姆西罗感受到浓浓的年味。
禹海者在摊位前忙碌着。
金贵集贸市场附近停车场停满了车辆。
赶集的群众正在选购干果。
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
买副春联回家,希望新的一年红红火火。
李俊羊市分外热闹。
外国友人也来赶大集。
“这个牛肉够新鲜,买些带回家。”
逛饿了,吃碗面。
贺兰县金贵集贸市场大集
第一次在中国赶集
这位外国留学生瞅啥都新鲜
2月1日一大早,在贺兰县金贵集贸市场大集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出现了一张异国面孔。
“我叫姆西罗,来自非洲赤道几内亚,是宁夏大学的留学生。2019年来到中国,现在已经5年多了,这是我第一次在中国赶集……”鲜艳的年画、喜庆的春联、琳琅满目的干果……浓浓的年味包围着姆西罗。
“哈喽,外国朋友,这是我们自己炸的夹板丸子,欢迎品尝。”看到有外国人来赶集,摊主们热情地打着招呼,邀请姆西罗品尝小吃,还有人提出想和他合影留念。
“这个面挺好吃的,汤也非常好喝,很对我的口味。”刚进集市,姆西罗闻着香味,走到一个面摊前坐下,吃了一大碗饸饹面。他娴熟地用筷子挑起面条,放进口中细嚼,还不时吸溜几下。“吃得真香啊!”周围的食客见状,拿出手机想给姆西罗拍张照,他擦擦嘴友好地配合着,还和大家唠了起来。与食客们相比,面摊老板则淡定许多,“我赶一次集能卖三百多碗饸饹面,以前也有外国友人光顾,吃过的都说好。”
吃完了筋道的饸烙面,姆西罗继续在集市里逛,浓郁的麻辣烫、鲜香的羊杂碎、爽口的刀削面……每一种美食都诱惑着姆西罗的味蕾。在美食一条街逛了一圈后,他决定中午吃刀削面,“我很爱吃面食,大冷天吃一碗,身上就暖了。”
“这个是馓子吧!上个月我去吴忠出礼时吃过,挺好吃的,给我来一把。”姆西罗对老板说。“一共17块5,你给17块就行。”老板的自动抹零让姆西罗很开心。
在一家水果摊前,姆西罗又“盯”上了甘蔗,“老板,给我砍三节甘蔗可以吗?能不能把皮削掉?”“行啊,你稍等。”老板一边和姆西罗聊天,一边削起了甘蔗皮,“八块二,给八块吧!”付完钱,姆西罗迫不及待地拿起甘蔗塞进嘴里,“这个甘蔗挺甜的,跟我老家的甘蔗一样甜。”仿佛吃到了地球另一端家乡的味道,姆西罗啃完甘蔗明显话多了起来。
集市里所有的东西看上去新奇又喜庆,买一串冰糖葫芦、尝一尝瓜子、品一品山竹……姆西罗边走边逛,不到一个小时,他的手里已经拿满了东西,有菠菜、豆腐、巴旦木、金橘片、丁香……
48岁的毛立俊外号“小毛”,他的店叫“小毛辣椒”,装满干辣椒的麻袋、现捣的辣椒粉、在抖音直播卖货,这三大“法宝”让他的店成为金贵大集上的“网红店”。看到毛立俊正在捣辣椒粉,姆西罗也凑了过去,兴趣盎然地接过锤子体验了一把。“这个太有意思了,我平时做饭也用辣椒面,还以为都是机器磨的,没想到还有人工捣的。”虽然被辣椒面呛得咳嗽,姆西罗却非常高兴,临走时还买了11块钱辣椒面。
“我经常做饭,还自创了一种中非结合的吃法,就是把菠菜和豆腐用水煮一下,再撒上辣椒面、黑胡椒粉和大蒜粉,特别好吃。”姆西罗说。
沿着小毛辣椒店再往南走,是几个缝补衣服的摊位。姆西罗看着缝纫机眼睛一亮,“我奶奶就有这么一台缝纫机,小时候她经常给我们补衣服呢!”
过春节怎么少得了贴春联,姆西罗精心挑选了一副春联。“你知道春联要贴在哪儿吗?”“当然是门上。”“福字应该咋贴?”“倒着贴,寓意‘福到了’。”姆西罗开心地说:“这里太像我在老家赶集时的场景了,不过,我们那里一个月才赶一次集,人没这么多,商品也没这么丰富,这一趟来得太值了,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来逛。”吃饱逛足,姆西罗走出了集市。本报记者 王若英 韩胜利 文/图
西夏区兴泾镇大集
卖“顶流”黄牛肉的“女刀客”
想要做出一顿出色的年夜饭,离不开地道的食材。
泾源黄牛肉是宁夏牛肉界的“顶流”。到兴泾镇赶集的,也多是奔着这里的黄牛肉而来。
2月5日,农历腊月廿六。在兴泾镇大集,红红的灯笼在头顶“燃烧”,映照着熙熙攘攘的人群,不绝于耳的叫卖声让过年的兴奋劲儿直往人心里钻。
中午12时许,集市上人潮涌动,海者牛羊肉店里,老板娘禹海者正指挥店员割肉、装肉、打包,动作一气呵成,忙而不乱。她在店内穿梭,带动着暗红、厚实的大块牛肉微微晃动。一旁,刚出锅的牛头肉冒着热气扑面而来,挑逗着人们的味蕾。
春节的生意似乎特别好做,客人简单地询问两句价格就成交了。
禹海者持刀,先在肉块上比画两下,然后迅速下刀,手腕轻转,刀便绕过了骨头关节,脱落下来的那条肉,还冒着丝丝热气。这场景像极了电影里的“刀客”。
带骨牛肉需要切段的,她就拿到切割机前分割。机器发出很大的嗡嗡声,她和顾客聊着天,也许听不清彼此在说什么,但是那熟络劲儿都写在了脸上。
店里的台面上,没吃上几口的午饭一点点凉透了。
海者牛羊肉店在兴泾市场开了十多年,目前已有3家分店,还有一家店专门卖牛头肉。为了这个大集,禹海者准备了200只羊和10头牛。一家六口齐上阵,早晨5时许,开始宰牛宰羊,还请来67岁的舅舅李志有到店里帮忙。
13时30分,一位女店员在店里开启了直播:“家人们,年底了,买上好的牛肉就来兴泾镇,都是草膘黄牛肉。”“我们去年开始线上直播,有几个号,每天发一次快递,把泾源黄牛肉卖到了全国。”禹海者说。
作为兴泾镇大集上的老卖家,禹海者是看着兴泾镇大集“长”大的。刚到这里开店时,只有两三家牛肉店,来赶集的大都是镇上的人,一头牛两三天才能卖完。现在,集上开牛羊肉店的有20多家,泾源移民带来的传统美食更在这里开花,如蒸鸡、馓子油饼、凉皮酸辣粉等,专门来兴泾镇赶集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我3家店每天能卖几头牛、几十只羊,春节期间销售量更大,还带动了周边养殖户创业致富,感觉很有成就感!”禹海者笑着说。
细看,她的双手上留着几条深浅不一的刀疤,无声地诉说着最初做生意时的酸楚。
年集上的传统老味道,是人间烟火气,更是人生百味。这些老味道的变与不变,浓缩着个人的奋斗,时代的步伐。
1月29日,农历腊月十九,恰逢永宁县李俊镇大集。
早晨8点30分,家住银川市西夏区的王森就和老伴出门了,沿着广厦路一路骑行,来赶李俊镇大集。
老两口刚走进李俊镇民生街,就被眼前的情景“震撼”到了。街道两侧,临时摊位摆得满满当当,牛羊肉、水产、水果、干货、炒货、糖果、鞋帽服装、春联、银饰等300余种商品琳琅满目。“新鲜牛肉27元一斤!”“现宰羊肉25元一斤”“糖炒栗子8元一斤!”商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
他们来到一个牛肉摊位前,准备买些回家,摊主叫杨永奇,是青铜峡市叶盛镇的养殖户。“听说李俊镇大集人气旺,今天来试试水。”杨永奇身后的钢架上,悬挂着250公斤现宰分割好的牛肉。在他对面,是李俊镇王团村养殖户王继锋的临时摊位,当天他也带着350公斤现宰分割好的牛肉来赶集售卖。
沿民生街一路往前逛,就到了李俊市场门口,糯米炸糕、油果、油饼、糖麻丫、手工馓子、新华桥饼子、水煎包、牛羊杂等特色美食一家挨着一家,吃炸糕的摊位前排起了长队,刚出锅的炸糕金黄酥软,让人垂涎欲滴。
早就听说李俊镇大集的活禽市场和羊市很出名,王森和老伴特意来这里“围观”。“散养林下土鸡,看准哪只买哪只。”商贩胡静大声吆喝着,一大早,她带着家里养的近百只鸡来赶集,一会儿工夫就卖出了30多只。“送货上门,一只160元。”胡静忙得不可开交,微信订货电话响个不停。
两公里外,羊市分外热闹,“咩咩”的叫声和讨价还价声混杂在一起。这个羊市占地6亩,已从李俊市场迁了出来。来这里看羊买羊的人非常多,大小绵羊、山羊都圈在笼子里,等待买主。金凤区良田镇养殖户丁喜子、西夏区兴泾镇养殖户马国忠,慕名来赶李俊羊市,两人运来的近百只羊很快就卖出了一半。“现在羊市还有用‘捏码子’的方式交易。‘捏码子’就是双方把手藏在衣襟底下,用手指捏个价,看是否合适。合适成交,不合适了就上称称重。”羊市一位管理人员说。
人群中,两张外国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法国人,其中一位名叫乔治,来自巴黎郊区。“我在集市上买了凉皮和秋裤。”乔治用流利的中文聊了起来,“接地气”是他对李俊镇大集的评价。“带外国朋友来感受一下乡村集市,体味中国人生活的烟火气。”土生土长的银川人、现定居西安的马先生说。
中午,王森和老伴逛饿了,两人决定在老马刀削面馆里吃碗面。店内座无虚席,店外也摆放了不少餐桌,等待吃饭的食客坐得满满当当。“面来啦!”吃到口的刀削面面条筋道,汤汁香而不辣,一碗下肚,胃暖了、心也舒坦了。(记者 张艳丽 韩胜利 倪会智 孙郑涛 马霄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