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本网推荐
中宁枸杞甲天下
2022-06-06 10:53:32   
2022-06-06 10:53:32    来源:银川日报

  舟塔乡枸杞基地里的杞农。

  5月27日,中宁县舟塔乡的田野里,成片的枸杞树枝繁叶茂,开着紫色的花,枝头挂满尚且嫩绿的果实。再过20多天,头茬枸杞就到了采摘期。“中宁枸杞甲天下”,一粒小小的枸杞,让黄河边的这个小县城,名扬天下。

  中宁枸杞是怎样“炼”成的

  舟塔乡的枸杞种植基地里,几十名杞农正忙着剪枝、锄草,他们走在绿色的枸杞树中,成了一道特别的风景。

  中宁枸杞何以能“甲天下”?田里忙活的杞农都能说上几点原因,比如这里有黄河流过,土壤富含矿物质,光照强烈等。而中宁县枸杞博物馆的资料详细解释了这一切:首先是土壤富含矿物质。中宁地处黄河岸边,为洪积土壤层,土地深厚、肥沃,富含30多种枸杞所需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土壤偏碱性,PH值7.6左右,利于土壤中硒元素的吸收利用,达到了国家自然保护区一级土壤标准,土质条件非常适合枸杞的生长。穿境而过的黄河,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在这里,黄河和清水河两水混灌,水质富含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旱能灌,满能排,也为枸杞种植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条件,丰沛的水利资源有利于枸杞的生长发育。除此之外,中宁气候适宜,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有效积温高,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充分积累。还有一个原因,便是长期人工种植所积累的成熟种植体系。

  正是这样的地理条件,成就了中宁枸杞色艳、粒大、皮薄、肉厚、籽少、甘甜的品质,是被载入中国药典的枸杞品种。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将宁夏枸杞列为本经上品,称“全国入药杞子,皆宁产也”。中宁枸杞已在黄河流经而过的土地上,人工培育种植600多年,一粒小小的枸杞,成了中宁人的生活保障,也让他们因枸杞而自豪。

  再过二十几天,这些枸杞果就能采摘了。

  黄河水浇灌出“红宝石”

  当天看到的这片枸杞园位于舟塔附近,舟塔坐落在舟塔乡舟塔村,是古黄河边的码头,承载着粮草供应、物资运转、商贾贸易等作用。昔日,中宁枸杞水路运输就是从舟塔沿黄河一路东去,传至各地。舟塔乡目前既是中宁枸杞核心产区,也是最大产区。舟塔人说,是枸杞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是黄河浇灌出了这一粒粒“红宝石”。

  舟塔乡孔滩村53岁的村民康巧玲正忙着剪枝,种了一辈子枸杞,她很熟悉这些活,该剪掉哪根枝条,留下哪根,她信手拈来。“我们村离黄河一公里,枸杞田浇灌的就是黄河水,村里的孩子都是在黄河滩上长大的,没有不会游泳的。”说起枸杞,康巧玲坦言,种枸杞很辛苦,她还记得自己的孩子几岁的时候,她带着下地,孩子困了就放在枸杞树下睡觉,孩子稍微大点了,放学后还能帮她干活。这些经历,让她对枸杞充满感情,她知道是枸杞养活了他们一家人,是枸杞让她的孩子吃饱了饭,读完了大学,走出村子,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近些年来,家乡枸杞的名声越来越大,中宁枸杞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让中宁人的信心更足了。他们相信,“宁夏五宝”之首的“红宝”,未来发展一片光明。

  爱着枸杞的人

  中卫大地上,有无数爱着枸杞的人,他们和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枸杞树一样,将根深深扎进黄土地。

  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曹有龙是中宁人,从小家里就种植枸杞,他也有帮父母摘枸杞的经历,因此对枸杞有很深的感情。1994年曹有龙硕士毕业,他将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定为《枸杞的离体培养及再生高效成株体系的建立》,2000年,博士论文题目为《枸杞原生质体培养及遗传转化研究》。2000年在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摆在曹有龙面前的路很多:出国读博士后,到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任教;或者留在四川大学任教……但曹有龙还是选择回到宁夏,从事枸杞方面的研究工作。回来的原因很简单,他说枸杞养育他长大,他眷恋那种酸酸甜甜的味道。

  在舟塔乡的枸杞种植基地,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来回穿梭于枸杞树之间,仔细查看着枸杞花和果,这位年轻人叫陈江涛,是舟塔乡旁新堡镇刘庙村人,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回到宁夏工作,回到枸杞地里,用自己所学,服务杞农,希望种出更好的枸杞。

  如今在中卫,枸杞产业从种植到深加工,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十几年前,宁夏华宝枸杞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宝公司”)董事长张宇第一次和枸杞结缘,如今,他创建15年的华宝公司,已成为宁夏枸杞产业龙头企业,宁夏枸杞深加工产业,不断走上新台阶。因为枸杞,张宇对中卫饱含深情。

  吃着枸杞,喝着黄河水长大的中卫人,心里都装着一颗小小的枸杞,无论走出去多远,他们都记着这颗小红果,牵挂着家乡的黄河水。

  (记者 刘旭卓 文/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