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宁夏日报周刊 -> 文化周刊
话说年味儿
2020-01-16 07:07:10   
2020-01-16 07:07:10    来源:宁夏日报

  编者寄语

  众鸟归巢时,吾庐升炊烟。

  窗前描春色,雪夜说丰年。

  年,是合家团圆,是举国欢庆,是辞旧迎新。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春节和“年味儿”。

  在家的妇孺老人,掰着指头数日子,期盼外出的亲人早日归来;在外的游子,望着天涯的那一端,心已经飞回故乡。

  夜幕降临,欢歌四起。年的味道弥漫了整个大江南北,年的气息飘散在每个人的心间,人们不由自主地沉醉在这浓浓的年味里。年味,在孩子们无忧无虑的歌声里,在老人们怡然自得的笑容里,在男人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中。

  城市街道,繁华热闹;乡村小院,欢声笑语。人们在年的怀抱里,洗去一年的疲惫,疗愈一年的伤痕,尽情地放松休闲,期待来年的安好、平顺。

  摩肩接踵的人群、久违的笑脸、红彤彤的窗花、崭新的压岁钱、热气腾腾的水饺、欢声笑语的春晚……无论什么年龄的人,心中都有一处地方安放着种种关于年的记忆,无论当时富足还是贫寒,都烙下一份珍贵与期盼。

  时光的船,把我们载到一个又一个港湾。在新年的渡口,最容易点燃人们心中久违的激情,唤醒对生活与生命的深入思考。这些年,我成为了一个什么样的人?未来,我能否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岁月沧桑,风霜愈醇;惠风和畅,桃李争春。

话说年味儿

  年,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这个节日大都在立春前后,故也叫作春节。

  传说,“年”原来不是节日,是十分凶猛的怪物。相传很早以前,“年”这种怪物每逢冬末都来村里吃人。“年”的胃口很大,一群“年”一次可吃掉上百只虎豹熊罴和几十个人。深冬季节,人们都集中力量打“年”,一直到春暖花开,气温上升,“年”才消失。

  后来,人们偶然发现“年”害怕火光、红色和爆竹声。人们在“年”出没时都要燃放爆竹、掛红灯笼、点燃火堆,吓得“年”不敢来了。打“年”的人们为了庆祝胜利,第二天凌晨纷纷起来,吃饺子放鞭炮,而后相互作揖祝福,不受“年”的侵害。晚辈们还给长辈磕头,感谢他们保住了自己的平安,长辈们拿出红包给孩子作为平安符。久而久之,便逐渐形成了大年初一作揖磕头、互相拜年、给孩子压岁钱的习俗。

  可是,“年”并不甘心就这样绝种,它又变成了一只九头鸟,一到腊月三十晚上,就飞出来闻飘出的肉香味。人们发现九头鸟最怕烧柏树叶的烟味,人们就采集柏树叶,制成香和烧纸,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焚纸烧香,吓得九头鸟再也不敢飞出来了。这才有了年三十晚上烧香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过年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不过一般认为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农历的岁首在辛亥革命之前称为元旦,到了民国时期改用阳历纪念,把阴历年叫春节。新中国成立,“公元纪年法”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将公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过了腊八就开始忙年,过年整个流程有小年、三十、初一、破五、元宵、二月二。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含义。这些时段都以大年初一为核心,春节指的就是大年初一。

  年三十也叫“岁除”,三十晚上叫“除夕”。除夕这天是过年最忙的一天。早饭后,女主人开始油炸藕荷、扁豆、松肉,以备上供用,还蒸上几锅热腾腾的馍馍。男主人打扫庭院,挑下满满的一缸水;还要把秫秸晒干,除夕夜生火烧秫秸,以备煮饺子。小孩子们把爆竹拿出来晒晒,时不时地数着数,生怕丢失一挂。

  中午就着肉汤吃馍馍,燃放炮竹庆祝一年的美满生活。下午的活最多,女人们包饺子,饺子分肉馅和素馅两种,肉馅代表日子红红火火,素馅代表生活素素静静。细心的婆媳在包水饺时特意放进一枚银元,谁吃到就说明谁有福。男人们在大门口贴对联、插松枝。

  傍晚时分,男女老幼集中在村头祈福。男孩子们燃放爆竹,这被称为“照庭”,成挂的、二起脚、烟花、窜天猴,谁家的花样多说明家境富有。“照庭”完毕各回各家守岁,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嗑瓜子、吃糖果、喝小酒。

  改革开放后兴起了“春晚”,一家人坐在一起欣赏。除夕夜,新年的钟声一响,家家户户都抢年,谁家的爆竹响得早,谁家就抢到年了。北方习惯吃饺子,因为北方比较冷,吃饺子的寓意防止冻掉耳朵。还有一个说法,饺子像大元宝,大富大贵之意。南方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

  年夜饭,无论相隔多远,事业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家过团圆年。若是回不了家,就写封信或捎口信,现在打个电话或发个电子邮件。随着时代的发展,兴起了网络视频,就是在天涯海角,也如同亲临一般。实在不能回家的人,家里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

  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俗话说得好,“打一千,骂一万,三十晚上吃顿饭”。晚辈们给老人磕头拜年,老人们掏出红包给孩童压岁。

  凌晨,各家各户早早地打开大门,晚辈们陆陆续续来拜年。首先给血缘近的长辈拜年,趴在铺着毡的地上磕头,还口中念叨着给爷爷拜年、给奶奶拜年,但凡辈分和年龄比自己大的都依次磕头。小孩子们成群结队的瞎起哄,拜年并不重要,就图捡拾没有燃响的炮仗,也就是捡“呼呼”。小顽童们很期盼过年,不光吃好的,还能穿新衣裳,更吸引他们的是压岁钱。

  初一之后走亲访友给长辈亲戚拜年。初五,俗称破五,也叫做“赶五穷”。人们黎明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每间房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一切妖魔鬼怪都轰将出去,离人们越远越好。正月十五闹花灯、拌玩、耍龙灯、踩高跷,尽情欢乐。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抄料豆、“蝎子爪”,传说吃了“蝎子爪”不挨蝎子螫。

  过了二月二,年才算结束,“十里地不同乡俗”,各地有各地的过年风俗。年味儿自古至今经久不息,现如今,人们生活富足,按照从旧时代过来的老人们说,“如今日子天天像过年”,年味儿渐渐淡化,但是,很多人还是喜欢用传统的方式过年。(李阳波)

 

古时年味

  在古代,春节叫做“过年”,起源于殷商时期,确立在汉武帝太初元年。

  古时如何过年?又有哪些民风习俗?南朝梁宗懔撰写的《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祭灶扫尘、燃放爆竹、插挂桃符和饮屠苏酒等过年习俗。

  腊月廿三或廿四叫小年。首先祭灶,然后扫尘。祭灶在民间流传很广,影响极大。腊月廿三的祭灶是请灶神,而除夕晚上的祭灶则是送灶神。

  灶祭扫尘后贴春联。桃符是最早的春联,古代挂在门上的两块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古人认为桃木能辟邪驱鬼,所以选用桃木来做成桃符悬挂门上。

  五代时候还在桃木板上书写对联,到了明清开始兴起纸制的春联。《燕京岁时记》记载:“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

  年前的习俗在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也有涉及。“已到了腊月廿九日了,各色齐备,两府中都换了门神、联对、挂牌,新油了桃符,焕然一新。”

  腊月三十晚上称为“除夕”。吃完年夜饭长辈便要给孩子们发放压岁钱,而后一家人共同守岁。压岁钱原本为了帮助孩童辟邪,让其平安过年,后来逐渐演变成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守岁习俗最先见于西晋的《风土记》:“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到了大年初一,首先是迎年。在凌晨燃放爆竹祈愿平安,是迎年的第一件事。《清嘉录》载:“岁朝,开门放爆仗三声,云辟疫病,谓之‘开门爆仗’。”接着喝屠苏酒、祭祖叩拜,保佑一年平安吉利。

  新年第一天还有很多忌讳,如不能动刀剪,不能扫地倒垃圾,妇女不回娘家等等。从初二开始出门拜年。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描写了宋代拜年情形:“士大夫皆交相贺,细民男女亦皆鲜衣,往来拜节……家家饮宴,笑语喧哗。”

  古时过年,始于腊月廿三或廿四的小年,止于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这期间有很多娱乐活动,如投壶、高跷、木偶戏、陀螺、杂技、听戏等。

  《宛署杂记》中还记载了明代正月赏灯会走百病的活动。清人查慎行的《凤城新年辞》“巧裁幡胜试新罗,画彩描金作闹蛾;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写出了在休闲的春节期间,农家女子们飞针走线为家人赶制新衣的热闹情景。

  古时过年,上至宫廷官邸,下到民间百姓,习俗众多,年味浓厚。丰富多彩的过年习俗与活动让人好生羡慕!(吴 婷)


小山村里过新年

  在这个小山村,年味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浓的呢?

  是从一个调皮的孩子放了个“二踢脚”,在村庄里回荡起第一声炸响的时候,还是从小卖部在门口摞起来一箱箱礼品,让人眼花缭乱的时候?是从人们的嘴里吐出来越来越多“年”这个字眼的时候,还是从小孩开始天天追问离过年还有几天的时候?

  不知道,反正是年味儿愈来愈浓了,像一瓶开了封的老酒,悠悠地飘散开来,让小村每个人都闻到了香。

  男人在外打工的女人们,会抽时间到镇上的商业街走一趟,去买那件已经去看了很多次却舍不得买的化妆品。男人要回来了嘛,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男人一年不在家,自己当娘又当爹,既要忙地里的活,还要走街串巷干点小买卖,还要照顾孩子,忙得团团转,谁还顾得上去擦脂抹粉呢。现在,男人要回来了,可不能再灰头土脸的,男人喜欢媳妇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孩子不愿做作业了,女人也不再大声呵斥了,而是说,你不做吧,我给你爸打电话,说你不愿做作业,别给你买新书包和玩具盒了。这句话很灵,孩子马上就乖乖地坐下做作业了——渴盼已久的东西可不能就这样飞了,天天翻日历,早就在倒计时呢。

  孩子在外打工的父母们,早早就开始拾掇炉子,倒烟筒,糊炉灶,生起火来要旺旺的。东厢房的床铺,早就拾掇得干干净净,铺的褥子垫得厚厚的,盖的被子已晒了好几次了。当娘的要赶好几趟集市,买回来的,都是孩子最喜欢吃的东西。当爹的早就拿出珍藏了一年的好酒,摆在屋内最显眼的地方。儿子回来后,爷俩要喝一盅。以前不让儿子喝酒,现在儿子大了,再说要过年了,喝一点不碍事。

  路上走亲访友的多起来。往往是一家人穿戴一新,骑着摩托车、电动车,带着鸡鸭鱼肉,向亲戚家赶。年底是与亲戚联络感情的时候,平日里忙,顾不上。

  年味儿是越来越浓了。什么时候最浓呢?是大年三十时,一家人团团圆圆坐在一起,喝酒吃饭看春晚的时候。那时候,一家人都醉了。让他们醉的,不是酒,而是这浓浓的年味儿。(曹春雷)


惊喜年味飘书香

  在浓浓的年味儿中,书香飘溢。

  “卖却屋边三亩地,添成窗下一床书”。我和小孙子来到新华书店。买书者站满了书架过道,在书架上精心挑选。小孙子可喜欢读书了,我帮他找到了一本《姜小牙上学记》。我在书架上找到了全本《曾国藩家书》,也津津有味地读起来。我们读了两个多小时,我给他买了两本书他才答应回家。我也买了本《曾国藩家书》。书店飘溢书香,买书成了时髦的置办年货活动。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社区阅览室是很多老年人天天必到之处,我和老伴过年时每天都去。踏进阅览室,呵,四排阅览桌都坐不下,有几个老人正搬把椅子靠在窗台上读呢!我找了一本《老干部之家》杂志,给老伴找她爱读的《婚姻和家庭》。我发现来读书看报的还有学生,也有中年人。他们有的在给自己充电,有的在寻找养生之道,有的是为了自己的闲情雅趣。我前面阅览桌上一位老者,正戴着老花镜拿着钢笔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我过去一看,原来摘抄的是《老年日报》刊登的春联。社区飘溢书香,读书成了过年的一大娱乐。

  一本书籍一份爱,情凝佳礼书飘香。腊月廿五,我为小孙子在“京东商城”网购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三国演义》《格列佛游记》《安徒生童话》三本书。小孙子如获至宝,高兴地说谢谢爷爷的新年礼物。第二天,我的老同事到我家看望我,特意送我一套2018年《读者合订本》和长篇小说《亮剑》,这正是我想看的书。书籍代替了压岁钱,书籍成了过年礼品。家庭飘溢书香,赠送书籍成了礼尚往来的新年习惯。

  年味飘溢书香,使新年味道更加丰富多彩。(朱家荣)


过年搭个“炊事班”

  每逢春节,我们家就成了团圆之地。

  春节期间的一日三餐,大大小小合计21口人,几乎每餐两桌。餐前规划,是我和先生当仁不让的事。进入腊月,我和先生共商菜谱事宜,在家庭微信群中征求意见,每人报出喜欢吃的菜名,家乡菜、外地菜均可,我俩根据荤素搭配、大众需求精心列出每天的菜单,“晒菜谱”是年前家庭微信群中的主题。

  年三十,“炊事班”班子搭成:我当班长,大伯当副班长,组员由哥哥、嫂嫂、小姑和孩子们合计8人组成,仨老做观察员……厨房里大家忙得热火朝天,不时发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冷菜摆盘是我的专利,第一道菜我取名“蝴蝶展翅”,将香肠切成薄片,排成一排,作为“蝴蝶”的身体,“蝴蝶”的眼睛用红辣椒代替,我用蕃茄沙拉的瓶口当压模,制作成了光亮、有神的“大眼睛”。“蝴蝶”触须则仿着蛋糕裱花技艺,用沙拉酱制成。第一道菜,大功告成!一个半小时后,由我负责的八道冷菜制作完成。炊事班其他成员也在忙碌着,排骨在锅中翻着跟头,生姜在案板上唱着“嚓嚓嚓”的小曲,虾儿羞涩地拥抱着粉丝,煎饼在煎饼机上跳跃……主菜逐一出炉,大哥做的翡翠丝娃娃、大嫂做的徐州炸麻叶子、二嫂做的山东煎饼、大伯做的花开富贵虾、我和先生共同做的本土菜烩土膘和清蒸鲳鳊鱼、孩子们做的水果拼盘更是精彩纷呈:硕果累累、嬉皮海豚、玫瑰朵朵……

  “开饭喽!”我笑呵呵地引着大家落座。觥筹交错间,家人笑得合不拢嘴。妈妈忙着往媳妇碗里夹菜,兴奋的爸爸仿佛年轻了10岁:“孩子们,为你们点赞!”婆婆冒出了一句时髦话:“这年味可是舌尖上的味道啊!”

  每年春节,搭个“炊事班”烹年味。这浓浓的年味弥漫着深深的爱,将绵长的乡恋浓缩于蒸煮之中,将感恩之心倾情于美食之间。(王阿丽)


城市里怀念老家的年

  在城市里,常常会想起自己小时候在乡下老家过年的情景。那时,除了除夕之夜的饺子,还有家家户户在红红的炉火上蒸出来的各种面食,像蒸馍、糖包子、菜包子,以及在初二那天要让来拜年的外甥和外甥女带走的花糕(又叫枣山)。

  老家有句俗话:“廿八,把面发”,到了腊月廿七、廿八这两天,人们就开始忙碌着做各种面食了,除了用发酵的面做成带枣的、带馅的面食外,还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用面团做出了各种动物的形状,放在笼屉里蒸。等蒸熟了,小心翼翼地拿出来,在桌子上摆好,并逐个点上鲜红的圆点,生动可爱。看着这些花样缤纷的面食,年的味道就扑面而来了。回想起来,我一直觉得憨厚而聪明的乡亲们用面食创造出了一种丰美的民俗文化,那应该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和春联、元宵一样,把整个春节映衬得红红火火的,使春节更具有了热气腾腾的喜庆气息。

  如今,机械化生产出来的馒头和花卷,使得许多家庭对于面食的手工制作渐渐生疏了。可是,我却始终认为,过年时的面食文化是一种充满着浓郁亲情的民间艺术,是一种洋溢着融融暖意的民间艺术,它保留了遥远年代里的民间习俗,真切体现了审美的地域传承,让古老厚重的春节更加充满了暖人心怀的人情味。

  过年时,身在城市的我想自己动手,细致地把以前记忆中的面食重新做出来。这不仅是为了自己品尝和欣赏,也是为了让那些要好的朋友品尝欣赏,真正感受温馨的年味儿。(王吴军)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石卿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