堰”法,只花费48万余元、50多天便如期完成进水口工程,为国家节约资金118.7万余元。

  馆内有个不太起眼的成列柜,里面放着两块楔形的铁块,其长19厘米,厚4厘米,重4.75公斤,表面经腐蚀,斑驳坑洼,棱角模糊,名为“腰铁”,来源于唐正闸下,是古代固定砌筑石料的“拉锁”。

  此物是公元1777年,即乾隆四十二年,大修唐正闸时所铸造。修筑闸坝时,先在料石相接处凿成楔形缺口,后浇灌生铁汁,使石料互相连接并锁紧。史料记载,“腰铁”是宋代及以后石料建筑中普遍使用的连接法,以明清最盛行。

  在复制的“第一水管所”里,您可以通过马灯、手摇电话、蓑笠等物件,窥见一位与黄河对话的“水手”。

  在宁夏引黄古灌区,每条渠道专门管水的人叫“水手”,负责河水下降时,渠水可以保证灌溉,河水上涨时又能防止超量河水入渠,发生漫堤决口事故。古人将刻画水则的树木立于渠边或桥柱水中固定的基石上,用于清淤和观察水位,相当于今天的水尺,开始了水文观测。更多时候,灌水则考验的是渠道管理员——“水手”的经验和责任心。

  有《唐徕渠志》记载,一位名为刘发兴的“水手班长”只以水位高低掌握水量大小。每年放水后,刘发兴日夜不离看水亭子,按时观看区内水位,黑夜里他常提着一盏油灯,查看水位的升降,数十年如一日,久之以水声的洪亮有力和微弱沉细,断定黄河水位的上涨与下降。当知河水要下降时,他把规定的渠水位放高一点,俗称“放硬些”;当河水已经上涨时,他把水位调低些,即“放软些”。(记者  裴云云  文/图)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贺璐璐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