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康平路。
夏天的康平路很美。站在东头路边向西望,翠绿的行道树占满了视线,南北向横穿过康平路的唐徕渠高出来一截,遮挡了向西的目光。在炎热的夏日,看着随路坡度起伏的绿色,让人觉得舒适。
寓意康健、平安
康平路是银川市兴庆区北部一条东西走向的城市道路,东起海宝公园,西至亲水大街,长度5公里。康平路的北边是贺兰山路,南边是上海路,它就夹在中间。一路有观湖壹号、兴庆府大院、银新苑等小区,也有悦海新天地等购物中心,西端紧挨凤凰公园、德馨公园,最西端是亲水大街、典农河。
“康平路的得名,和它西端的康居工程有关。”宁夏地名专家郑济洧说,现在康平路西端改名为银新苑小区,就是过去银川市的康居工程。2003年3月,在今日的康平路西端,为安置城乡居民,银川市启动康居工程建设。当时涉及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的6个乡、10个自然行政村、14个点,规划总用地面积330.4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1.91万平方米,共安置城乡居民33592户。这一工程完工后,到了2006年前后,小区南侧就配套建设了如今的康平路。
“我们刚入住的时候,小区周围都还是农田”,家住银新苑二区的潘喜瑞还记得2004年他们一家刚搬到这里时的情景,如今十几年过去了,门口的那条路从坑坑洼洼的土路变成了宽阔通畅的柏油路,也正式命名康平路。她说自己挺喜欢“康平”这个名字,让人觉得很安心。
越来越好走的路
康平路的北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属于原北塔大队,现在家住海宝西区的陈永强记忆深刻。今年63岁的他当时还是北塔村六队的村民。“如今的康平路,还有锦泰花园,包括海宝西区这一大片地方,都是北塔村的,康平路那片属于北塔七队。”陈永强说,直到2000年之前,这一片都还是农田,种的大多是小麦、水稻。在他的印象中,2003年前后银川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了,“一两年的时间里,好多小区冒出来了。”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许多路也在这一时期变得更加通畅。
“我还记得小时候村里的那种土路,一下雨,不穿雨鞋就出不了门,太难走了。”陈永强的记忆,是很多银川人共同的记忆。他还记得康平路没修通之前,他们向西出行时,只能绕到南边的上海路,再跨过上海路跨唐徕渠的赛马桥才行,而现在,出门就是平坦的康平路,走哪都不用绕道。
而康平路还创了一个记录,那就是“宁夏首条‘不结冰’道路”。去年11月,在康平路跨唐徕渠两端,建设了一段特殊的道路,建设方在路面沥青中添加了防冰融雪材料,可以在-15℃左右达到“中小雪自融,大雪不粘”的效果。这使得康平路成为宁夏首条“不结冰”试验段路面。陈永强笑着说,路越来越好走了,生活越来越舒适了。
越来越好的生活
翻开20世纪80年代的银川市城区图,在如今康平路的位置,甚至看不到任何标记,就是一大片农田,再看如今的地图,街道两边的小区鳞次栉比,这里已是城市繁华之地。
银新苑的许多居民都是从原来的尹家渠村搬迁过来的,和居民们聊天,一些居民还记得当初守在渠边浇地的情景。“小的时候,田里灌水要排队,有时候轮到晚上了,就要守一夜,看着不能让水漫出地。”潘喜瑞说,过去的生活真的太过艰辛了。
夏天的傍晚,潘喜瑞总会带着小孙子来到悦海新天地购物中心前的广场上,一边陪着小孙子玩各种娱乐设施,一边和老邻居们聊着以前的生活。“还记得我以前带孩子,大儿子3岁以前,每次下地干活的时候,我就把他背在背上,到了地里,如果孩子还睡着,就在田里铺张塑料纸,再铺个小被子,孩子就睡在上面。”潘喜瑞说,那时候让娃受苦了,看到现在在平坦的广场上奔跑的小孙子,她的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现在的孩子哪受过当年的那些苦啊,生活真是太好了。”潘喜瑞说。
亦静亦动的街道
从地图上看,康平路就像一条渠道,它连起了东边的海宝公园,西边的凤凰公园、德馨公园、典农河,康平路上绿油油的行道树,就像是从这些公园绿地中流淌出来的绿,这些绿色构成的环境,让人觉得舒心、惬意。
其实这样的景色,在如今的银川随处可见。7月27日中午,记者在凤凰公园见到了来这里散步的市民王阳,在附近写字楼上班的王阳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天中午他都会来公园里走走。“公园里不晒,耳边还有小鸟的叫声,很舒服。”王阳说,每天早上,公园里会有很多跑步、散步的人。“作为一个银川人,真的为银川有这么多的公园绿地而高兴,在银川生活觉得很舒服。”王阳笑着说。
而康平路的夜晚,也和这景色一样,让人觉得舒适。康平路几乎每个小区的门前,在夜晚都会有夜市、烧烤。这条路连同它东边的凤凰街,一起构成了夜晚迷人的美食街景,在这里,你很容易看到吃着羊肉串的食客,也很容易看到端着大杯畅饮啤酒的西北汉子,康平路的夜晚充满了烟火气。
康平路有着美丽的景色,也有着动人的生活气息,这条亦静亦动的街道,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记者 刘旭卓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