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指出,“要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近年来,宁夏各地依托地方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户增收,以产业振兴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特色产业强起来,乡村振兴才能“活”起来。行进在宁夏乡村,所到之处,一步一景勾勒出醉美乡景,一村一品开拓了大好“钱”景,农村靓了、农民富了,美丽乡村风景这边独好!
先锋村:葡萄藤上结出“致富果”
盛夏时节,青铜峡市小坝镇先锋村,到处绿意盎然,每家每户门前院内都被葡萄的枝蔓遮蔽,灼热的阳光穿过绿叶,化成了斑驳跳跃的光影,将一串串饱满青翠的大青葡萄映衬得格外喜人。种植户陈永宁更是喜上眉梢——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季,眼前的串串葡萄是全家的“幸福果”,也是先锋村村民的“希望果”,更是“致富果”。
48岁的先锋村村民陈永宁曾经想尽办法“逃离”家乡,但在外打工14年,内心却始终放不下对家乡的思念。“那时候觉得在外打工挺有面子,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回家乡的念头越来越强烈。”陈永宁说,当看到先锋村大青葡萄前景越来越好,乡亲们的日子红红火火,就再也抑制不住回家的冲动。2019年,陈永宁返回家乡开始种葡萄。几年来,他先后流转了13亩土地,又承包了一座温棚,加上自家的16亩地,全部种上了大青葡萄,成为村上的种植大户,去年,他靠种葡萄收入15万元,今年葡萄还没成熟,便已经被福建、广东等外地客商预订了。“今年我还试着在葡萄地里间种西瓜,不仅西瓜口感好,还弥补了葡萄成长周期的缺点,又能增加一份收入。”陈永宁谈起未来规划,信心满满:“明年,我准备扩大套种面积,争取西瓜葡萄两不误!”
“先锋村种植葡萄由来已久,但一直没有形成气候,都是各家各户散种散卖,收入只能补贴家用,加之这里的土质盐碱严重,种其他农作物效果并不好。”先锋村驻村第一书记赵志勇回忆2020年被派驻村上工作时遇到的种种困难,感慨两年多时间,通过整体规划发展,先锋村发生了巨变:村集体经济从不到10万元增加到30万元。
如今,作为“全国十大优质葡萄基地”之一,先锋村85%以上的群众从事葡萄种植,种植面积4100亩,葡萄产量5000余吨,年产值达4500多万元。先锋村还编制了“多规合一”适应性村庄规划,紧紧围绕大青葡萄产业,突出“党建引领、支部先行、群众参与、项目支撑、品牌提速、文旅融合”,打造现代化生态农业和绿色休闲“慢”乡村旅游业,提升乡村颜值和农民收入。“随着品牌知名度和市场销路的打开,大青葡萄销量越来越好,现在户户都有私家车,而且大多数村民在银川、青铜峡市都购买了楼房,在外面打工的乡亲们也都纷纷回来了。”陈永宁说。
粒大、皮薄、多汁,大青葡萄随着名气越来越大,需求量也越来越旺。赵志勇在内心盘算着,通过加大葡萄种植技术的培训力度和产业规划布局,一定要改变村民的思想理念,提升葡萄品质,多元化发展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不仅需要产业振兴,更需要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只有扎扎实实地把我们的‘致富果’种好,先锋村的明天才会更美好。”(记者 刘惠媛 文/图)
葡萄开始上市了。
昊苑村:紫色产业让昔日贫困村实现逆袭
“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这是老一辈人对银川市西夏区镇北堡镇昊苑村的印象。如今,眼前的昊苑村绿树成荫,葡萄园成片,乡村道路宽阔平整,各具特色的民宿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兴起,这些升级版的民宿,成为昊苑村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
陈小红这两天很忙,天刚亮就带着工人进葡萄园干活,天擦黑才收工回家。“我承包了4个葡萄园,这几天带着40名工人在园子里除草、绑蔓,工作量很大。”陈小红的声音里带着疲惫,但辛勤的付出获得了喜人回报:每月收入过万元,这在以前根本不敢想。20世纪90年代末,陈小红和爱人曹东旭从甘肃来宁夏打工。初到昊苑村,这里没水没电没学校,一眼望去,不是黄土就是石头,连一棵树也看不到。之后,他们买了几亩地,连天连夜捡石头平整土地,终于将砂石地开垦成良田。昊苑村的第一批村民开荒种植小麦、玉米、向日葵等,陈小红一家辛苦一年收入只有几千元。
2003年起,昊苑村逐步由农业、林果单一型产业向多层次、多链条产业转变。2011年,自治区大力发展葡萄酒产业,昊苑村抢抓机遇,借助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片区核心位置优势,号召村民将土地流转给葡萄酒庄,以种植酿酒葡萄为依托,全面增加收入。陈小红也因此进入葡萄酒庄打工,从最初的劳务工逐步成长为技术产业工人,现在的她,已经能熟练指导工人在葡萄园里干活,夫妻二人年收入近30万元。
村民依托种植葡萄脱贫致富,昊苑村也因葡萄酒产业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截至目前,该村已有19座酒庄,年产葡萄酒6000吨,年产值近2亿元,年收益4800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75%。1200名村民从事葡萄种植及葡萄酒加工生产,约占全村总人口的66%,每年可增加收入近3万元。2021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8万元。
7月30日,正是周末,常艳经营的昊苑红民宿接待了一波又一波游客,这个依靠种植葡萄、酿制葡萄酒致富的村民现在又从发展民宿旅游中尝到了“紫色产业”带来的甜头。西村海棠特色民宿成为网红打卡地,黄庐民宿因为能坐在屋顶眺望贺兰山,成为游客休闲观景的好去处,游客们在这个美丽乡村里流连忘返。这几年,昊苑村依托葡萄及葡萄酒产业,积极探索“葡萄酒+民宿旅游+民俗文化”融合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我们打造‘望山民宿村’休闲度假产业集群,发展特色民宿。目前,申请建设民宿的村户有20多家,已经营业的有七八家。”昊苑村驻村第一书记者秀军告诉记者,去年,昊苑村各酒庄及民宿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500万元。
近年来,昊苑村先后获评全国美丽乡村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实现了从“漫天黄沙”到“美丽乡村”的逆袭。“我们将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扩大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开发精品民宿、温泉养生、运动健身等旅游产品,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奋勇向前。”昊苑村党支部书记曹东旭说。(记者 张 涛 实习生 赵馨怡 文/图)
走出家门,很多游客住到昊苑村民宿放飞心情。
牛家坊村:休闲农业红火了村民好日子
吴忠市利通区上桥镇牛家坊村的农耕民俗文化博物馆里,1万余件老农具,跨越古今。这是牛家坊村村委会主任马尚明花两年时间奔走23万多公里,在宁夏、陕西和甘肃等地淘回来的“宝贝”。牛家坊村打造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耕文化集中展示区,吸引了全国各地游客来“打卡”。
7月31日下午,记者走在牛家坊村的彩虹路上,在绿意盎然的生态文化公园里看到三五成群的游客漫步其中,享受着自然的田园风光。“蟠桃、油桃和毛桃都成熟了,正好可以采摘一些带回去,与家人一同分享。”在水果种植区,来自青铜峡市的游客王女士提着满满一桶桃子笑着说道。在哈哈欢乐谷、观光大棚里,到处是孩子们奔跑、嬉戏的身影;来来往往的游客走在牛家坊村村落,不时地被墙上生动逼真的农耕图吸引停下脚步;游客们有的在农家乐烧烤聚餐,有的在路边民宿新村小憩,好不快活。
临近傍晚,村民何涛还在自家的农家乐里忙个不停。两年前,何涛将闲置的宅基重新整饬,变成了集餐饮、娱乐、户外烧烤于一体的农家乐。两年来,这家古朴的小店逐渐受到远近游客的青睐。“我和朋友经常来这里聚餐,玩得好,吃得也好。”游客王先生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牛家坊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重点培育“牛家坊民俗文化村”品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2018年,牛家坊民俗文化村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被列为自治区第一批服务业聚集区项目,2021年,该聚集区旅游业收入7600万元,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570余人,村集体收入142万元,其中旅游景区收入106万元,占村集体总收入的75%。村子富了,村民的钱包也一天天鼓起来,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2.32万元。
近年来,牛家坊村先后荣获第七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3A级景区、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2022年,牛家坊村将重点建设黄河文化公园(宁夏段)利通区牛家坊文旅融合项目,进一步实现区域休闲旅游产业集聚升级,提升休闲旅游产业的现代化水平和聚合能力,做强做靓“牛家坊民俗文化村”品牌,进一步构建“宜观、宜居、宜创业”的城郊休闲旅游集聚区,让休闲农业变成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记者 周 昕 文/图)
客人在牛家坊村农家乐自助烧烤。
上滩村:小小韭菜书写创富故事
巧媳妇张文霞声名在外,一个人拾掇出一桌子美食,主料相同,口味不同。韭菜盒子、韭菜包子、韭菜摊饼、韭菜粉……来客夸赞,上滩村的媳妇手真巧,能让韭菜七十二变!张文霞抿嘴微笑:媳妇再巧,也得食材好。没有咱村里的好韭菜,再巧的媳妇也做不成一桌韭菜宴!
灵武市郝家桥镇上滩村,韭菜温棚一座连一座,绿油油的韭菜探着头,焦急地等着天色擦黑,拉菜的大货车开到地头。“最近的韭菜口感差些,但比起其他地方的同类产品,咱村的韭菜品质还是顶呱呱。”上滩村驻村第一书记杨金成说,为了能保证韭菜带着晨露新鲜上市,村民通常会在傍晚铲菜,深夜拉菜的车等在棚外,凌晨时分,一捆捆上滩韭菜坐上长途车,奔赴陕西、河北、青海、甘肃等地,能赶在早高峰前,躺在农贸市场的货架上。
上滩村韭菜好在哪儿?为啥被外地人不远千里请上餐桌?上滩村村委会副主任马学东用三个词解释了记者的疑惑:“地多、水好、土沙,造就了上滩村的好韭菜。”上滩村土地平整开阔,黄河水经过层层过滤,流进此处,平缓澄净,加之土质沙软,几大优势集结,给当地发展韭菜产业提供了天时地利的良机。
“咱村的村民把韭菜当自家娃一样看护,苦下到地里,哪有发展不好的道理。”上滩村村民吴玉听年近七旬,经历了上滩村韭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04年,村里有人种植韭菜,品质极好,产量不佳。村上、镇上看到了种植韭菜的好前景,鼓励每家每户尝试种植,搭温棚、搞培训,农技人员手把手地做指导,推着咱村的韭菜产量、品质更上一层楼。”
做强一个产业,富了一方百姓。上滩村的韭菜产业历经18年的发展,闯出了名气、创出了品牌。2014年8月,上滩村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2014年被银川市农牧局评为永久性蔬菜生产基地,2019年入选首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截至目前,全村82%的村民从事日光温室韭菜种植、销售和经营,带动周边乡镇300多人到上滩村务工。
马国明和村里900多户农户一样,靠种植韭菜走上致富路。“2015年才开始种植韭菜,后悔种得晚。”靠种植4栋温棚韭菜,2021年纯收入超过5万元,马国明懊悔不已:“如果早几年开始种植,家里肯定是另外一番光景。”
据了解,作为西北地区最大的设施韭菜生产基地,截至2021年底,上滩村年生产优质无公害韭菜2030万公斤,总产值达到1.06亿元,实现人均纯收入2.87万元。
灵武市郝家桥镇把小韭菜做成了大产业,连续两年举办“尚品上滩”韭菜文化旅游节,上滩村作为主会场,迎接八方来客,宣传韭菜文化。“今年‘韭菜节’首日,村里迎客2000多人,特色韭菜宴引得游客流连忘返。”杨金成说,下一步,上滩村将在郝家桥镇统一安排下,增种植、建冷库,让这把“小韭菜”发挥出促农民增收的大作用。(记者 秦 磊 实习生 赵馨怡 文/图)
上滩村温棚韭菜长势喜人。
六顷地村:沙漠西瓜让家家户户走上了“甜蜜路”
近日,平罗县高仁乡六顷地村的西瓜地里,村民们挥汗如雨,把一颗颗成熟的西瓜采摘上车,另一边的村部文化基地院内,村民们正把地里拉来的西瓜接力装箱打包放到大型运输车上。当天,六顷地村里的2.5万公斤西瓜要销往江苏。
六顷地村党支部书记张学山笑得合不拢嘴:“这是我们与江苏客商的首次合作,如果合作能持续,我们的沙漠西瓜就又开辟了新‘战场’。”六顷地村的西瓜一直不愁卖,每年西瓜成熟季,全国各地的客商蜂拥而至。“销往江苏的这车瓜,每公斤3元,价格不错。”张学山说。
2017年,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六顷地村集体申请专项资金200万元注入“乐海山”西瓜合作社。“‘乐海山’西瓜合作社承诺每年给村集体至少10万元分红,到2020年底,累计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0万元。光有这份固定收入还不够,我们还打算自己‘创业’挣钱。”张学山说,村党支部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沙漠瓜菜,2021年种植枸杞套种西瓜200亩,年收入37万元;整治荒地300亩,种植西瓜、青储玉米,实现收入20余万元;党员示范户带领群众种植青储玉米5000亩,并积极联系辖区企业签订订单,户均增收3000元。
“现在村里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西瓜、青储玉米、白菜、小麦等,我们通常不种单一作物,尽量套种复种,让亩产收入最大化。以前枸杞套种西瓜,今年是高粱套种西瓜,小麦收割后复种订单白菜。”张学山说,六顷地村村集体收入今年预计突破200万元,村民从2019年就开始拿到分红,从最初的人均54元增长到2021年人均127元。
“我们村家家户户收入都不错。”村民祁占林告诉记者,他家有土地28亩,今年种了20亩青储玉米、7亩小麦和1亩西瓜。“青储玉米一亩收入2800元,小麦一亩收入2700元左右,之后会复种订单大白菜。西瓜去年好价钱,一亩收入8000元,加上去合作社打工挣的钱,一年收入六七万元不成问题。”
“村里合作社用工需求量大,村民从年初到年尾不缺活干。种地收入不错,流转土地一亩能收入800元,还有打工收入,六顷地村是乡里出名的富裕村,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张学山开始谋划将来的日子,“我们村是第三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我们计划下半年建7座大棚,种植甜瓜、西红柿等,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采摘,增加村集体收入。还要继续提升西瓜品质,做大做强做优六顷地村西瓜品牌,带领全村群众增收致富。”(记者 智 慧 实习生 赵馨怡 文/图)
六顷地村村民在地里忙着采摘西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