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本网推荐
望海原,山走动的地方
2020-12-23 10:38:42   
2020-12-23 10:38:42    来源:中卫日报

  1920年12月16日20时05分53秒,被世界96个地震台同时记录到的“寰球大震”——海原大地震暴发。伴随着大地剧烈晃动,山开始移位,盐湖开始走动,这场8.5级的大地震,造成27万余人死亡,伤者不计其数。

  如今,距离海原大地震过去已经100周年,脱胎换骨的海原县,不仅是全县人民脱贫致富的温馨家园,更因其诸多保存完好的地震遗址,成为世界各国专家关注和开展研究的“地震博物馆”,坚韧的海原人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百年震柳,生生不息

  在海原女作家白鸽的指引下,记者一行来到了位于海原县西安镇的哨马营,这里有一位海原大地震特殊的见证者——震柳,它是海原活动断裂带上的活标本,也是海原大地震的“幸存者”。这棵500岁的柳树,曾在明代拴过战马、清代送别过商旅,在百年前的那场大地震中,古老的柳树也被波及,被地震断层沿着树干撕裂成两半,但至今仍生机勃勃。冬日的震柳虽然没有枝繁叶茂的景象,但是其努力向四周扩散的枝杈正彰显着它的生命力。更令人惊奇的是,其被劈裂的树木主干,以及树干上被破坏的纹路又蔓延生长成新的图案,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当年大地震的破坏力和被分裂成两半后震柳的顽强,从分裂的树干上,我们得以窥见灾难降临时的惊心动魄。

  2016年,作家梁衡先生来到海原县哨马营震柳遗址,看到了海原历经劫难后的重生,也看到了裂而永生、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海原人精神。后来梁衡先生以“地震可以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来描写震柳,以此比喻海原人的坚韧精神。而后,海原县根据梁衡先生的建议,对该遗址进行改扩建,建成哨马营震柳人文森林公园。

  白鸽说:“这棵传奇的柳树如今生长得很好,它在时间的帮助下,不仅缝合着自己的创伤,也在慢慢地缝合着这片大地,为这里的人带来希望。”

  那一天,天应该也很冷,窑洞里的人们,开始在暖热或并不那么暖热的土炕上躺下,然后,地动山摇……

  如今,我们在海原大地上穿行,上山下沟,寻找、辨识着当年大地震残留的痕迹,看到地震大滑坡、震湖等当年留下的伤痕,不禁让人觉得大自然中的人类的脆弱、渺小。而翻越山头,看到山下一个个簇新屋顶的村庄,走进去,一位位当地人明亮的笑容与淳朴的言语……你又越来越感觉到,海原这片土地上最有力的、最坚韧的,还是人,就像“百年震柳”一样,生生不息。

  海子震湖带给海原人民滋养

  地震除了给海原带来灾难,也为曾经贫瘠的土地带来生机,海子震湖就是当地人称之为馈赠的存在。位于李俊地震大滑坡遗址南侧的海子震湖,就是伴随着100年前海原大地震的发生,由河沟演变而成的,如今,更是被修建成了海子水库,今天的海子震湖还保障着海原南部十数个乡镇的灌溉水供应。

  站在306省道旁的高坡上,仿佛能看到大地震后,随着山脉的抖动,一瞬间塞河成湖的壮丽景色,远远看去,海子震湖就像是贫瘠土地中一片明镜、一滴眼泪,为这片土地点缀着新的生机。此外,除了游鱼的种类增加,湖边还生长着成簇的毛辣子草。据村民介绍,地震后,毛辣子草随处可见,就像山上随处可见的蒿籽草一样,而这种毛辣子草更是百年来山里居民的止血偏方。

  海子震湖还为这里带来了丰富的湿地生态,让老百姓不再靠天吃饭,因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湿地生态以及人迹罕至的地理位置,发展旅游业正在这里酝酿。

  甘盐池盐湖古迹 打捞失落的历史

  海原大地震给数以百万的家庭造成巨大伤痛的同时,也给世人留下了大量的地震遗迹,酿成了甘盐池独特的地震文化。

  甘盐池盐湖位于甘盐池盆地西北,面积950亩,海拔1980米,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极震中心。地震前,湖水在南,地震时在盐湖盆地形成了一条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向北边倾斜,北边原来的地貌下降了几米。震后盐湖位移约1000米,被称为“滚动的湖。”

  该盐湖确切位置位于盐池盆地唐家坡村西方向,海靖公路北侧。据当地人介绍,他们从先辈那里了解到,唐家坡村以姓氏和地形得名,村落西北为农户,东南为甘盐池羊场放牧点,村民为回、汉两族,以商业和农业并重。从唐代开始,以盐作为商品贸易的“口岸”,商贾云集,形成了一个人口较多的村落。产盐的季节多集中在伏天的六、七、八三个月,其余的日子,盐工们只有种田为生。由于人多地少,能开垦种植的地方都没开垦完了。村西边的陡坡地上,也被盐工们加以改造,用石头垒起来1米多高的田埂,垫上土,用来种植庄稼。1920年海原大地震断层横切田埂,13条田埂被左旋错动,错距约5米至6米,最大的有7.4米。

  甘盐池扶贫开发管委会社会事务科科长贺鹏介绍:“在过去经济匮乏的年代,对盐湖的过度开采让湖面水位下降、水质变差。那时看上去脏兮兮的,哪像现在和镜子一样。如今大家生活好了,盐湖盐都是做成盐砖养羊,算是一种传承。”

  站在村民曹钢家门口,咩咩声此起彼伏。走到棚圈旁,只见数百只滩羊长势喜人。“就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这水土养出来的滩羊就是不一样。就说这震湖产的盐砖,那效果好得很,羊肉一点都不膻,而且都是人工草料喂养,大家吃起来放心。”在外务工多年后返乡创业的曹钢说,走南闯北许多年,回头看还是家乡传统产业有发展。

  目前,滩羊产业是甘盐池村的主导产业之一,这里目前已开始筹建滩羊教学科研示范基地和生态滩羊繁殖选育场,将努力打造省级滩羊养殖核心区。

  走在甘盐池村里,干净整洁的巷道、红墙白瓦的房屋和清澈的湖水交织成了一幅美丽画卷,相信老百姓今后的日子也会越来越有盼头。

  如今,日子是甜的,生活是多彩的

  历经百年,海原已浴火重生,实现从满目疮痍到焕然一新的城乡面貌巨变。如今,漫步在海原县城内,楼宇鳞次栉比,行人熙熙攘攘,你很难想象百年前这里曾经历了一场历史罕见的大地震。

  史店乡田拐村有位老人名叫田百选,1920年生人,也是这个村里最高寿的老人。进入他家,田百选穿戴干净,靠窗坐在炕上,见有人来,他很高兴。老人的耳朵不太好,但说话思路清晰,对过去的事,记得依然很清楚。田百选的父母都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幸存者,当时虽然活了下来,但日子过得极为艰难,田百选7岁开始逃荒,10岁开始放牛放羊。“刚回海原那阵住的还是窑洞,那日子太可怜了,受冻挨饿的,太艰难了。如今的生活太幸福了,吃穿不愁,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很知足了。这是共产党的好,感谢共产党。”聊起如今的生活,田百选老人感慨地说。

  据了解,直至2016年年底,海原县仍有超过12万农村人口居住在危窑危房内。如今,海原县通过进行危窑危房改造和抗震宜居农房提升改造,使全县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得以大幅改善,让老百姓真正住上了安全、放心的住房。

  来到贾塘乡贾塘村养殖户李成虎家,推开大门,院子里堆满了玉米。走进牛圈,十几头牛蜂拥而上,迎接“客人”的到来,刚产下不到三天的小牛犊在母牛身边一会撒着欢子,一会吃奶,看到这一幕,不禁让人感慨:100年前,被地震毁灭的废墟上,生命一直繁衍不息,如今更是生机盎然。

  如今,海原城乡面貌大改观,走在山路上俯瞰,山体依旧有大地震留下的痕迹,与陈旧的痕迹相比,如今各个村子里一间间新房,热闹又抢眼。借助党的脱贫攻坚政策,和华润集团的帮扶,家家户户都跟李成虎一样,发着“牛”财,向着更美好的生活努力奋斗着!

  追忆百年地震,激励奋进未来

  近年来,自治区投资2000万元建成的宁夏唯一的野外移动医院,由位于海原县境内的宁南医院管理。该医院建筑面积1966平方米,为轻钢结构。配备有手术车、餐车、应急供电车等特殊载具,拥有人员、设备、器械、药品、装备等相当于县市级医院机构的医疗救治能力和水平,具备为10万至20万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

  一百年过去了,大地震的废墟上早已建起了新的村庄屋舍,但大地震留下的每一处裂隙和沧桑以及顽强的震柳,还在默默地讲述着这片土地经历过灾难的考验、至今仍然生生不息的故事。

  历史并未被海原人民遗忘,宁夏海原地震博物馆于2010年建成开馆;海原地震遗址公园和海原地震博物馆升级改造工程于2020年开工建设,同年还举办了海原大地震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海原大地震》电影拍摄,增强了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提升了海原防震减灾的综合能力。

  海原大地震也为海原留下了独特的地震文化资源。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文伟建议,应开发海原地震资源、带动地震旅游产业,打造宁夏乃至西北第一个防灾减震产业园,让海原成为宁夏乃至中国地震科普的基地。海原不但成为世界地学界关注和开展地震研究的宝地,也成了世界认识宁夏,了解宁夏的一个窗口。

  海原县明确指出,要挖掘好地震文化资源,使其成为宣传海原的一个重要窗口。要大力支持地震学术研究,加强学术成果运用,深挖地震旅游资源,力争把海原建成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地震学术研究中心、历史地震遗迹旅游目的地。

  一百年过去了,走在海原这片土地上,望向那海一样的原野与丘壑,我们看见这片土地早已沧桑巨变,盛满希望。当前,海原县正处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和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时期,全县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区市党委重大决策部署,筑牢团结一心、砥砺奋进的思想基础,确保全县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谱写新时代海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全媒体记者 马彦军 李洋)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