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20年前遭遇欺凌 至今仍难释怀
亲历校园暴力的他们 后来还好吗?
2020-11-03 10:53:10   
2020-11-03 10:53:10    来源:银川晚报

  距离李林上初中,时间已经过去了20年,谈起20年前的日子,34岁的她连眼神都是黯淡的。“不愿意去想,但还是像噩梦一样。”在别人眼里最美好的年纪,李林却狠狠地说那是“噩梦”,这主要与“校园暴力”有关。

  在采访中,多名曾受校园暴力折磨的受害者,如今都已成年,但以前的经历,却像一道摸不见、看不着的伤疤,时时刺痛着他们的神经,甚至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们的成长轨迹。

  银川市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副主任唐文皓担任银川市一些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近年来,她和同事们一直致力于校园内的法制宣传和教育工作,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她发现,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无论是施暴者,还是受害者,作为未成年的他们,都是某些教育缺失的牺牲品。

  因为当初的伤害 34岁的她至今未婚

  34岁的李林到现在没有结婚,对于异性,从小的伤害让她在遇到男孩子时,就不得不“全副武装”起来。“如果你以后的孩子在学校被欺负、被打时,你会怎么办?”记者话音刚落,“打回去!用尽全力打回去!”李林说到“打”字时语调明显提高,但除此之外,她至今依然显得有些无措。

  “上小学时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就被其他同学欺负,那时大家都带‘小黄帽’,而我的帽子却一直被同学抢走,放在很难拿到的地方,他们把这种‘游戏’叫‘耍猴’。”李林说,由于父亲脾气暴躁,只要她犯错,就难逃一顿皮肉之苦,于是她从小都不敢给家里“添乱”,加之父母经常吵架,因此她在遇到麻烦时也不敢吭气,生怕家里因她而爆发“战争”。而事实上,比起小学时同学间的恶作剧,进入初中后,李林说自己的“噩梦”才开始。

  “那会儿我比较胖,就成了一些男生的欺负对象,突然被人拿书狠狠地砸头是最常见的,在学校走廊,莫名其妙被人踹几脚,你甚至都不认识他,更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在班里,一些男生围着我,故意说一些很猥琐的话,然后还逼着我听,我不敢反抗,只能忍着。”李林说,自己最怕的就是夏天,冷不丁就有一盆水从自己头上浇下来,夏天校服薄,她蜷缩成一团,“我越出丑,那些同学好像就越开心,围着我不停地笑。”

  在遭遇这些后,李林第一次求助母亲,可母亲的回答,让她确定默默承受才是正确的选择。“我妈的第一反应是我应该哪里没做好,同学们才会不喜欢我。”李林对老师也根本不抱希望,“谁会帮你?老师只求班里不出事。而那些同学都有混社会的朋友,我也真的不敢惹。”初中三年,李林几乎每天都会被欺负,但她再也没有求助过任何人。

  “这种伤害看不见、摸不着,却让我的学习一落千丈,还让我觉得是因为自己很差劲才会这样。”李林说,少年时糟糕的经历让她自卑、敏感还有些讨好型人格,因此她从来都不会联系以前的同学。

  老师的辱骂也是暴力那句“不要脸”像把刀子

  小叶今年大三,回想起中学时期有同学被欺负的经历,至今心有余悸。

  在小叶初中时,班里有一名身材瘦小的男生,成了其他男同学的欺负对象。据小叶回忆,一开始这名被欺负的同学还会反抗,但在换来一次又一次的拳打脚踢后,他妥协了。“他开始讨好那些打他的男生,可即便这样,他还是被起了很难听的绰号,每天他的书都会被扔得到处都是。”小叶说,自己曾经也想去声援一下这位同学,但是被“警告”后她退缩了。

  “在老师眼里,只要成绩好,班里不出啥大问题,像这种事并不会过问。而且欺负人的同学校外都有社会上的朋友,我们没人敢惹。”当时小叶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她曾和那些老师、同学口中的“差生”“坏学生”谈心,在几次接触过后,对他们有了新的认识。

  “他们其实并不‘坏’,只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就被老师‘归类’,处处被区别对待,班里同学也不愿意跟他们多接触。让他们慢慢有些自卑、叛逆。”小叶说,老师和家长只注重学习成绩,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那时青春期的他们。

  那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到底有多重要?曾经被老师深深伤害过的小慧认为,校园暴力,不单单指学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她认为,老师的辱骂也是一种“暴力”。

  小慧告诉记者,自己在初二以前成绩优异、性格活泼,直到初二新来的班主任接管后,每周班会都要投票选出谁是班里最闹腾、最爱说话的同学,当时她每次都会榜上有名。“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即便我每天都不说话,班里依然会有人投我的票,说我吵闹了。”“所以最怕每周开班会,我都想逃学。”小慧说,每次投票结果一公布,班主任都会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骂她“不要脸”,“这句话像刀子一样,让我无地自容,当时都想自杀。我给爸妈说过想转学,可是他们拒绝了。”小慧说,从此以后,她总觉得在班里同学在嘲笑自己,就像是自己真的干了错事一样,一直抬不起头,最后差点连高中都没有考上。

  从不缺钱的他竟去抢劫父母一脸惊讶哭倒在地

  入狱那年,小林15岁,罪名涉及抢劫、故意伤害。在狱中6年,他和父母的关系逐渐缓和,对自己曾经的行为,更是悔恨不已。

  小林父母都是河南人,在6岁之前,小林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河南老家。小林上小学后,跟着父母来到银川,由于父母每天都要忙于生意,小林一直由保姆管理,难得与父母见面。

  “我想爷爷奶奶,无数次哭着求父母送我回河南,可是他们不同意,所以我从小很孤独。”小林说,父母从来不会过问自己的学习,但每次零花钱却给得很及时。“上初中时至少给五百吧,我请同学上网、吃饭,慢慢地我发现身边有不少人喜欢跟我‘玩’。我特别享受这种被人围着的感觉,不再像以前那么孤单。”小林的这些“朋友”,有学校同学,更有社会上的闲杂人员,这些人几乎都“听命”于他,只要在学校看谁不顺眼,他一声令下,那人绝对被打得鼻青脸肿。

  “我几乎每天都‘泡’在网吧里,父母对此一无所知。到后来觉得上网不好玩了,就让我爸花一万多元买了一辆摩托车。”为了好玩,小林又骑着摩托车,和朋友们一起实施抢劫,对象大多是一些在校学生。

  小林至今忘不了,自己被警察带走那天,父母一脸惊讶,哭倒在地上的情景。

  女生中流行冷暴力表面无伤却伤人无形

  事实上,除了肢体、言语上的一些暴力行为外,据唐文皓了解,还有一些校园暴力行为,也深深地伤害着未成年人。

  “比如经常在女生中流行的冷暴力,一帮女孩会拉帮结派,故意孤立班里的某个女孩,这种行为表面看不出任何伤害,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却是一种煎熬。”在平时的法制进校园活动中,唐文皓了解到,经历了校园冷暴力的孩子会有极大的心灵创伤和压力,60%的受访者认为,校园冷暴力会在当事人内心留下阴影。校园冷暴力,发生于细微而伤人于无形。

  “没有人和他们说话,更没有人和他们玩,甚至还会莫名其妙被取笑。”唐文皓告诉记者,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施暴者会通过网络,比如贴吧、网络小站、还有QQ、微信群等方式散布一些谣言,让受害者遭受网络暴力的伤害。

  唐文皓认为,很多校园暴力都出现在青春期,此时的孩子对责任意识淡漠,一旦有了情绪,却不知怎样发泄和沟通,就会表现为一种对抗性和攻击性,甚至是对同学的暴力行为,这时的孩子并不能认识到他这样做会产生怎样的后果。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不十分关心,他们认为,学习成绩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唐文皓告诉记者,无论是受害者家长,还是施暴者的家长,他们很多人都认为孩子们的行为都属于“小打小闹”,一些施暴者家长没有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更没有发现这些错误行为背后孩子的心理问题。而作为受害者的家长,在孩子被打后,也没有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更没告诉他们,应该怎么保护自己。

  被欺之后报警错了吗学校该给的保护在哪里

  小张是银川某初中三年级学生,不久前,她就亲历了一次校园暴力,但事后,学校领导的反应却让她和父母大失所望。

  “我被同年级的几个同学打了,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才会被如此对待。”小张在被几名同学围殴后,在第一时间没有找到老师的情况下,选择打电话报警,就在民警到学校处理此事时,学校的校领导也闻讯赶来。

  “校领导没有问孩子的伤情,更没有试图了解此事,只是质问孩子为什么报警,为什么不找学校处理这件事。”小张父亲张先生说起女儿的遭遇,至今气愤难当。他认为,学校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学生身心是否受到伤害,而只是在权衡自己的声誉。

  张先生认为,学生在学校遭遇欺凌或者暴力时,能够第一时间给孩子安全感的应该是学校,对于受害者应该给予安抚和保护,对于施暴者应该有明确的惩戒,但从学校的做法来看,并没有做到这些。

  学校偏重于知识教育心理辅导尚未到位

  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对外发布《校园暴力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报告显示,从2015年1月1日到2017年12月31日,校园暴力案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2015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一审审结校园暴力案件共计1000余件,2016年案件量同比下降16.51%,2017年案件量再下降13.37%。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校园暴力在逐渐减少呢?

  对此唐文皓并不认同,她表示,以银川为例,大部分校园暴力集中在中小学阶段,尤其在一些中学和职业高中,这些事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会上升为刑事案件。“没有上升成为犯罪的这一部分暴力事件呢?其实并没有减少。”唐文皓说,近年来,银川市各个中小学逐渐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随着校园暴力事件频发,各个学校也开始注重法制教育,但和现状相比,这些进步似乎还不够。

  “记得有一次法制教育课上,有一女生刚问到和同学之间的‘感情’问题如何处理,话还没说完,就被旁边的老师打断了,还批评她,小小年纪就不应该想这些。”唐文皓说,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偏重于知识教育,但心理辅导是否做到位,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一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中学心理老师告诉记者,几乎很少有学生向他咨询心理问题,“孩子们不敢说,是因为学校只在乎学习成绩。”他认为,校园暴力危害不容忽视,校园暴力可能引发多种心理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等。

  他表示,教育无处不在,哪个环节缺失,哪里就会出问题。除了学校教育外,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与家庭的教育很有关系。家庭教育的缺失,会让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人格障碍,这也是校园暴力的诱因之一。

  另外,越来越丰富的社会生活,也会给正在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带来心理冲击,“比如一些流行的‘伤痕文学’,带有暴力倾向的影视作品、书刊,都会对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形成影响很大。”这位心理老师还说,还有一些学生因为沉迷游戏,不顾一切地勒索低年级学生的钱财,如果得不到钱,就实施暴力行为。

  面对校园暴力你要勇敢说“不”

  不管是校园暴力还是校园欺凌事件,都会对尚处在未成年阶段的受害者造成永久伤害,构成心理问题,影响健康,甚至影响人格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校园暴力行为呢?唐文皓建议,面对校园暴力,孩子们应及时说“不”!不做附和者。

  在初次遇到校园暴力、校园欺凌行为时,一定要表明态度,决不能选择隐忍。如果觉得力量悬殊,不要和对方硬碰硬,可以低头、认输,但一旦脱离当时的情形,要立刻告诉家长、告诉老师,必要时立刻报警。要有防范意识,遇上校园欺凌要积极寻求帮助,不要孤单承受。

  不做校园暴力事件的施暴者。几分钟的施暴行为,将彻底改写几个人的人生。造成受害人损失的,施暴者监护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民事赔偿包括受害人的经济损失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造成伤残、死亡的,其赔偿数额足以让一个家庭倾家荡产。施暴者为了逞一时之快而去触犯法律的底线,到时候葬送的可不仅是施暴者与受害人的人生,而且会毁掉几个家庭。

  不做校园欺凌的附和者。附和者实际是“校园欺凌”施暴者的帮凶,在施暴者构成犯罪时,附和者有可能也会构成犯罪,区别只不过是主犯与从犯的认定,而受害者同样也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附和者,要求民事赔偿。

  此外,唐文皓认为,学校应该在学校内做好预防措施,要加强对师生进行法制和安全教育。对可能引起矛盾激化事件的当事人要逐一登记,耐心接待,尽力做好化解工作。一旦发生学校暴力事件,可拨打“110”报警电话,并以最快速度把伤员送往就近医院救治,并通知家属。(记者 王辉 策划 王彦飞)

  (应受访者要求,本文均为化名)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王小梅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