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闫家墩烽火台。
东汉人物杂技四神青铜鎏金摇钱树。
春秋战国时期车马器铃铛。
春秋战国时期车马器銮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战国秦长城原州区海堡段。(图片由原州区文管所提供)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20日在甘肃考察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发掘传承长城的文化价值、保护长城的文物遗迹,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体现。
固原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从上古时期就有人类活动的遗迹,几千年来,人们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不断见证历史的风云激荡,也感知沧海桑田的巨变,聆听岁月涛声的不绝于耳。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在民族融合中,各种防御工程显示了民族的智慧。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起源于西周,在春秋时期迎来第一次大规模修建,到秦朝有了万里长城之称。纵横四万里,跨越两千年。在中国北方辽阔大地,起始于荒漠戈壁的万里长城,在山峦间蜿蜒前行,直至与山海交融。
风云锤炼,岁月洗礼。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构建和平,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见证。
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
在此背景下,各地保护长城遗迹、发掘长城文化的工作如火如荼。
在我国,修筑长城从西周开始,历经了秦、汉、北朝、隋朝、唐、宋、金、明八个朝代。长城是我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最广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其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余里的时空跨度,成为人类历史上宏伟壮丽的建筑奇迹和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景观。
宁夏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由于地处丝绸之路与农耕游牧经济的交错地带,历史上曾是东西方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是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拉锯纷争的战略要地,属我国长城遗迹分布较密集的地区。这些长城墙体蜿蜒、堡寨林立、烽燧相望,时间跨度从战国至明代,因此宁夏素有“长城博物馆”的美誉。
宁夏境内的早期长城主要为战国秦长城,全长约170公里,自西向东分布于西吉、原州、彭阳三县区,东西两端分别与甘肃镇原、静宁境内长城相接。在长城沿线,军事防御设施主要包括墙体、敌台以及沿线分布关堡城障。墙体均为夯筑土墙,敌台与墙体相连,宁夏境内战国秦长城墙体沿线现存敌台182座。
战国秦长城是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昭襄王灭义渠国后,在其西北边界地区修筑的一道防御工事。这道长城西起甘肃临洮河谷东岸,经陇中高原,在固原地区穿陇山(六盘山)出宁夏,再次进入甘肃陇东及陕北黄土高原,止于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黄河南岸,全长1700余公里。
秦建立政权后,困扰于分布在其周围的戎,“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于是渭首有狄、豲、邽、冀之戎,泾北有义渠之戎,洛川有大荔之戎,渭南有丽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至春秋末战国初,诸戎以“义渠、大荔最强,筑城数十,皆自称王”。
秦惠文王十一年(前327),“县义渠”“义渠君为臣”。更元十年(前315),又“伐义渠二十五城”。秦武王元年(前310)也曾经“伐义渠”。秦在伐戎的过程中逐渐强大,最终,在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彻底解决了义渠问题,戎人部落纳入秦的版图。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秦灭义渠后,为守住得来不易的“秦地半天下”的局面,于西北修筑起抵御戎人的长城,长城沿陇西、北地、上郡的外围边缘建筑,史称“秦昭襄王长城”。
秦昭襄王长城,起始于甘肃临洮的洮河谷地,经甘肃渭源、陇西、通渭、静宁,进入宁夏西吉、原州区、彭阳,再东行入甘肃镇原、环县、华池,北上至陕西吴旗、志丹、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等县,最后到达内蒙古的准格尔旗十二连城,共经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四省区21个县旗,全长约在1700公里。
秦汉时期,宁夏南部因地近塞上,南有萧关,为帝都西北之屏障与门户。秦统一后,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这段长城的西北段就是加固利用了战国秦昭襄王长城陇西段和北地郡部分段。汉武帝曾先后六次出萧关巡边备战,对长城边防极为重视。
固原境内的战国秦长城西起西吉县兴隆镇的东台村,东止彭阳县孟塬乡的糜岔塬。总跨越西吉、原州、彭阳3县(区),12个乡(镇),59个行政村,总长约171.55公里,现存墙体82.27公里,沿线墩台149个、烽燧1个、城址(障)29座。长城沿线有着丰富的遗物分布,主要是一些陶质构件、日常使用的陶器以及少量的生产工具,如板瓦、筒瓦、瓦当、砖、石杵等。
战国秦长城是由墙体、城障、墩台(敌台)及沿线烽燧等相关设施组成的完整军事防御体系。长城从起点开始,选址和线路规划十分合理科学。长城穿行地貌属黄土高原丘陵、河谷地带,沿着山脉、河流方向形成屏障,展开防御。长城内平缓,适宜农耕,长城外陡峭,亦农亦牧,体现了秦人的智慧和坚韧,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价值。
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战国秦长城的修筑极大地促进了秦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的民族融合与社会发展进程,为秦统一六国的战争营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如今,战国秦长城以形胜壮山河,以雄关存旧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修筑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游牧民族统治者的骚扰,明朝在固原也有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历史。这就是固原境内除了战国秦长城外,还有部分明长城遗存。
明朝自始至终对北方防务的建设非常重视。长城、关隘、墩堡的修筑工程,在明朝270多年历史中几乎没有中断过,逐步形成了“九边”分区防守,分段管理和修筑长城的制度。据《明史·兵志》记载,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治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明长城对于明朝政权的巩固、北部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安定、国家的安全都起了积极的作用。在防务布局上采取列镇屯兵、分区防守。在修筑工程上采取分区、分片、分段包修。如1952年在居庸关、八达岭城墙发现的明万历十年(1582)石碑上就记载着长城的包修办法。明长城的九镇(九边)明朝为了便于对长城全线的防务管理和修筑,将全线分为九镇,委派总兵(亦称镇守)官统辖,亦称之为九边重镇。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如今,部分古长城虽然被历史的风雨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
基于此,2022年5月,自治区文旅局将战国秦长城博物馆改造展览陈列项目放在固原市原州区,由原州区文管所承担落实与推进工作。战国秦长城博物馆属于专题性博物馆,以战国秦长城为轴心,展示长城的渊源、历史、结构、影响和承袭沿革等内容。博物馆包括五部分内容,主要为:长城概览(中国早起长城、中国历代长城、宁夏境内长城);秦昭襄王长城(秦昭襄王长城修筑、遗迹构筑);秦长城文化(雄关形胜、历史人物、长城蕴含的价值);长城与革命文化(将台堡会师、走好新的长征路);长城内外是故乡(历史上长城保护、利用、修缮,长城沿线生态建设、长城文化公园)。
经前期充分准备,目前已进入布展阶段,预计今年10月底对公众开放。原州区文管所完成西北农耕博物馆后再次挑起重任,将完成战国秦长城博物馆的建设、规划、布展。至此,在原州区境内,将有固原博物馆、须弥山博物馆、西北农耕博物馆、战国秦长城博物馆四座博物馆,她们无言地彰显着固原的文化自信,汇聚着深厚文化的音符,让固原这块古老的热土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中国西北重镇,固原境内的战国秦长城迄今已有两干多年的历史,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见证了固原这片古老土地的沧桑与巨变,因此,保护好境内战国秦长城是固原人刻不容缓的历史使命。(何晓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