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宁镇春天里的故事系列之一|马得福和马得宝们的愿望

 

0301_7.jpg

谢兴昌(左)说,这个锈迹斑斑的爬犁和锯子为当年建设家园立下了汗马功劳。

  谢兴昌最近比较忙,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让他一下子成为闽宁镇的“网红”。
  “你这需要上镜头吗?你帮我看一看党徽戴得正不正?”3月1日,记者在永宁县闽宁镇福宁村见到了谢兴昌,他个子不高,说话铿锵有力,坚毅的眼神里透着岁月的沧桑。
  “1997年7月,我带着13个人从西吉搬到闽宁村。刚搬来第二天就遭遇了沙尘暴,没有房子,我们住在帐篷里。远远看着黄沙刮来,我让媳妇把刚做好的饭护住。”24年前的那场沙尘暴依然让谢兴昌记忆犹新,沙尘暴过去后帐篷里只剩下两样东西:妻子手里按着的锅,和她脚底下踩着的一床棉被。当天晚上,这仅剩的一床棉被盖在14双脚上。

  这段苦涩的经历,自从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后,就像放电影般在谢兴昌的脑海中不停地回放。那人那事那景,幻化在波澜壮阔的时光中,成为谢兴昌难以割舍的情怀。“’天上无飞鸟,地里不长草,十里无人烟,风吹沙粒跑’的干沙滩。”电视剧里演的都是真的,那时的闽宁村留不住人,不少人来了又跑了回去。

0301_6.jpg

曾当过赤脚医生的谢兴昌如今在闽宁镇开了个药店。

  闽宁村建村后,谢兴昌担任第一任村支书。《山海情》中住地窝子、村民来了又回、种蘑菇等剧情都是谢兴昌的真实经历。“我看到4公里外玉泉营开发区国营农场的玉米和高粱长势很旺,沙尘暴丝毫没有影响庄稼的收成,我当时特别激动。”谢兴昌坦言,他掰下了4根玉米棒子一路狂奔,告诉和他一起来的村民“这是全村的希望”,只要能用上黄河水,也能种出这么好的庄稼。
  “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了闽宁镇20多年来从无到有的发展,我们都是活的历史书,闽宁镇现在被越来越多的人知道,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谢兴昌坦言,今后的日子他想认真讲好闽宁故事,这不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责任。
  和谢兴昌一样,作为闽宁镇最早的一批移民,原隆村原党支部书记王升也曾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汗水。
  “砌墙无砖,只能自己打土坯。黄土掺杂着大量沙子,土坯无法成形,村民们只好将模具放在地上,等土坯风干了再立起来。没有地方居住,推土机老鼠打洞般挖开一个个小沙坑,铺上一层玉米秆,一户人家委身一个沙坑。”王升回忆,电视剧中的马得福是所有参与闽宁镇建设发展的村干部的缩影,尽管当时条件艰苦,干部们带领村民建设新家园的决心却越发坚强。兴修水利、整理土地、引黄入滩,福建企业、扶贫干部相继来到闽宁镇,闽宁协作扶贫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看完电视剧《山海情》,福宁村驻村第一书记马宁心潮澎湃:“尽管没有经历过当年的苦,却见证了如今闽宁镇日新月异的变迁。”在他心里村民脱贫不是终点,带领老百姓致富、乡村振兴才是目标。

  “目前,福宁村剩余7725亩土地已进行流转,村里和宁夏闽宁情葡萄酒有限公司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入500多万元,地面附着物补偿200多万元。解决了农户土地荒置及种植收益低下的问题,释放了大量的劳动力。”马宁介绍,今年村里还将通过培训,引导在家的留守妇女到富贵兰、金碧华、闽夏、夏立派等服装企业进行务工。

0301_5.jpg

  赵鸿表示,这辆拉水车是电视剧中的道具,也是当年搬迁时主要运水工具。

  在闽宁镇,马得福、马得宝的故事是无数移民经历的缩影,每个人都能在电视剧中的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时光带走了许多,却留下了感天动地的山海故事、减贫壮歌口口相传、代代传承。

  正月十五,还没到晩上,赵鸿家的文化大院已经热闹了起来。

  “晚上唱戏,白天接待参观的游客,每天接待量突破500人次。”赵鸿的文化大院占地16亩,位于福宁村,因为电视剧《山海情》的热播,他家的文化大院成为不少游客的打卡地。
  1997年,赵鸿从西吉县搬迁至福宁村。“我当过建筑工人,下过井挖过煤,还到过黑砖窑,《山海情》中马得宝的一部分经历就是以我为原型。”赵鸿笑着告诉记者,他本人在电视剧中扮演的角色叫马洪,通过电视剧他跟着演员们又体会了一下当年“黄土遮天”的岁月。
  “这辆带有水桶的推车,电视剧中马喊水、李大有都推过,当年我们刚搬迁来时,也是我们拉水的工具。”赵鸿指着院里的一辆拉水推车给记者介绍,电视剧拍完后,他收藏了剧组上万件道具,大到衣柜推车,小到锅碗瓢盆,每一个道具都是一个故事,他舍不得丢。

  赵鸿是福宁村的致富带头人,是村里最早出去“闯世界”的汉子,就像电视剧中的马得宝一样,他热心能干点子多。“道具都是剧组从西海固老乡家里收来的,虽然破旧却见证了闽宁镇的变迁史。”赵鸿表示,今年他打算在文化大院里开办一个民俗博物馆,把他上万件的藏品展览出来,让这些散发着岁月光芒的老物件向人们讲述闽宁镇光阴的故事。(记者 张晓慧 文/图 实习生 马磊/视频)

推荐视频

我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