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李佳喜欢的一种宁静。这个25岁的青年,出生于隆德县沙塘镇魏李村,不到两岁时确诊为脑瘫。面对生命的重创,他以坚忍和自强撑起了自己的一片天空。李佳一直把自勉深深刻在心里:如果在夜空,就做一颗最闪亮的星,散发璀璨的光芒。
李佳给他的微信取名“北极星”。他喜欢北极星的寓意:坚定,执著,不离不弃的守护。
文字是生活中的一束光芒
1994年,李佳呱呱坠地。快两岁的时候,他出现了手脚不灵活、站立不稳的症状。经医院诊断,患有脑瘫。
到了上学年龄,同龄的孩子走进了校园,弟弟也背起了书包。看着那些奔跑的身影,他渴望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在树上掏鸟窝,去河里捉泥鳅。可他的“主阵地”,只能是那熟悉的一把轮椅,一盘土炕。
那时候,年少的李佳并没有强烈地感受到这样的落差意味着什么,甚至还因为自己的聪明劲有过小小的得意。弟弟朗读课文,他听两三遍就能倒背如流;弟弟背诵乘法口诀,七以上总有困难,他很快琢磨出规律,当起了“老师”……
刺痛李佳的,是2010年的一天。朋友请他吃饭,那个叫“春生”的饭馆,到跟前了睁着眼却愣是找不着。这顿饭,他食之无味,脑子里反反复复想着一件事:得学认字。
那一年,李佳16岁。那天起,一部别人赠送的二手手机成了他主要的学字工具。他有一套特别的“循环”学习法,从最简单常用的字认起,然后学拼音,通过拼音再学更难的字。通过词组或成语,由认识的字推认不认识的字。听写并用,广播、电视、报纸成了他重要的学习载体。
个中艰辛只有李佳自己能够体会。他清楚记得,最长的时候,学认一个字用了两个半小时,那个字是“坚”。那是他学字的第15天,盯着报纸足足找了两个多小时。最后,还是从电视新闻中一句“坚信党的领导”的字幕中推认出的。那一刻,李佳笑了。
李佳开始了书写。他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倚靠在炕头,点击手机键盘。他的第一篇心灵短文名曰《倾诉》,一个多小时,200多字,手机屏幕就像与他面对而坐的故友,任他尽情倾诉。
李佳恋上了书写。他似乎找到了对话世界、对话生活的方式,每一晚,都像赶赴一场约会。随笔、小诗,甚至只言片语的感言,都记录着他对生活和人情冷暖的体悟。
“总是喜欢,静静地捧一本书,倚靠在床头,让温馨的灯光裹着我的身体,让思绪沉浸在书中,这样的时候,总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快乐。”
“欲将心事付琴弦,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
抒怀的,感思的,欢喜的,忧伤的……日复一日,文字成了一种不离不弃的陪伴。
2015年,李佳开始了《北极星的忧伤》的写作。那是他初恋的记忆,那个带给他阳光、给予他温暖的女孩,那段美好岁月里的点点滴滴在回忆里变成了故事。
慢慢地,他发现这似乎成了一部小说。5万多字,故事还在继续。
读过李佳文字的人,都会被温暖和打动,希望这些文字能够变成铅字出版。李佳从未想过是否会有这样的机会,他只觉得,这些文字是他生活中的一束光芒,照亮着前行的路。
坚强背后也曾苦痛挣扎
面对生活的磨砺,李佳选择了自强。他的微笑让很多人难忘,那微笑里,透着自信,含着坚强。
2010年6月,为了生活,父母带着弟弟远赴新疆,家里只留下了李佳和年过七旬的奶奶。看着一下变得冷清的家,他思谋着往后的日子。
家里的两只兔子让他生发了养兔赚钱的想法。拿着父母走时留下的20元钱,李佳又买回了两只兔子,开始了他的养殖事业。
兔子繁殖快,眼瞅着就得换“大房”,可他再拿不出多余的钱去购置新的笼舍。坐上轮椅,拿起铁锹,李佳从院里的一块空地上铲了下去。一锹一锹,坑逐渐大了、深了,他从轮椅上挪到了地上。他趴在坑里,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一铲一铲刨挖下去。2米多宽,3米多长,1.5米深,李佳用四天时间“建”起了自己的养殖场。
两个多月后,李佳收获了第一笔养殖收入。靠着养兔,父母不在家的几年里,他自食其力,保证了自己和奶奶的生活开销。
李佳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电视机、收音机、手表……甚至蹦蹦车的坐垫,他都想拆开研究研究。凭着这股子钻劲,他自学成才,修手机、MP3,换屏幕、电池,这些活计给他增加了一份收入,也让他有了成就感。
李佳也喜欢赶潮流,他还尝试开过网店。
在别人眼里,李佳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
可内心的孤寂,那些同情的眼神,以及每天只有自家院落那么大的一方天地,李佳也曾苦痛挣扎过。他不止一次问自己:活着的价值是什么?
疑问犹如阴云笼罩着他,一天重过一天。2014年4月的一个下午,他摇着轮椅走向了魏李村的南山。那时,桃花正烂漫。他拿出装在裤兜里的小刀,朝着自己的手腕狠狠割了下去,树树桃花很快模糊成了一片。
醒来时,夜已深,他躺在家里的炕上。明亮的灯光在眼前晃动,那一刻,他的心里一阵酸楚。家人怜爱的眼神叩击着李佳的心,那一刻,他懂得了珍惜:生命之花只能绚烂一次,只有今生,没有来世!
像苍鹰一样,来一次更远的翱翔
19岁之前,轮椅就是李佳的双腿。
2013年春节前夕,一家人在饭桌上又谈起了李佳的病情。回来探亲的舅舅问他:“现在给你一双拐,能站起来吗?”没等李佳开口,一旁的父亲忙接上了话茬:“不行,不行,快二十年了。”
李佳不服气,语气里透着坚定:“给我三天时间!”
第二天,舅舅拿来朋友用过的一副拐杖递给李佳,丢下了一句话:“三天后,你外公家见。”李佳家距外公家约一里路,这是他和舅舅约定的距离。
接过双拐,李佳迫不及待想要试试。他使出浑身力气,双拐支撑起身体的那一刻,100多斤的重量集中到了双脚上,瞬间,钻心的疼痛袭来,汗水湿透衣背。
那天,从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在坑洼不平的小院里,走一步跌一跤,李佳不停歇地练习着。六个小时后,他走出了十多步。
三天后,他如约到了外公家。那已是晚上十一点,浑身如水洗过,踏进房门,李佳筋疲力尽,一下瘫在了炕上。
从这以后,练习走路成了李佳每天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走上坎坷崎岖的山路,强迫自己进行“极限”训练。时常,他从山坡上滚下,身上被石头硌出一道道伤痕。他抓起一把土,撒在流血处,挣扎着爬起来。
慢慢地,李佳可以靠单拐行走。再后来,单拐换成了手杖。
能像正常人一样行走一直是李佳的愿望。一次,有人告诉父亲,北京一家医院能治李佳的病。背负着沉重生活负担的父亲叹了口气说:“我想办法筹钱。”
第二天,母亲告诉李佳:“你爸没借到钱,抽了一晚上烟。”
李佳听了心疼,悄悄对父亲说了那个让自己心碎的谎言:“我在网上查了,那个医院是骗人的。”
2017年8月,在社会的关爱下,李佳进入隆德县残疾人托养中心。在这里,他通过学习,成了残疾人电子商务创业中心的一名美编,第一次感受到了职业的尊严。县残联还给他联系到北京做了腿部手术,让他对未来满怀信心。更珍贵的是,他开始了一段新的恋情。那个叫贾如兄的女孩,正和他相互陪伴,牵手走向未来。
图片处理、文案设计、排版……现在,李佳有很多工作要做,他忙碌而充实。哪怕放弃午休,每天,他都要坚持做四个小时的康复训练。他期望通过浸着汗水的努力,有一天走出隆德,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像苍鹰一样,振翅高飞,来一次更远的翱翔!(固原日报记者 文丽荣 魏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