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北堡派出所户籍民警刘洪总觉得“魅力老王”还在,她办公桌前,由王永良填写的户籍信息范表还历历在目;辅警杜玮总以为第二天早上来到办公室还能看到“小王叔”忙碌的身影,宿舍床头柜前,那一抽屉的维修工具,是“小王叔”的最爱;所长张和平也想着老王不可能就这么走了,他那么和善、那么温暖,怎么会丢下自己的家人不管不顾……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教导员郑建卫是镇北堡派出所里唯一一个相信王永良已经离开了的人,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周时间,可郑建卫始终无法从心魔中解脱,“我没有把王哥带回来,一起出警,我活着他却走了……”
16年坚守 成“活地图”
1968年出生的王永良,是在1999年被抽调为镇北堡镇治安联络点的联防队员,2002年,镇北堡派出所成立,王永良开始从联防队员成为了一名辅警。彼时,当初和王永良一起抽调上来的联防队员,只留下了他一个人。
这一待就是16年。在派出所里,王永良有着“活地图”的称号,哪个地方找不到了,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找王永良。
2018年5月23日,有一帮赌博团伙流窜到镇北堡镇上,潜藏在贺兰山下一所废弃的外景拍摄棚地里,他们行踪隐秘且反侦察能力极强。派出所获取线索后,立即开会制定抓捕方案,可复杂的地形,四周偏僻空旷,无疑为抓捕行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此时,王永良当场拿出纸笔,没一会工夫,抓捕现场的地形图便跃然纸上。
随后,根据王永良绘制的地图,派出所将45名警员分成5个小组,最终成功抓获了全部赌博分子。“如果没有老王手绘的那份地图,我们是无法圆满完成任务的。”张和平说。
百变老王 “魅力四射”
户籍警刘洪很少参与案件办理,在她眼里的王永良平易近人,热情洋溢,“感觉总是魅力四射的样子。”因此,每每遇到王永良,刘洪都喊他“魅力老王”。在谈起王永良的生平时,刘洪的嘴角明明挂着柔和的笑,可眼角却渗出了泪花。
让刘洪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3年的事了。当时镇上有个智力残疾的小伙,因为无法正常坐直,迟迟没有办理二代身份证,没有身份证就办不了户籍,这可让刘洪伤透脑筋。王永良得知后,专门陪着刘洪来到小伙的家里,想在家里为他照一张证件照,可小伙极不配合,折腾了半天,也没有一张合格的照片,此时,刘洪的情绪逐渐焦躁了起来,觉察到了刘洪情绪上的波动,王永良一边出声安抚,一边跪下身来,用整个身子按住那名小伙,帮助刘洪完成了拍照。
王永良的敬业精神不只是同事有所体会,就连他的邻居薪福明也感触颇深。记得一次,薪福明在地里浇水刨地,没留神刨通了一个灌水口,眼见着刚种的种子要被冲跑了,王永良二话没说一屁股坐在了水口上,帮助薪福明“解救”了他的农田。
王永良的善良热心以及对当地村民的全面了解,让他获得民众的向心力。而生活中的他却是一个“百变老王”。有时,他变身为“歌手”,在镇上组织的晚会上,一开嗓就赢得一片掌声;有时,他变身为“书法家”,时至今日,王永良刚劲有力的字体仍旧是户籍室里档案的模板和典范;有时,他变身为“运动选手”,他酷爱打篮球和羽毛球,经常带着年轻的辅警们一起活动活动筋骨,抖擞抖擞精神;而有时,他又变身成“修理工人”,所里的任何东西坏了,他都能修好,他的床头柜的第一个抽屉里,放满了修理用的工具。
王永良的妻子王小梅曾多次劝说丈夫换份工作,最激烈的是有一年冬天。当时王永良和民警们执行任务后返回经过六盘山,大雪纷飞,警车轮胎打滑滑出100多米后撞上了路边防护栏,差点滚入山崖。这件事之后,王小梅开始担心,多次劝王永良换份工作,家里的顶梁柱不能倒下。可王永良总是心平气和地跟妻子谈心,告诉她自己是真的热爱这份职业。为了让家人不担心,他几乎每天都会跟王小梅视频通话,联络感情、报备平安。
郑王组合 黄金搭档
相比王永良的温暖和热情洋溢,郑建卫是一个办事十分严谨认真的人。他做事讲效率,讲究精益求精,同时也对年轻同志有着严格的要求。据辅警乔冯说,2016年9月郑导上任后,白天蹲点捉拿,晚上熬夜办案整理资料,几乎是24小时连轴转,加完班后他还会把同事们一一开车送回家。说起郑建卫,乔冯眼里充满敬佩,他是最晚一批进所里工作的,许多业务都不会,是郑建卫一点一点地教他。做笔录和备案,郑建卫要求乔冯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错,这样严格的要求,也锻炼出乔冯现如今严谨熟练的业务能力。
虽然王永良和郑建卫两人性格各异,但他们刚柔并济的默契配合,是所里有名的黄金搭档。
7月22日,郑建卫带队值班,晚上突发暴雨,在接到遇困群众求救后,两人义无反顾地冲进了雨中……
7月30日下午,由公安部新闻中心组织,人民日报、新华社、人民公安报、澎湃等9家中央及全国部分主流媒体组成王永良同志先进事迹采访团来到镇北堡派出所,采访王永良先进事迹。
采访中,就在记者们想要拍摄派出所全景的时候,派出所大门上的一个标志因为老化不合时宜地掉了下来。没有拍到一张王永良生前工作过地方的完美全景,记者们遗憾不已。
像是看出了记者们的遗憾,镇北堡派出所教导员王永海下意识地说了句,“要是老王在就……”不过,这句嘴边的话最终没有说出口。(记者 石永磊 实习生 尹悦)
评论
英雄并不遥远
最近,辅警王永良的英勇事迹被湖城人广为传诵,大家一个共同的感受是,英雄其实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甚至就在我们身边。是的,当文明的光环笼罩在我们头顶,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英雄。卢雪鹏、“拖车哥”康生良、“打伞妹”曹萍、“托举哥”周波、“最美的哥”陈学平以及“全城寻耳蜗行动”……这些银川人心中的“草根英雄”们,不仅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模范,也为美丽银川建设注入了鲜活的血液。
过去,我们对英雄的框定,总感到他们距离我们很远。其实,在这个需要英雄的时代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比如,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加懂得博爱、勇于担当、坚守执着,更有勇气去克服人生中的挫折和困难,更加懂得珍惜和善待身边的人,更加坚韧不拔,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骄人的成绩,等等。但无论如何,英雄都有一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舍己为人的大爱、勇于担当的责任和坚守岗位的执着。虽然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是有情有爱的血肉之躯,但正是这种大爱、这种责任、这种执着,让他们成为了英雄。
奉献是英雄的本质,无私是英雄的内涵。正是这种相同的精神,成为我们对英雄精神追寻的动力。而这,也是我们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的,是每一个时代与社会永远不变的话题。英雄精神表现出的公正、敬业、奉献乃至于牺牲的内涵,成为了社会成员内心中的英雄情结。这样的情结,让无力者有力,让勇敢者前行,成为推动社会前行的英雄精神。
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来源于时代。当前,爬坡迈坎,推动银川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破解时代难题的好手,需要勇立潮头的弄潮儿,需要敢为人先的领军人物。他们同样是我们时代的英雄,是时代迫切需要的英雄。我们就是要从这样的英雄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强大力量,取得更大的成绩,作出更大的贡献。
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们可能平凡,但我们崇敬伟大;我们或许普通,但我们追求高尚。向英雄学习,最根本的就是要把这种精神体现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只要我们始终坚定信心,一路爬坡上行,以英雄为榜样,银川的城市名片就会更加亮丽夺目。(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