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临时ICU的188位勇士
2020-03-04 10:54:05   
2020-03-04 10:54:05    来源:长江日报

2月28日,换班的护士们准备离开隔离病房。

四川省人民医院ICU主任黄晓波。

3月1日,武汉红十字会医院7楼临时ICU病房里,黄晓波和同事一起手术取下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ECMO人工膜肺。

2月23日,武汉红十字会医院病例讨论会上,黄晓波(左一)等人正在讨论救治方案。

2月28日,来自上海的护士田定远和同事一起护送一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去做肺部CT。

  3月1日上午9时,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以下简称红会医院)7楼临时ICU病区11床。黄晓波和同事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手术,取下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艾明好(化名)的ECMO人工膜肺。看到监护仪上稳定的数据,黄晓波感到这是“支援武汉一个多月来最开心的日子”。

  临时改造ICU:

  6天时间 多出27张床位

  1月25日晚,四川省人民医院ICU主任黄晓波和137位医界“川军”一道,抵达对口支援的红会医院。

  红会医院是一家区属二级医院,用来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300张床位由普通病房改造,已经全部满员。红会医院原有的ICU是一个6张床位的大通间,外加半封闭式的一个两张床位的小间和一个单间,没有负压病房,护士站和整个区域融为一体。

  “床位少且极易造成医护人员的交叉感染。”红会医院ICU主任彭勇和同事们已经顶着危险在这里苦战数日,护士长杨莉含着泪告诉黄晓波,“战斗”减员严重。

  黄晓波和四川华西医院的罗凤鸣、尹万红两位教授等人商量,决定将住院部管道氧气供应较好的7楼及9楼改造成临时ICU病房,核酸阳性和临床疑似的危重症患者分房而治。

  1月28日和31日,合计拥有33张床位的7楼和9楼临时ICU病区在川汉两地医护和工作人员的联手努力下陆续改造投用。

  寻找设备救命:

  ECMO救了急 重症患者成功拔管

  红会医院在改为发热定点医院专门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后,高流量氧疗仪面临很大缺口,ICU主任彭勇向医疗器械科负责人张建反映此事。张建打遍了武汉所有高流量氧疗仪供应商的电话,终于在长沙和沈阳调到了货。

  1月24日中国农历除夕凌晨1时,从长沙发来的第一批30台高流量氧疗仪运抵红会医院,长沙来的货车司机和张建的同事们一起卸货、装机,一刻不停把30台救命的机器送进病房。

  在援汉“医疗大军”到来并改建了临时ICU之后,红会医院对危重症患者的治疗力量大大加强,“之前的救治我们最多只能用到插管手术和人工呼吸机,但他们带来了ECMO”。

  ECMO其实是黄晓波找来的,而不是带来的。看过许多危重症患者后,黄晓波认为很有必要上ECMO,可是红会医院没有这套设备。黄晓波立即电话找到西安的同行,1月28日,“他们早上9点开车从西安出发,晚上7点就把两套设备送到了武汉的高速路口”。

  58岁的危重患者艾明好是黄晓波用ECMO人工膜肺救治的病人之一,“她的母亲因为新冠肺炎去世,女儿也被感染,我一定要救活她!”

  2月21日,黄晓波和同事们一起对艾明好实施了手术。经过ECMO9天的体外支持和相应治疗,3月1日一早,各项生命体征恢复良好的艾明好成为红会医院临时ICU病区第一个取下ECMO人工膜肺的危重症患者。

  彼此感受到温暖:

  我会把遗物 交还他们的亲人

  在9楼的临时ICU病区,来自华西医院的吴孝文是一位执业9年的男护师,他是随第一批四川省援汉医疗队抵汉的。

  搬百来斤一个的氧气瓶,给患者翻身进行俯卧位通气,抬患者去做CT检查,清理患者的排泄物,这位个头高大的小伙子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他一直记着领队罗凤鸣和尹万红两位教授的告诫,“我们和患者都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我们要统一战线不断帮助他们才能打败‘敌人’”。

  罗凤鸣是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尹万红是华西医院ICU副主任医师,两位华西医院的主力和红会医院的同行共同担起了9楼临时ICU病区的重任。

  为了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医生和护士们换班前都会提前半小时以上进病区,仔细和前一个班组沟通每一位患者的生命体征、药品用量等各项数据。即便是换班后,几位主要医生的电话也是24小时开机,应对危重患者的突发情况,进行远程会诊抢救等工作。

  随着全国的医疗力量不断驰援武汉,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来到了红会医院的临时ICU病区,如今在这里战斗的医护人员,一共有188位。

  今年26岁的田定远是上海德济医院ICU的护师,2月14日一大早,他告别妻子和孩子,和该院6名同事长途驱车十多个小时,带着医院捐赠的400万元医疗物资驰援武汉。

  次日,田定远和另外两名同事顶着纷飞的大雪走进临时ICU病区,在7楼负责照顾4位危重症患者。

  田定远照顾的危重症患者中有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每次走到老人身边,老人总喜欢拉着他的手,如果没有其他紧急的事情,田定远也就尽量在老人的床边多站一会,“这样阿婆就不会感到孤单。”

  危重症的病房里,也有人永远离去。在护士站的冰箱内,有一盒30多瓶标注着“捐赠”字样的免疫球蛋白,那是本院护士王剑桥曾经照顾过的危重患者、一位陆姓老人留下的,王剑桥在住院期间也注射过这种药品,大约500元一瓶。

  2月中旬的一天,老人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王剑桥在清理老人遗物时,将这些老人没有用完的自购免疫球蛋白告知了家属,电话那头,悲痛的声音传来的一句话让王剑桥泪流满面:“我们就把这些药捐给那些有需要的病友吧!”

  当有患者逝去时,ICU护士长杨莉和当班护士会一起清理好逝者的遗物,打电话通知家属并代操办后事。杨莉将逝者的手机等贵重物品存放在专门准备的一个小盒子里,“他们离开的时候都见不到家属最后一面,等到疫情结束了,我们会尽力将这些遗物交还给他们的亲人,那些手机里一定还留存着他们一家人最珍贵的记忆。”(长江日报记者 陈卓 文/摄影)

【编辑】:杜爱虹
【责任编辑】:姚振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