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卫黑山峡黄河边。刘宪忱 摄
中卫篇
近日,银川市新闻传媒中心“我家住在黄河边”宁夏五市行全媒体行动报道小组踏上中卫大地,寻找这座“沙漠水城”在生态保护、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方面的有力举措以及生动故事。壹度文化记者,亦随行前往。
5月30日,中卫市南长滩村,东侧山体后,一轮红日正缓缓升起,阳光刺破晨霭射出万道光芒,倾泻向这座安静的古村,古村西边是起伏的远山,群山下黄河流淌。从黑山峡呼啸而出后,黄河自此进入宁夏,形成一个“U”型“臂弯”,揽着南长滩。
“天下黄河富宁夏”,横贯中卫182.4公里的黄河,安静平缓,成就了中卫“沙漠水城”的称号,也造就了这里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一片土地,因黄河而兴,也因黄河而灵秀。
大河成就的苍茫绿洲
中卫市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一边是无际黄沙,一边是丰茂绿洲,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黄河,中卫这朵“沙漠之花”能否如此娇艳盛放。
卫星地图上,有更为直观的景象。黄河进入中卫后,沿着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蜿蜒穿行,黄河之北,是荒凉的沙黄色,黄河之南,是郁郁葱葱的碧绿,反差强烈。因为独特地势,中卫成为黄河上游第一个自流灌溉市,黄河水通过一条条古渠,滋润着中卫大地。一条浩荡大河,隔开了沙漠,造就了绿洲。
“黄河从青藏高原而出,时而蜿蜒盘旋,时而呼啸奔腾,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天下黄河富宁夏”。与上游不同,进入宁夏后的黄河,变得平缓开阔,造就了这里的‘塞上江南’。”宁夏地理专家汪一鸣说,中卫独特的地势,成就了今天的沙漠水城。对于上游的甘肃、青海而言,周围地势高,河道地势低,黄河水利用难度大;而到了内蒙古河套地区,地势又变得过于平缓,不利于排水,土壤容易盐渍化;在中下游地区,黄河河床不断淤积,形成高于地面的“悬河”,利用率也大大降低。唯独在宁夏,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的地势,最适宜引黄灌溉。也正因如此,宁夏的引黄灌溉渠道,成为我国最古老的黄河水利工程之一。中卫的美利渠、寿渠、角渠、跃进渠、七星渠等5大干渠,418公里的渠道,造就出了卫宁平原的苍茫绿洲。
黄河造就的灿烂文化
古渠流润出沃野千里,也造就了灿烂的黄河文化。
在中卫沙坡头景区,广阔的黄河水面上,一匹白马雕塑昂首长啸,踏波斩浪,欲腾空而起,远远望去,宛如一匹骏马拖着长长的缰绳驰骋在黄河之中,这便是中卫古八景之一的“白马拉缰”,也是黄河上的第一道无坝引水工程,著名的美利渠口。
童发东是沙坡头附近沙坡头村(原童家园子村)的村民,说起“白马拉缰”,他滔滔不绝:“美利渠是自流灌溉渠,就是在黄河中间筑了一道堤坝,将黄河水引进渠来灌溉。”童发东的话,在沙坡头沙漠博物馆内,有着清晰的印证。靠近河边三分之一的河面水流相对平缓,加上泥沙沉积,河底不是很深,剩下三分之二的河面水流湍急,河底较深。在分界线处建一道堤坝,将河水分流出一小股就可以实现截流,利用河水的落差,便可提高水位实现自流灌溉。因此,这段堤坝也被称为宁夏的“都江堰”,是黄河水利工程的丰碑,见证着农耕文明的辉煌成就。
中卫黄河流域还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一碗泉遗址、沙塘石器时代遗址、孟家湾细石器遗址、菜园新石器时代遗址、长流水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及大麦地岩画、香山岩画,为我们还原了史前人类活动和生活的踪迹;秦汉明三代古长城、胜金关烽堆是中卫作为古代边塞军事重镇的历史见证。
此外,中卫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基地(点)5个、传承项目34项、传承人32名,类型包括口头文学、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传统技艺、节庆等民俗。
(记者 刘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