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春光明媚,不少人来到广场或郊外放风筝,大人小孩手中牵线,欢笑着控制空中的风筝翻舞飞翔。
风筝在我国南方称为鹞,在北方称为鸢,大约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放风筝是人们春天重要的游戏内容,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的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到了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纸的广泛应用,便出现了用纸做的风筝,被称之为“纸鸢”。相传,韩信就曾用细竹枝做骨架,再粘贴纸和薄绢,做出了“纸鸢”,并牵线放飞高空。五代时李邺,曾在宫中与宫女一同以放风筝为游戏,并在鸢眼处镶绑上竹笛,放到空中经风一吹,便发出筝一样的声音,“风筝”之名也就由此而来并沿袭至今。
放风筝既然是自古以来人们春日游乐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自然会引发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雅兴。素有“大历十才子”之称的唐朝诗人司空曙于春日郊游时与友人一同放风筝,并以《风筝》为题赋诗一首:“高风吹玉柱,万籁忽齐飘;飒树难迟度,萦空细渐销。松泉鹿门夜,笙鹤洛滨朝;坐与真僧听,支颐向寂寥。”全诗一句一景,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优美,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唐朝另一位诗人高骈则把孩童夜间放风筝的情景集于笔端,同样作了一首《风筝》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短短四句,就把带有竹笛的风筝在空中发出的声响描写得惟妙惟肖,读之令人产生翩翩联想。
北宋诗人王令,春日里见人们自由自在的放飞风筝,写了《纸鸢》一诗:“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作者在诗中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而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使风筝最本质的特性——拔高、善翔跃然纸上。
明朝诗人兼画家徐渭,晚年游春时见不少孩童在郊外放风筝,便以此为主题作了不少图画,并分别在画面上题下诗章。其中在一幅牧牛归的图画上题有诗句:“春风语燕泼堤翻,晚笛归牛稳背眠;此际不偷慈母线,明朝孤负放鸢天。”曹雪芹在《红楼梦》第22回中,写贾府的姑娘丫环一起猜谜语时,记叙了探春以“风筝”做谜底出的一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相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更是把风筝的特点和儿童放玩时的神态刻画了出来,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当时清明节前后放风筝的情景。
风筝的制作和样式,经过我国历代画家和民间艺人的创造发展,已形成了一套别具特色的风格和图案,其中以北京、天津、山东潍坊等地最为著名。风筝的绘制图案大都取有吉祥祝福之意,传统的有以龙头蜈蚣为代表的串式风筝、宫灯式的桶式风筝、蜻蜓一类的软翅风筝、神话戏曲人物的硬翅风筝等。几年前,有人用丝绸绘制了一种“掌燕风筝”,其外形只有普通火柴盒大小,放在手掌上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小燕子。现在人们在街头所见的风筝中有些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这一来起平衡作用,二来起到装饰作用,使风筝更为美观。
公元六世纪前后,我国的风筝流传到亚欧美各国,并被广泛应用于通信、气象等领域。山东潍坊被称为我国风筝的发祥地,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曾举办过风筝会。1987年1月,中国风筝协会成立,风筝更加风靡。时至今日,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成立了风筝协会,放风筝已成为人们春日里强身健体、愉悦心情的一项有益活动。(袁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