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新兰和女儿徐艳创作鼠年剪纸作品。记者 徐佳敏 摄
贴窗花、贴福字,是中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年俗。小小的窗花,寄托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一把剪刀,一沓红纸,陪伴了任新兰40多年。每到过年,她都会创作出一些应景的剪纸作品,送给乡亲们,有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生肖剪纸,也有象征吉祥、富贵的写意窗花;有寓意团圆、幸福的龙凤呈祥;也有弘扬时代主旋律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正能量窗花。“每次县上组织送春联、送福字的活动,我剪的窗花最受欢迎,乡亲们排队等着拿,看到大家那么踊跃,我也更有创作的激情。”任新兰说。
说话间,一沓老鼠就剪好了,只见它们肚儿圆圆,胡须根根,抬着头像在觅食,拿在手里抖动栩栩如生。小小的窗花贴在窗户上,喜气洋洋。背后,是任新兰多年的苦练和坚持。从农村妇女到自治区级非遗传人,任新兰说,这是祖辈的传承,因为热爱,就一年年坚持下来了。
如今,在永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任新兰和她的传承者——女儿徐艳一起,带动了更多的妇女投入到剪纸、编织、串珠等的创作中。
“眼见着年轻人喜欢更多新奇特的东西,对传统创作不理解、不喜欢,我也会有担忧。”任新兰说,为此,她也给剪纸融入了更多生活元素和时代特征。一幅题为“宁夏风光”的剪纸,有镇北堡西部影城的剪影,也有牡丹、老虎、孔雀、沙与水等元素。乍一看,镂空的剪纸写意透着传统气息,仔细一看,所有的元素都经过“改良”,在剪法上更活泼生动。
“我所有的创作灵感都来源于生活,在田里劳动时,看到啥就琢磨啥,想好轮廓,晚上回去剪。”任新兰说,没有草稿,所有都凭想象。剪纸艺人的创作往往有着随机性。“也许灵光一闪,就再加个啥,变个啥样,张张剪纸都不同。”
从7岁跟母亲学剪纸,到20岁出嫁后一边务农,一边自己苦练、钻研剪纸,任新兰坚持下来的动力是乡亲们的认可。“一开始只是自己剪着玩儿,后来周围的乡亲们看我剪得好,就都来找我,嫁娶也好,过年过节也好,只要他们买纸送来,我熬夜也给大家剪好。”任新兰说,这一坚持就是几十年。
如今,任新兰已被聘为永宁县望洪镇新华中心村新华小学的剪纸课老师。让更多孩子爱上了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成了任新兰的“小确幸”。
初心没有变,年俗没有变,变的是剪纸的手法和包容的内涵更加丰富了。任新兰说,剪纸是不可缺少的年味,贴上的窗花,是这代人的热爱,更是代代人传承的节日符号。(记者 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