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本网推荐
年终特稿·脱贫攻坚固原报告(二)
脱贫攻坚固原“经”
2020-12-30 10:16:15   
2020-12-30 10:16:15    来源:固原日报

  蔡川村民以诚信赢得发展

  袁敬霆(左一)努力带领村民富起来

  “四个一”工程种出风景

  村民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摆脱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反贫困历经了长期艰苦卓绝的努力。

  特别是2012年以来,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经过8年精准扶贫、5年脱贫攻坚战,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中国以让世界瞩目的成果,为世界减贫贡献着中国智慧、中国经验。

  固原地处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全域深度贫困,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三个宁夏之最”把一份最高难度的脱贫“考卷”摆在了固原面前。

  如何如期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实践出真知!“四个一”工程、“两个带头人”工程、“蔡川模式”、乡村治理积分卡制度……这些“土生土长”的金点子,让“输血”变“造血”,从“授鱼”到“授渔”,既谋眼前又利长远,为脱贫攻坚解困破难,为乡村振兴筑基铺路。

  这些脱贫攻坚的固原“经”,标定出世界减贫事业“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的固原坐标。

  “四个一”工程——种出风景、种出产业、种出财富,山绿民富新路径绘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现实图景

  “四个一”工程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的充分肯定,自治区党委明确要“支持固原市实施‘四个一’林草产业发展。”

  2017年,当固原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一棵树、一株苗、一棵草、一枝花的“四个一”林草产业工程,蹚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的举措时,干部群众有不少困惑。

  挖掘释放绿水青山的生态功能、经济优势和产业价值,种出风景、种出产业、种出财富,植绿几十年,让荒山秃岭披上绿装的固原人想象不出这是怎样一幅新图景?固原是否具备发展林草产业的物候条件?高山陡洼、沟壑纵横能种成果树吗?

  因为这些困惑,有些干部群众等待观望。

  基于这些因素,固原市委和市政府大胆谋划、审慎推进,2018年引进303个林草品种进行试验示范,2019年又筛选试验成熟、经济效益高的林草品种86个,在全市示范推广栽种163.61万亩,通过一步一步的实践,让看得见的可能打消干部群众的顾虑。

  彭阳县红河镇红河村村民王占林种了大半辈子地,如今在自家院外种起了苹果。面积不大,只有两亩,却有280多棵苹果树。“种苹果这是第一次,没想着能种成。公司还给帮着技术指导,今年挂了果,两亩地产了2000多斤苹果,效益还不错。”无心栽柳柳成荫,原本只想试试看的王占林,看到了好前景。

  王占林所说的公司是宁夏东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他家隔壁就是公司的苹果基地,王占林的苹果树苗也是由这家公司提供的。2018年,彭阳县引进宁夏东昂集团,投资3000万元在红河镇红河村建设500亩矮砧密植苹果基地、生态休闲观光采摘园,2019年苹果树已开始挂果,今年又将果树成功移上山进梯田栽植,粉碎了固原市不具备栽植果树物候的惯性认识。

  尝试不止在彭阳。

  西吉县把大果榛子作为全县主推树种,积极利用流转土地等方式,在全县大规模示范推广种植,引进的山东水发集团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农户以示范种植黄蜜冠梨等优质品种为核心,打造优质梨产品示范区。

  泾源县在全县主推黑果花楸示范种植和六盘山特色苗木培育,调动群众发展“四个一”林草长效增收产业。

  ……

  通过“土生土长”的试验,适合固原种植的一棵树,适应市场需求的一株苗,与草畜产业配套的一棵草,与全域旅游结合的一枝花逐渐“脱颖而出”,分类布局到交通沿线、山川梁峁、城市园林、美丽乡村、农家庭院等领域,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效果日益凸显。黑果花楸、海棠、红枫、暴马丁香……越来越多固原人没种过、没见过甚至没听过的植物,在这片大地生机勃勃,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

  今年,市委、市政府把“四个一”工程的实施,与结构调整、国土绿化、环境治理、生态经济结合起来,做好“生态+”“绿色+”文章,推进生态与旅游、文化、农业等融合,发展文旅经济、田园经济、庭院经济,培育增绿又增富的产业,把绿水青山的“看点”变成增收富民的“卖点”。

  “两个带头人”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培育壮大致富带头人,这两支本土力量,是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火车头”,也将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2017年,自治区党委、国务院扶贫办先后在固原召开现场会,向全区、全国推广“两个带头人”经验。

  打赢脱贫攻坚战,固原的难点与困境在哪里?关键“对焦”在人:青壮年离土打工,农村人气不旺,土地撂荒,资源闲置;一些村党组织中,支书穷、支委老,能力不足,担当不够,群众没底气,少心气。乡村不活,贫困难脱!扛起脱贫旗帜,农村紧缺两种人:党组织带头人、致富带头人。2015年,固原市委、市政府为“病症”开出“药方”:实施“两个带头人”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带头人,培育壮大脱贫致富带头人队伍。

  彭阳县孟塬乡玉源村党支部书记赵天文,2014年还是村上确立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家里的日子逐渐好转。

  2016年,村上和帮扶干部动员种万寿菊,企业的收购点建在了家门口,别人等待观望,赵天文早早盘算,贷款租种了20亩,当年获利6万元。种植加养殖,赵天文双管齐下,不但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还换来一个光荣的身份:致富带头人。

  2017年,赵天文当选玉源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一直思索着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路子。2018年,外出参观见了世面的赵天文动员村民养牛,蹚出产业路子。“手里没粮,心里发慌。”即使知道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大,但扳起手指头一算,前期的投资让村民望而却步。

  动员不能靠嘴,得靠干。赵天文看出了村民的担忧,他率先示范,从3头起步,养殖到50头,年收入过了10万元。今年,村上争取到补贴建设标准化牛棚和青贮池的项目,赵天文又一马当先,投资22万元盖起420平方米的大牛棚、300多立方米的青贮池,等他把50头牛拉进宽敞的牛棚,围观的村民心动了,不等赵天文上门动员,村民张慧盖起390平方米的牛棚,张效东盖起360平方米的牛棚……

  西吉县吉强镇高同村2015年以前没有主导产业,全村人守着6500亩土地,只能解决温饱。

  村民日子过不好,村支书袁敬霆心里急。放弃做了十多年的木材生意回来当支书,他是信心满满想带领全村人脱贫致富。

  “如何让老百姓富起来?”这是村党员大会上议的最多的话题。几经讨论,依托地域特点,高同村“两委”确定了以草养畜,发展养殖业的路子。

  发展方向明晰了,村民热情并不高,“种地务工起码能混个温饱,如果转了型,会不会赔得连肚子都填不饱?”村民大会上,质疑声起。

  群众不敢迈出步子,村干部和党员率先垂范。2017年,袁敬霆组织村干部和有发展意愿的养殖户,到县内外已有成功经验的村学习取经,回来后立马把全村的1200亩闲置土地利用起来种上青贮玉米,自己和其他16名党员集资建起17座青贮池。

  养牛有补贴,卖牛不发愁,还有专家来指导,看着养牛的农户赚了钱,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动了心。2018年,青贮池增加到82座,2019年达到160座,今年超过了200座。

  发展有产业,群众才有信心。如今,316户常住户,户均养牛6头,村民一家比一家,把心思用在致富上,谋划着怎么把日子再往前奔。

  赵天文、袁敬霆只是全市“两个带头人”中的代表。通过选树培育,一批年龄大、学历低、能力弱、认可度不高的村干部退出舞台,有文化、闯劲大、肯吃苦的年轻人走马上任;一批充满活力、敢拼敢干的大学生进入村“两委”班子。这些群众信赖的党组织带头人挺起了基层战斗堡垒的脊梁,成为凝心聚力、引领发展的主心骨;政策优先扶持、项目优先倾斜、资源优先享用,量身定制培育计划,一批致富能人异军突起。

  今天,794名村党组织带头人、7290名致富带头人是带领群众脱贫奔小康的“火车头”。明天,他们还将成为带领群众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的“生力军”。

  “蔡川模式”——金融扶贫激活产业发展一池春水,诚信“招牌”换来稳定致富“利器”

  2016年,“蔡川模式”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批示肯定。今年,以“蔡川模式”等为代表的原州区金融扶贫案例作为联合国中国扶贫经典案例在联合国网站展示,并成为联合国对发展中国家扶贫开发的课程。

  原州区寨科乡蔡川村曾是一个长期背着贫困包袱的小村庄。而在脱贫奔小康路上,蔡川一跃翻身,不仅在2016年彻底摘掉了贫困帽子,还因闯出“产业引领+能人带动+金融帮扶”的“蔡川模式”而声名鹊起。

  寨科乡副乡长、蔡川村党支部书记马金国是“蔡川模式”的开路人。2007年,在乡亲们的期盼中,生意已做得风生水起的马金国,变卖家产,筹资30万元,回村走马上任村支书,破釜沉舟准备带领村民“翻身”。

  蔡川的“病根”他摸得清,想要拔穷根,关键在产业,发展产业难在群众兜里缺钱。2008年,马金国成立了村上第一家养殖合作社,以合作社作担保,凭着“老面子”联系邮政储蓄银行固原分行为村民贷款,解决发展养殖缺资金的问题。

  贷款事项联系好,村民却往后躲。穷日子过得人没底气,贷上款,拿啥还?马金国拍着胸脯保证:我抵押了房、车、合作社全部家底,养殖业前景好,赔不了,如果赔了,你们还不上,我来还!

  14个红手印,18万元贷款,蔡川有了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马金国没吹牛,一年下来,14户户均收入8000元,一年期的贷款,第十一个月,18万元连本带息全部还清。

  蔡川人在银行建立了信用,马金国在村里树起了威信。2010年,贷款户增至46户,贷款86万元。

  村民尝到了甜头,贷款养牛有了示范引领作用,贷款户越来越多,金额也越来越大,产业发展如滚雪球般壮大。2014年,蔡川村被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固原分行评为金融贷款信用村,产业引领+能人带动+金融扶持的“蔡川模式”逐渐叫响。

  信用赢得机遇。2017年,政府补贴养殖新西兰黑安格斯肉牛,项目落户蔡川村。养殖品种要改良,资金得有保障,马金国和银行联系,立马得到支持,为蔡川加大贷款力度,贷款期限延长至3年,全村260户常住户,112户贷款432万元。“蔡川模式”有了可复制的经验,同年,蔡川在其他9个村成立养殖合作社经营分社,以强村带弱村,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今年疫情期间,牛无法出栏,眼看3月份到期的贷款还不上,蔡川人着了急。牛价能打折,信用不能打折,马金国和银行对接,特殊时期有特殊政策,为蔡川村展期三个月。复工复产后,马金国立马联系卖牛,蔡川村民第一时间还清贷款,蔡川人的信用再次在银行有口皆碑。

  今年,邮储银行固原分行为蔡川升级贷款模式,变抵押贷款为授信贷款,个人授信额度和利息与个人信用捆绑,信用评分越高,额度越大,利息越低,蔡川村民最多的获得50万元授信贷款。

  诚信“招牌”让蔡川的产业路子越走越宽阔。

  乡村治理积分卡制度——小小积分卡破解乡村治理大难题,不仅美了乡村“容颜”,更提升了文明“气质”

  今年,固原乡村治理积分卡制度作为脱贫攻坚过程中推动乡风文明转变的成功案例在全区推广。7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召开全国乡村治理推广运用积分制视频会议,固原乡村治理积分卡制度作为经验在会上交流。

  泾源县兴盛乡红星村曾以环境卫生脏乱差在全县“榜上有名”。

  家家乱堆乱放,车要穿村过,到处的牛粪挡了道。昔日的村貌,曾让村支书于保亮很头疼。拔穷根,重在精气神!村“两委”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当场宣布了整治人居环境的“另类”办法:用垃圾兑换生活用品。

  “村干部要收垃圾了。”这个消息被当成笑话“广而告之”。笑归笑,垃圾能换生活用品,不少村民前来试探。几天后,一拖拉机废品被运送到乡上的废品收购点,能换成钱的少,剩下的收购点不要,村干部又把多半车垃圾拉到垃圾集中点倒掉。为了激励措施顺利实施,于保亮一马当先捐赠200元,村干部纷纷效仿,50元、20元、10元,自掏腰包购买了生活用品,“如约”兑换给村民。

  自从有了“垃圾兑换”,小到刚入学的孩子,大到腿脚还利索的老人,看到村道沟渠有废瓶烂纸,都会捡起来,家里废品也归放整齐,村里卫生状况有了改观。

  红星村“垃圾兑换”得到乡上肯定。2018年,在乡上的支持和指导下,“垃圾兑换”升级为乡村治理积分卡制度,将人居环境、移风易俗都纳入评分事项,每周一评比、每月一公示,1个积分可在爱心公益超市兑换价值1元的商品。

  脱贫攻坚中,乡村发展步入快车道,乡村治理积分卡制度再次升级。2019年,泾源县推动实施5223工程,其中的“5”,指的是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文化建设五大振兴。对村民讲文件听不懂,红星村拿积分说话:比如年初养了两头牛,年底扩大到5头,可以获得积分;家里娃娃考上学,也有积分;房前屋后种树栽苗美化环境,得积分;积极参加村上活动,有积分;路上帮助别人推车作为好人好事也可以得到积分……细化积分事项54项,加分项39项,扣分项15项,村民行为“可视化”“积分化”,乡村治理和发展由村干部唱“独角戏”,变成了全村群众积极参与的“大合唱”。

  村民者建红,精准扶贫中被确定为建档立卡户。在政策扶持下,他养上了十多头牛,生活改天换地。2019年,者建红主动申请脱贫销号,村上作为奖励,为他赋分50分。

  “以前农户两三天收拾不上一回屋子,现在家家户户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于保亮说,乡村积分卡制度不仅美了乡村,也潜移默化转变了村民生活习惯和观念。家家比积分,户户看面貌,相互“攀比”中,红星村犹如按下“美颜键”,昔日“脏乱差”变身“洁净美”,焕然一新步入乡村振兴的道路。

  ……

  特殊“答卷”始于脱贫,但不止于脱贫。

  这些蕴含着“民间”智慧的金点子,还将熠熠生辉照亮乡村振兴路!(记者 文丽荣 张艺菲 封聪/文 安磊 封聪/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杜爱虹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