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寄语
古人说:“索物于夜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典。”“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读书的重要性,真正的读书人心领神会。
中国近代教育家张远济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国学大师季羡林说:“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人类的智慧离不开书籍的滋养。那些经得起岁月洗涤的好书,志美而道盛。读好书,可以增进眼界与学识,净化浮躁的心灵,可以驱散孤独和寂寞,可以陪一个人走过漫漫长路。
读书之法,莫过于循序而致精,笃志虚心,反复详玩。学者们对如何读书虽然有着不同的见解,却殊途同归。
金庸曾在《艺术人生》节目中说,“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乐趣”。“如果有十年,一种是让我坐牢,但给我书看;另一种我有自由,但不让我读书,我选择第一种——在牢中读书。”
鲁迅读书讲究“三性”:目的性、灵活性和广泛性。
梁启超读书,第一遍鸟瞰,第二遍解剖,第三遍会通。
林语堂认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这样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趣味。
冯友兰的读书经验可总结为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和明其理。
胡适说:“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读书必须精读和博览,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清人张潮曰:“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无论何种年纪,静心读书,便可无惧岁月沧桑,怡然自得。
真正的读书人,不会理会、辩驳“读书无用论”。他们在高洁美好的后花园里,致虚极,守静笃,观自在。
普里什文在《花朵的河》中写到:“在春洪奔流过的地方,到处是花朵的洪流。”
春深似海。读书,给花听;读书,给自己听;读书,给知己听。
以书为粮
当年,我识得几个字,且能将一本较为简单的读物所要表达的意思弄个半懂,大概是到了小学三四年级。在那个偏远的乡村小学,教材是有限的几本,语文、数学、史地、音乐、美术,一学期也上不了几节课。碰上“称职”的老师,甚至可上可不上,学期末,课本还是崭新的,远不如一本破旧的小人书那般受欢迎,被反复翻阅。
在我的想象里,整个世界就是视线中呈现的种种。山挨着山,沟连着沟,云彩追着云彩,田地年年换着盛装,还有乡亲,六畜,花草树木,平常得不能再平常。最引人注意的是鸟叫,尚且只有很单调的几种。当然隔一段时间会看到飞机从云层穿过,给人们留下一副惊愕的表情。对于飞机,当时的教材里也没有详细的说明,课本里关于所有陌生事物的描述,枯燥而乏味,提不起我们的兴趣。
小人书成了教材之外的课本,隔三差五会有同学带小人书到学校,常常引起哄抢。你要是发现调皮捣蛋分子忽然变得异常安静,在勤勉地“学习”,就一定是抢到了小人书,在某个角落或者把小人书藏进掀开的书页中间忘我地阅读。我们那时候叫它“画册”,因为识字少,令我们着迷的不是底下的方块字,而是那些富有生命力的黑白线条。寥寥几笔,人物活了,背景活了,情节也似乎一目了然。画册在眼前一页页翻,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一般,把这些线条勾勒成的形象连成片段,连成故事,连成另一个立体、生动、有趣的世界。
我的生活从那时起,开始丰富并且鲜活起来。儿时的理想,从成为空中自由飞翔的燕子、俯瞰人间的星星,变成《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水浒传》里的武松以及那些历史上或虚构或真实的英雄人物。
稍微长大点,换了学校,生疏的同学圈子,一下子建立不了不分彼此的信任,追小人书的热度渐渐降低。不过有时候在街上的小摊上,也能看到有卖的,一边跟摊主热情地搭话,一边爱不释手地翻阅,随后捏捏空空如也的衣兜,失望地离开。
书非借不能读也!我没钱,只能借书读。村子里没有几个有文化的人,初中程度的三哥算是其中一个,出于羡慕,交往就多了些。有一次在他家的炕头发现一本边角卷起的小说,看着看着就上了瘾,回家的时候就央告三哥借我。此后只要有空,我就频繁地去他们几个“文化人”家里“淘宝”。卖废纸都不值几毛钱的破书,在我看来如获至宝。不管是历史演义,还是英雄传记,或者是野史、故事会,甚至用来包东西的过期几年的旧报,都在阅读之列,如饥似渴。那时候还用油灯照亮,晚上只需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有父母交代的家务活,其他的时间都是在黑魆魆的窑洞里就着一束昏黄的光线看书,幸福而满足地度过。记忆深刻的是一个雪夜,站在别人门前不走,雪花白了头,双脚冻得失去知觉,苦苦借得一本四百多页的书,答应第二天早上奉还。枕上诗书闲处好,于是熬了通宵,两眼充血,但心里无比舒坦。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我成长的,不只碗里的食物,还有身边的书本。书能医愚。读的书多了,性格就不再乖戾,添了柔韧;看人看事也能设身处地;剑拔弩张的时候,内心深处总会响起善意的提醒,懂得礼让三分、后退一步。时刻感觉在心魔四周,有一道无形的篱笆墙,枝枝蔓蔓都是规矩。
“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虱子”。过早地踏进社会,我看尽了世事的脸色,理想被生活的尖牙利爪挠得体无完肤,无数次验证了张爱玲的这句话。唯一不同的是,她的生活起码还像一袭华美的袍。
而我没有。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由好读书转向读好书的岁月里,书香渐次为我织就一身盔甲。冲着对书名的好奇,我读了第一本外国著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并且牢牢记住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话,懂得“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平凡的世界》读了两遍。第一遍它让我重新审视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一个人能否实现理想无法预测,但是需要我们一直奔跑在通往理想的路上。第二遍基于路遥用生命书写人生的伟大意义,与原书所要承载的时代命题殊途同归。之后接触过《论语》《道德经》《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等古汉语书籍。自从有了图书馆,读书就简单多了,近现代如鲁迅的《呐喊》、余华的《活着》、贾平凹的《秦腔》,不仅读故事细节,读民生劳苦,读凡夫骨气,也读世事云烟。
腹有诗书气自华。小时候常把读书跟有文化划等号,觉得上衣口袋里别着钢笔,有知识,会说话,被人高看一眼就是代表有文化,可慢慢感觉不是。作家梁晓声说过,“文化可以用四句话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若干年时光一晃而过,读了一些书,却不及沧海一粟,虽督促自己每日三省吾身,心存敬畏,但对文化的理解不断刷新,越发觉得自己读的书太少,内心不免惭愧。
案头一书,胜过庭中月、花间酒。庆幸的是现在手头每有余钱,必购爱书,闲暇之际就着透过窗户的温暖阳光一页一页翻过,心底沉淀的杂质就一点一点被清新的书香气息过滤掉,乐在其中,福在其中,日子饱满而滋润。(闰 平)
居家读书的日子
北国的阳光就是这样大大方方,从不吝啬。记得以前在南方的那段日子,春雨绵绵之时,感觉十分潮湿阴冷,不能适应,让我这个北方人不禁期待阳光灿烂的日子……而最令我感到幸福的是,坐在书房里安静读书,阳光晒得脊背暖洋洋的,很舒服很惬意,再伴有一杯温热果茶,几许心爱零食,由内而外暖意融融。
居家读书,也会海阔天空。一个人的读书时光,仿佛文人雅士、仁人志士们不断驾着时光飞船翩然而来,在这个寂静的春天里,与我倾心交流。思想点燃思想,心灵碰撞心灵,安静而有趣。
这段时间宅在家里,我读《古文观止》。这本书是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两位作家编写的,颇能代表古代散文的卓越成就。尽管里面的一些文章已经读过,再读,依然被古人文字的精致简约以及思想高度深深吸引,引领着我坐在书房里,畅游中华五千年文化长廊。
“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敌”,孔子的这句名言,正是读书的境界了。因为读书,才读懂建安才子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万丈豪情;旷世奇才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洒脱。
李清照后期生活“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丧夫,国恨,怜己,难免渗入文中,作品没有前期清新明快,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佳句也十分令人欣赏。
也曾有过林黛玉的多愁善感,但更喜爱史湘云的乐观明朗。同样是寄人篱下,看问题角度不一样,想法也随之不同,外在表现更不一样。
我的一个良师益友,不幸早逝,但她一直活在我的生命里,心之一隅永远给有她的位置。不管未来有多长,她也芬芳着我平淡的生活。
她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资治通鉴》《史记》《红楼梦》等古典著作,她用一生的时光,反复研读。在一个人的清欢里,她也用她的经历、阅历,在和许多古今中外的书中的人物对话,读书和经历让她更加仁厚通达。在我心里,她就是一首温婉秀丽、不失清雅韵致的诗,也是一篇疏朗大气,值得慢慢品味的美文。(雨荷嫣然)
怀念一种书
有一种书,我对它情有独钟,现在已经很少见了——绝迹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小人书”。每本几角钱,类似于现在孩子所看的连环画或彩图绘本,因为既有插图又有文字,那时我们叫它“花书”,它点亮了我灰色的童年,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那时候的人们缺吃少穿,电视是新生事物,书本算是人们全部的精神食粮,大人看大书,小孩看小人书。三哥是个书迷,为我家积攒了数量可观的书,有《三侠五义》《大刀王五》《家》等小人书,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隋唐演义》等大书,这让我有足够的底气在小伙伴面前能以“文化人”的身份自居。上学时,有给我拿书包的,有给我给着吃馍的,都巴结我希望我为他们讲故事。我便摆出说书人的架子,天南海北云里雾里地胡说一气,有些故事是我看过的,有些是我瞎编的。三哥怕我乱看书影响学习,就把书藏得很严实,我只有趁他放松警惕时才能偷瞄几眼,然后又小心翼翼地放回原处。不料时间长了,还是被他逮了个正着,我再没有看到他的书。忽然有一天,他却慷慨地甩给我一本小人书,“把这本书好好看看,是名著!”我接过来仔细一看,原来是《浪子燕青》,我把那本小人书连着看了好多遍。
可惜到了后来,随着三哥出去打工将一些书借给别人,加上搬家丢失了一部分,我家的小人书渐渐失踪了。再后来,电视普及了,不知不觉中小人书像蒸发了一般,家家户户难见它的踪影。
再次有幸见到小人书,竟然是在去上海游览东方明珠,那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古迹文物,突然看到那些像是从土里挖出来却又散发着墨香的小人书时,我眼前豁然一亮,仿佛遇见了阔别已久的老朋友,又新奇又激动,思绪一下被拉回童年的时光,我深情地凝视着它们,希望找到一些熟悉的名字。
那薄薄的、黑白插图、小巧玲珑的小人书,俨然一幅小小的天地,在我的心中生了根,它永远闪耀在我的记忆中,永远值得我怀念。(陈仲伟)
读书不无聊
旅美华人作家陈若曦有本随笔集《无聊才读书》,书名令不少人心生共鸣。人们常常在繁杂匆忙的人生途中与书交臂而过,一旦闲下来,会感到心灵中的“蓄水池”已有惊人的消耗,从而产生一种赶快读书的欲望。陈若曦女士的用意或许并非如标题所言。但我想,在“无聊”时读书,以期在“有聊”时心灵中有更饱满的自信和激情,当属读书人的一种心态。
我有体会,如果出个远差,坐慢开多停的火车,或是住进僻远小镇的旅馆,又遇上连绵的阴雨把你闷在房间里,这时候我会想起随身提包里,有一本书相陪左右,心里顿时安静下来。
世界上有读书癖的人还不少。法朗士说过,他自己是图书馆的一只老鼠。他的最大幸福是在一本又一本地吞噬过许多书之后,发现一点遥远年代所遗留下的芳香的东西,发现别人不曾注意的东西。中国古代,孔子“发愤忘食”以至“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说的是读书读上瘾的人。我喜欢老老实实的读书人——车胤把萤火虫装在沙袋里照着读书,孙康在寒天里雪光映着读书,还有家里贫寒舍不得点灯把邻家的墙壁凿孔偷光读书。这些刻苦嗜读的故事被人不知成千上万次地引证过,但仔细思索那情景,确实是发人深省的。
我从来不把书当作消磨时光的对象,而是把它们看作是充实提高的伙伴。读一本书,尤其是经典名著,就是和人类历史上杰出的智者交谈,这些智者著书就是为了寻找与别人沟通的渠道,或者是为了探求人生的途径和求知的真理。他们的思想与智慧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从这种意义上说,书籍不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朋友吗?
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我反复读了多少遍。因为读第一、二遍的时候,觉得还没有读懂,读到第三遍时才读出些味道来,以后我又读了十多遍,每读一遍就觉得认识更深一步,理解更透彻一些。有时我也会产生莫名的苦恼: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多灾难和邪恶、曲折和不平呢?读到动情处潸然泪下,掩卷沉思,忍不住要对现实生活发出感慨和议论。文学有这样的功能,它使人不满足于现状,激励人要为美好的生活而奋斗。
读书也不能仅仅读小说、散文和诗歌,要把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等都作为读书研究的课题。世界上的一些学问都有着科学的解析和内在的规律,不读书或少读书的人还不知道如何敲开学问这扇门,更不知道门里的深深浅浅。书读得多了,思考也多起来,才会觉得处处有门,门中有门,隐隐约约,若隐若现,犹如迷宫一般。我们产生一种渴望,迫切地想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
许多年过去了,我才慢慢感知:读书不仅在于求知,还在于把书中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加入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在这种认识和思考的过程中就会恍然有所得,恍然有所悟,有时又会更加迷茫和困惑,这样就逼迫你去读更多的书,寻找正确的答案。如果一时难以找到满意的答案,那肯定会很苦恼。
我提笔写作,知道写作不容易。读书是欣赏别人,写作是挖掘自己。读书是接受别人的沐浴,而写作是自我的灵魂净化。作为一个作者,两只眼睛各有用处,一只眼睛需要用来看别人,另一只眼睛需要用来看自己,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开阔、更理性、更客观。受益于文学的人首先就是这样的自我更新和灵魂重塑,否则怎么能够感受文学带来的真诚呢?
其实,好书和好人一样,如果我遇到一本好书,就有一种想与之亲近的冲动,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激情。带着思想和摩挲书页的快感与朋友共享生命的美丽时,我无意追寻所谓的意义和见识,那种发出内心的愉快和满足,就是读书带来的精神享受。(徐澄范)
读书之乐
夜已经很深了,我还如痴如醉地阅读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著名作家加缪的《荒谬的墙》,我被书中充满哲理的意蕴和深刻的思想内容所吸引。我没有觉得孤独和烦闷,相反,温暖、幸福的感觉充盈着身心。
读书是件令人开心的事情,面对骨感的现实,我时常喜欢独自一人在书海里找寻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与快乐。作家莫言的《一毛钱》这篇散文,我连续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感动得热泪盈眶,是因为文章里包含着太多的人生哲理,是因为莫言细腻的笔触拨动了我人性中最为柔弱最为敏感的那根神经。尽管在卖那三棵白菜时,“我”多算了买菜老太太的一毛钱,母亲依然认为是干了一件丢脸的事,她为娘俩的鲁莽行为感到悔恨、感到惭愧,甚至泪流满面,痛心不已。我深深认识到: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历经艰辛与磨难在所难免,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阎连科的《一个人的三条河》、王鼎钧的《文学会不会死亡》让我对文学、生命、时间和人生多了一份厚重的思考。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期望一个人能记住他所读过的东西,恰如要求他把吃过的东西都留在肚里。食物滋养了他的身体,书籍充实了他的精神,正是这二者使他成为自己的样子。如同身体只吸收它能同化的食物,一个人也只能记住他感兴趣的东西,即符合总体思想或利益目标的东西。物质食粮能滋补身体,精神食粮能滋补心灵;二者缺一不可人,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
我静静地遨游在书海里,仿佛人世间的一切苦难和不幸都不复存在,仿佛生活中的一切忧愁和烦恼消失的无影无踪;有的只是温暖如春的阳光地带,有的只是五彩缤纷的美丽花朵。因为读书,我的内心变得光亮而通透;因为读书,我的生活变得充实而美好;因为读书,我的生命变得光鲜而精彩。我喜欢读书,我热爱读书,读书为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贺 彬)
整理春天
晨光中的喜鹊
在枝头一阵莫名欢叫
这一天就从明亮开始
一个人用喜悦的目光
取下山坡上一树突兀的桃花
像迎娶前世的的新娘
一片鲜嫩的苦菜尚未开花
它的叶子箭头一样
指向春天不同的方向
草木返青的果园
春风携带着淡淡的青草味
我和早来的田邻
交流过关于种地的经验
然后,他在他的地里
我在我的地里
各自整理自己的春天 (杨春礼)
火 焰
白天,一块滚烫的石头
从斧石斫伐的残骸下
落进我的心
点起一堆火
一堆火,燃烧着
我心底连绵的荒芜
红色的火焰
闪闪发光
从安身处升起的火焰
黑夜,浇不灭它
等天亮时,一束阳光
穿过我灼伤的心
火焰开始瓦解
遗留心间的
悲怆庸俗走向死亡
激越雅正步步重生 (高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