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丽红和丈夫在厨房忙碌着。
给顾客端上热乎乎的面。
在银川市兴庆区永康北巷里,有一家名叫豆豆的小面馆,22年来,它始终坐落在这里,看着一批又一批的小学童变成了“打工人”。
而经营这样的一家面馆,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呢?一起来听听店主蒋丽红讲述关于豆豆拉面的故事。
承载爱与梦想的小面馆
今年50岁的蒋丽红夫妇和很多从县城来到银川谋生的同龄人一样,没有太高的学历,蒋丽红是初中生,为了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她想学习一门可以傍身的技术,于是选择去职业学校学习缝纫,过程中,她认识了一位同样想要用自己的双手打拼出一片天地的男孩,这个学厨的男孩后来成为蒋丽红的丈夫,也是豆豆拉面的“御用”大厨。
1994年,蒋丽红和心爱的男孩结婚了,小两口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在家乡小县城开了一家拉面馆和一个裁缝店,每天经营这两家小店,小日子过得也算红红火火,不久之后,蒋丽红怀孕了,为了调养身体,她关闭了裁缝店,专心帮丈夫经营面馆,这家面馆是蒋丽红夫妇开的第一家面馆,也正是豆豆拉面的前身。
1999年,夫妻俩有了掌上明珠,一个乳名叫豆豆的女孩,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条件,他们一合计,自己有经验、有技术,为什么不到银川去闯一闯?就这样,经过前期准备,一家与女儿豆豆同名的小面馆,就出现在了永康北巷。
“那时候,这条巷子上根本没有这么多的商铺和人,一到晚上就显得特别荒凉。”回忆起那段日子,蒋丽红有说不完的话,她还记得,面馆刚开业的时候,由于周边住户不是很多,生意几乎可以说是门可罗雀,夫妻俩差点萌生了退意,但好强的性格让他们坚持了下来。“那时候想的也简单,就是希望能靠自己的技术,在银川扎下根来,给女儿一个好的生活。”蒋丽红说。
面馆里长大的孩子
蒋丽红的女儿豆豆,从一出生就拥有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小面馆,这家面馆伴随着她走过学生时代,走上工作岗位,让她成为名副其实的“面馆里长大的孩子”。
蒋丽红告诉记者,豆豆小时候就在面馆隔壁的兴庆区六小南校区上学,豆豆每天一放学就直接来到面馆,吃一碗热乎乎的拉面,就找一张桌子开始做作业,晚上再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家。
认真写作业的豆豆,渐渐成为小面馆里一道可爱的风景,周围上班的年轻人们,被她刻苦学习的样子打动,吃面的时候都喜欢和她聊两句,关心一下她的学习。“我和她爸爸的学历都不高,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她的作业我就辅导不了了,好多次我都是拿着孩子的作业,向来吃面的人请教。”蒋丽红说,一来二去的,一些年轻人索性主动热心地为豆豆辅导起家庭作业来。“那时候,附近的报社有个个子很高的小伙子,每天都来给孩子辅导数学,现在也好久都没见到了。”蒋丽红回忆起老朋友,笑着说。
如今的豆豆,已经是一个26岁的大姑娘了,走上工作岗位已有3年时间,她写一手漂亮的好字,在蒋丽红看来,这都是小时候在面馆里锻炼出来的。“那么多哥哥姐姐关心她,字写得不好看,她自己也觉得难为情,就非常刻苦地练字。”
小小面馆伴你长大
“前段时间,有个老顾客来这边办事,顺便来吃了一碗面,一看到我就打趣,说我从小媳妇儿熬成了老媳妇儿。”说到这里,蒋丽红笑了笑,“其实他自己还不是从个学生娃娃变成孩子的爸爸了。”在蒋丽红看来,这家小面馆已经不只是自己一家三口的安身立命之所,也是周围很多人的第二处“港湾”。
蒋丽红告诉记者,像这样的小面馆,最多的就是老顾客,对于经常来的客人,在店门口露个头,蒋丽红就知道他要点什么,吃不吃香菜,辣子放多少合适,往往人还没坐下,后厨里就已经准备上了,而这些老顾客也都喜欢在等面的过程中,和蒋丽红聊一聊,或吐槽吐槽难缠的客户,或埋怨埋怨喜欢拖堂的老师,或聊一聊暗恋已久的漂亮姑娘,吃饱喝足后心满意足地离开。
最让蒋丽红充满成就感的是,很多顾客不仅自己几十年如一日来面馆吃饭,把自己吃成了孩子妈孩子爸,还会带着自己的家人和孩子一起来,回味童年时的味道。蒋丽红记得,有一名女顾客,第一次来吃面还在上小学,是爸爸妈妈带着来吃的,后来上了初中,就和同学好友结伴来吃,再后来女孩儿身边的朋友变成了同事,而最近一次见到女孩儿时,她身边已经有了体贴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
“在你家吃了这么多年的面,感觉就像和你们一起慢慢长大了一样。”这是一名老顾客对蒋丽红说过的话,也是让蒋丽红夫妇备感温暖的一句话。“只要身体条件还允许,我希望能把这家面馆好好经营下去,也希望它能见证更多人的成长。”她说。(记者 吴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