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鼓乐团在文创集市表演。
文创集市。
在“残疾人之家”进行工笔画创作。
教授残疾人学习刺绣技艺。
“我想要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经典歌曲《我想有个家》中的这句歌词经久不衰,表达了每个人对家的渴望。
今年8月,自治区残联下发通知,在全区14个乡镇(街道)试点建设“残疾人之家”,要为残疾人朋友打造有爱又“有料”的温馨家园,石嘴山市大武口区残联指导朝阳街道、人民路街道建设“忘忧草·残疾人之家”,是全区“残疾人之家”首批试点。
人民路街道“残疾人之家”:
便利生活就在身边
大武口区人民路街道“忘忧草·残疾人之家”,坐落在工人街社区一幢3层小楼里,加装的户外电梯格外醒目。“这部电梯是2019年社区争取自治区民政厅相关残疾人精神康复改造项目资金改造的,”大武口区残联理事长杨琰说,“残疾人在这里不仅上下楼畅通无阻,而且可以娱乐、就餐、康复理疗,甚至就业创业。”
非洲鼓乐团,残疾人的乐园
还未走进“残疾人之家”,阵阵欢快的鼓声便传入耳中。一楼活动室里,30多位残疾人朋友正在排练非洲鼓节目,伴随着激昂的鼓点,他们“手舞足蹈”。虽然都坐着轮椅,可是他们笑容灿烂,让人如沐春风。
团长赵海平是非洲鼓乐团的“灵魂人物”,她认真耐心地指导着大家打鼓。因为一次车祸,导致她肢体残疾,刚开始连活下去的勇气都没有,是大武口区残联和街道干部多次上门,鼓励她走出家门,到社区参加文体活动。渐渐地,她喜欢上了非洲鼓,“打鼓的时候,身心放松而愉悦”,于是,她和队友们每天来社区“寻开心”,2018年组建了这支非洲鼓乐团,至今已排练了20多个节目。
“这是‘梦之光’非洲鼓乐团,我们发现,音乐对残疾人的康复很有帮助。辖区一位精神障碍患者,坚持来乐团一年,竟然可以不用吃药了。”人民路街道工人街社区党委书记、主任倪艳红说。
一个电话,一日三餐送上门
张新书住在工人街社区,多年来独自照顾智力残疾的老伴和患有听力、言语、智力、肢体多重残疾的儿子。他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脏病,为家人准备一日三餐,十分不易,而“残疾人之家”的“天使助餐”服务项目,正好解决了他们一家人的吃饭问题。午餐一荤一素14元,晚餐4元,有粥、面条、馒头。辖区残疾人通过电话或微信群就能订餐,可以自己来取,也可预约配送到家。
“我们在入户调查时了解到,国家发放的低保和残疾人补贴大大减轻了他们的生活负担,但因身体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这些残疾人在助餐、助行、助购、助浴等照护方面有很强烈的需求。”倪艳红介绍,社区首先从残疾人群体最期盼的助餐开始,引入第三方社会组织,用一部分社区办公经费和筹集的社会公益资金开办食堂,专门为重残、多残、65岁以上的老年人备餐配餐。
就业创业车间,就在“残疾人之家”
家住工人街社区的韩好,今年47岁,肢体三级残疾,丈夫是视力四级残疾。除了做电商售后,勤快的韩好还学会了绣香包,手法娴熟,一个简单的香包半天就可以完成,一个香包能挣5元—10元,“收入比以前多多了”,不仅如此,她还教周围的残疾人姐妹学做香包,带动她们增收。
残疾人就业创业正是“残疾人之家”的一大特色。“残疾人之家”引进宁夏天使文化发展专业合作社、手工编织协会等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十字绣香包制作、古法制香,以及手工羊脂皂、面点制作等培训,引入口罩绳加工、工笔画、手工羊脂皂等项目,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培训、签订订单,带动解决了100余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在工人街社区打造“阳光天使文创集市”,截至9月底已有21人成功创业,进一步拓宽了残疾人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渠道。许多残疾人在这里掌握了一技之长,有了自力更生的能力,实现自立自强。
残疾人比较集中,依托社区资源而建
大武口区人民路街道成立于1966年,辖8个社区49个网格,总人口34960人,是大武口区城区残疾人、老年人等困难群体相对集中的街道。这里有持证残疾人867人,其中工人街社区为廉租房片区,残疾人数占街道残疾人的半数以上,他们有的是双残户,有的常年卧床,还有不少人不能独立出门。
“人民路街道‘忘忧草·残疾人之家’之所以能快速挂牌运营,主要依托工人街社区原有的国家级‘残疾人之家’、自治区级‘阳光家园’阵地资源和就业创业资源、文体活动等特色优势。”大武口区残联副理事长刘宝惠介绍,为打造好“残疾人之家”,由街道牵头,利用社区阵地资源,针对不同服务项目委托多个第三方机构承接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日间照料、康复服务等基础服务,同时链接多方资源,根据残疾人需求不断拓展各类服务。
早在2010年,工人街社区就成立了社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设有图书室、书画室、同创室、音乐直播间、助餐食堂、日间照料室、康复理疗室,集残疾人培训、就业、康复等多功能为一体,为辖区16周岁以上智力、精神和重度视力、肢体残疾人及其他类别、等级的特殊困难残疾人开展日间照料、社区康复、辅助性就业、助残服务,2019年获得全国“残疾人之家”荣誉称号。
第三方机构,服务残疾人多次获奖
第三方机构好管家社会服务中心,2018年在工人街社区开设了“馨园饭桌”,连续3年与大武口区残联、工人街社区签约,为辖区165位重度残疾人提供“天使助餐”服务;还以“社区+社工+志愿者”模式,通过助急、助行、助聊、助乐、助洁帮扶,为残疾人提供心理健康、爱好培养、文化体育、维权咨询等专业服务;先后承接“心之桥”助力残障人士康复服务项目、“天使助餐”“和乐家庭坊”抱团养老项目、“爱伴夕阳”助老服务项目、“夕阳港湾”空巢老人服务项目、石嘴山市2023公益创投项目暖童心伴成长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等10余个项目。至今,好管家社会服务中心服务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1000余人次,荣获第六届宁夏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优秀奖、大武口区2018年度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奖等6个奖项。
“截至目前,大武口区残联先后支持人民路街道‘残疾人之家’各项资金32.75万元,累计服务各类残疾人290人次。”杨琰说。
朝阳街道“忘忧草·残疾人之家”: 让温暖触手可及
外出游玩。
阅读书籍。
大武口区朝阳街道“忘忧草·残疾人之家”,位于朝阳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内,走进大门,墙上的“让阳光照耀每一位残疾人的心田”几个字,显得暖意融融。
托养服务 让孤儿不再孤单
在朝阳街道“忘忧草·残疾人之家”,丁宁宁坐着轮椅在一楼的悦食坊社区食堂准备就餐,“宁宁自从来到这里,都长胖了。”大武口区残联理事长杨琰笑着说。
今年31岁的丁宁宁是孤儿,肢体二级残疾,从小在石嘴山市福利院长大。18岁后,他申请了廉租房,但因为楼层较高,出行很不方便。大武口区残联了解情况后,将他接到“忘忧草·残疾人之家”一楼的日间照料区生活,享受三类托养服务。
在悦食坊旁边的活动室,20岁的杨紫嫣和35岁的王宝莹正在做拼图游戏。王宝莹是智力二级残疾,因父亲患癌,手术后正接受化疗,母亲要陪护,无法照顾女儿,便将她送到这里,享受三类托养服务。杨紫嫣先天双下肢无力,右上肢无力,属于肢体二级残疾,在残疾人之家享受四类托养服务。“杨紫嫣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每天都和小伙伴或工作人员黏在一起,开心得很。”“忘忧草·残疾人之家”负责人魏斌说。
建一个“家”,让残疾人更好地生活
朝阳街道办事处辖区总人口60368人,是大武口城区面积最大、常住人口最多的镇街,老年人和困难群体较多,现有持证残疾人1066人,低保残疾人227人,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227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353人。今年4月,浙江康久康养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承接了大武口区朝阳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整体运营,设有长期托养、日间照料、医护康复、社区食堂、老年大学、文体活动、社工站等11个功能区,是一家集康、养、护、学、娱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机构。
朝阳街道“忘忧草·残疾人之家”严把“七有”(有合法运营主体,有适宜服务场所,有配套设施设备,有管理服务队伍,有基本服务功能,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标准,做到一家多能、一园(室)多用,承接残联项目服务广大残疾人,目前已开展日间照料、康复、辅助性就业、托养等13项工作。
“忘忧草·残疾人之家”还利用社区大食堂,为67位残疾人提供送餐助残服务;为残疾人设置康复室、理疗室、心理咨询室、图书室、助浴室等功能室;配备专业的服务团队、医疗团队和社工团队,承接残疾人文化进家庭“五个一”项目、居家托养服务项目满意度评估等项目;采用“平台+服务”的形式,依托康久智慧平台,介入孝训通、电子围栏、紧急呼叫器、智能监护床垫等智慧产品,有效提升残疾人照护服务水平;设立专业心理健康咨询师,帮助残疾人疏导情绪,更好地融入社会;与宁夏宁聚易诚律师事务所建立共建合作,为残疾人开展维权及法律知识宣传普及等活动,有效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百米”。
此外,依托“康久学院”资源开展学院式文体活动,涵盖书法、绘画、歌咏、舞蹈、养生保健等。还提供辅助器具免费借用和租赁服务,如轮椅、助步器、拐杖等;提供基础器具免费借用,如护理床、气垫床、制氧机、智慧产品等设备,为困难残疾人家庭提供低偿租赁服务;链接石嘴山市志愿者协会、“火焰蓝”志愿服务队、太西艺术团等,定期为残疾人开展助急、助困、助行、助乐、助聊等志愿服务。
“截至目前,大武口区残联先后支持朝阳街道‘残疾人之家’各项资金近30万元,安排一个公益性岗位,累计服务各类残疾人162人次。”杨琰说。
“明年,我们将选取3至4个具备条件的镇、街道,继续推进街道层面‘残疾人之家’建设。结合两个试点功能定位和各自服务功能优势,通过合法合规的经费渠道,将各级残疾人托养补助资金优先用于‘残疾人之家’开展日间照料。各级康复资金要有一定比例用于‘残疾人之家’开展社区康复、家庭医生签约工作,各级就业扶持、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项目资金要有序向‘残疾人之家’倾斜,基本状况调查、居家照护、送餐助残、家政服务、入户访视等延伸服务项目向‘残疾人之家’运营主体倾斜。”
宁夏五级残疾人服务网络 打通惠残助残“最后一公里”
悉心照顾。
一起做游戏。
今年9月,自治区残联、民政厅、财政厅等单位联合下发《全区乡镇(街道)残疾人之家建设 实施方案(2023—2025年)》要求到2023年底前,在全区10个左右乡镇(街道)开展“残疾人之家”建设试点;到2024年底,全区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40%以上;到2025年底,全区乡镇(街道)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基层残疾人服务阵地全覆盖。
今年,自治区残联确定在14个乡镇(街道)开展“残疾人之家”建设试点。其中银川市4个,包括金凤区长城中路街道、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贺兰县;石嘴山市4个,包括大武口区朝阳街道、大武口区人民路街道、惠农区红果子镇、惠农区礼和乡;吴忠市3个,包括利通区郭家桥乡、青铜峡市裕民街道、盐池县花马池镇;固原市2个,包括原州区三营镇、西吉县吉强镇;中卫市1个,在海原县三河镇。其服务功能总体上符合“3+N”模式:“3”即3项基本功能,包括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社区康复或文化娱乐;“N”即多项附加功能,包括开展精准康复、帮扶救助、辅助器具适配及免费租赁、社会保障、家庭无障碍改造等惠残业务办理,或代办“一站式”服务,开展志愿助残、技能培训、心理疏导、交流互助、诉求调解等拓展服务,开展基本状况调查、入户访视、送餐 助餐、居家照护、家政服务等延伸服务。截至目前,14个“残疾人之家”建设试点均已挂牌,且各有亮点和创新。
自治区残联规划发展工作部主任党孝宏介绍,自治区、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残疾人服务网络中,乡镇(街道)是推动各项惠残助残政策落实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一环,是优化残疾人公共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力量。增强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加强乡镇(街道)残疾人服务机构和服务能力建设,对于完善我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关爱服务网络、聚合关爱服务资源、畅通关爱服务机制、提升关爱服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记者 方海鹰 图片均为大武口区残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