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警界传真
闽宁镇派出所故事一箩筐
四代民警守护一方热土
2021-02-04 13:06:47   
2021-02-04 13:06:47    来源:银川晚报

  第四代闽宁镇派出所所长任建华讲派出所发展的故事。

  闽宁镇29年来在四代民警的守护下,让7万移民群众搬得来、稳得住、扎下根、富起来,实现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平安闽宁。

  而作为跟随西海固移民一同搬迁到此的第一代闽宁镇派出所民警,马旭东见证和亲历了闽宁镇从“干沙滩”变成“金沙滩”,从“锅里缺粮、缸里缺水、身上没钱”到多种产业百花齐放的整个奋斗历程。

  护送移民一起搬迁

  马旭东、王元清是闽宁镇早期移民的代表,参与了闽宁镇的建设,搬迁之前,他们是西吉县公安局民警,住在西吉县山大沟深、十年九旱的地方。

  1992年,马旭东、王元清主动请缨,决定护送西吉县3000人搬迁到玉泉营经济开发区,当时这里虽然生存发展条件比西海固地区好一些,但还是一片荒滩。面对这样的生存环境,他们的家人个个持反对意见。

  “我就是农村出来的,而且我爷爷是老红军,从小没少听他跟我说红军的故事,所以我觉得,干啥事,干部就得起模范带头作用。我当时就想,如果自己搬过去,种出庄稼,还怕没人来?”马旭东最终还是说通了家人,和移民群众一起坐上东方红牌大卡车,离开了家乡。可马旭东和王元清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到达移民区后,发现这里和他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满眼荒芜,他们年轻的心里虽然失落,但临行时立下的铮铮誓言却始终不敢忘却。

  就这样,马旭东、王元清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借用了3间土坯房当作临时办公室,而这破旧简陋的“小窝”也组成了闽宁镇派出所的前身——“西吉县玉泉营经济开发区综合治理办公室”。

  动员更多人移民搬迁

  马旭东和家人一起在当时的玉泉营经济开发区安了家,用两年的时间改造戈壁滩,种上了庄稼,1994年,马旭东终于看到了希望。

  改造后的土地上长出的玉米,个头是西吉老家的2倍,粒粒饱满,他在玉米田里笑得像个孩子,随手掰了俩玉米就往西吉王民乡小湾村赶。

  当年4岁的王金虎看到了许久未见的警察叔叔马旭东又来到家里,这次和往日不同,他怀里还揣着两个黄灿灿的大玉米棒子,这是他和家人头一次见到个头这么大的玉米。也就是在这天之后,王金虎的父亲决定,举家搬迁到玉泉营经济开发区。如今已是闽宁镇派出所民警的王金虎还时不时和马旭东开玩笑:“我爸刚来这里时,就说他是被你的俩玉米棒给骗来的。”

  当年被马旭东动员移民的不少人,一开始都没少数落他,在戈壁滩上开疆拓土绝非易事,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马旭东和王元清协助移民们改造土地、帮群众拉水,甚至谁家修房、搭棚子,他们都会搭把手。“当年,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稳定人心,所以群众有啥困难,我们肯定得冲在最前面。”马旭东说。两位民警一边与沙子“战斗”,一边向移民群众宣传讲解党的移民政策,确保他们能够稳得住。“当时没有电,通讯靠喊,交通全靠自行车,办公室最值钱的是一台收音机和一个手电筒,累了就躺房里的土炕上,但戈壁滩春秋飞沙走石,早晨起床经常盖着一层‘金毯子’。”马旭东说,这样的工作条件直到1999年有了转机,不但3间土坯房终于被粉刷成了白墙,民警也增加了2名。

  新一代民警加入队伍

  1999年,西吉县公安局的马鸿喜、袁立东两位民警同样主动请缨,护送又一批移民搬迁到闽宁村,同时与马旭东、王元清两位民警共同参与移民地区治安管理工作。

  闽宁村在发展之初,除了政府组织的集体搬迁之外,还有个人自发搬迁而来的群众,由此引发的盗窃等违法犯罪现象层出不穷。非法买卖宅基地、私搭乱建的情况屡见不鲜,打架斗殴的事件常有发生,特别是一些拉帮结派的群体性事件,都需要建所之初的民警全力处置,往往刚回所里喝一口水,就得赶到下一个地点。尽管如此,几个民警还是将这里治理得井井有条,创造了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

  2001年,西吉县玉泉营经济开发区综合治理办公室更名为闽宁镇派出所。马旭东、王元清、马鸿喜、袁立东4名民警也划归永宁县公安局。在此之后,永宁县公安局也陆续派来了李天贵、狄建勇、杨继勇、黄晓刚等民警担任所长,加强移民乡镇的社会治理工作。

  社会治安好了,搬迁来的群众愿意留下了,感受到了闽宁镇美好的前景,同时也吸引了老家的乡亲们举家搬迁。2012年,闽宁镇又陆续搬迁安置了固原市原州区、隆德县13个乡镇的移民1900多户,成立了原隆村,所辖行政村增长至6个,全镇人口规模超过6万人。菌草、葡萄酒等产业在闽宁镇的进一步发展,让新搬迁来的原隆村的村民们在稳定生活、增加收入方面有了依托。

  四代民警守护一方热土

  2015年以来,闽宁镇派出所以争创“全国枫桥式公安派出所”为契机,创新社区警务,先后孵化“和谐大叔”调解组、“原隆红义警”“福宁卫士”等10支群防群治队伍,建立健全“五联”工作机制,打造了3个集就地接处警、就地化解矛盾纠纷等6项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警务工作站,做到警力下沉至村居,优化职能资源配置,加强基层警力职能整合、业务融合、机制流程衔接,打通了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昔日一个风沙漫天的小村落变成了美丽富裕的金沙滩,吸引了不少企业入驻,同时也吸引了毕业的本地大学生回乡建设家乡,闽宁镇派出所民警王金虎就是其中的代表。

  28岁的王金虎4岁时从西吉县举家搬迁至闽宁镇,上学期间,他就受到希望工程的捐助,自上海海事大学毕业后,成绩优异的他原本可以留在上海一家知名企业供职,但面对优厚的待遇,王金虎却无法忘记家乡,反而坚定了回乡工作建设家乡的愿望。

  “我在这里工作更能发挥优势,调解纠纷,处理矛盾说一句老家话,和村民的关系就拉近了不少。”王金虎说,这些年来,国家对闽宁镇的发展力度只增不减,相比于大城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模式,农村的发展潜力是他更为看好的。

  现在,闽宁镇派出所老中青结合,拥有警力35名,其中民警15名、辅警20名。既有还差一年退休仍坚持在工作岗位的马旭东,还有像王金虎这样的年轻的民警。经过闽宁镇派出所四代民警、辅警艰苦卓绝的努力,闽宁镇辖区刑事发案逐年下降,原隆村实现了25个月刑事发案为零,吸毒人员连续5年零增长,闽宁镇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全国卫生乡镇”“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记者 王辉文/图)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张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