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时指出,宁夏要有大局观念和责任担当,更加珍惜黄河,精心呵护黄河,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明确黄河保护红线底线,统筹推进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对绵延在宁夏的传统农耕文化遗产进行行之有效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保护黄河流域生态平衡和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体系的重要举措之一。
依据法律法规对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对于传统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关键在于政策的实施和法律法规的有效执行。自治区及各市县可考虑在国家已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出台和细化更加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条例和细则。在自治区的努力下,许多重要的传统农耕文化遗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及国家、自治区和地级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的还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和《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但是还有很多传统农耕文化遗产散落在落后、偏远、自然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由于不同农耕文化遗产存在的环境不同,对其相应的保护和管理方式也就不尽相同。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广大农村居民在资源贫乏的环境下坚持自力更生,不断尝试、适应和创新,积累了丰富的技能知识和实践经验,为传统农耕文化遗产的适应性管理提供了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护和管理方面,要根据传统农耕文化遗产所涵盖的传统技艺制作技术与经验、传统农耕生产工具、传统农耕种植养殖制度、传统农耕礼仪民俗及农谚俗语等不同内容而采取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
嵌入现代农村治理。传统农耕文化遗产来源于祖祖辈辈的生产生活实践,是传统儒家思想和农耕社会有机耦合的产物。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以乡规民约为代表的乡风文明在现代城市文化强劲态势下显得极度式微。在半熟悉、半陌生的乡土社会,传统伦理道德和行为处事方式逐渐淡化。传统农耕文化以特定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潜移默化影响和约束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行为。它不仅是一个地区在历史积淀中形成的传统习俗,而且还是一种约定俗成并世代传承的农业生产制度和道德行为准则。有学者提出,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振兴,更是精神的振兴。宁夏各族群众在千百年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以传统农耕知识技术体系、农业生产系统和传统礼仪民俗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将它们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嵌入现代农村社会治理,不仅能凝聚村民情感、丰富乡村精神生活,还有利于塑造乡村社会价值共同体,达成乡村社会善治目标。
重视“重农惜农”传统,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通过政策导向吸引有知识、有文化、懂科学、会种养的青壮年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随着宁夏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这使农村留守农业人群呈现出总量相对不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进入城镇或工厂务工的农民,既要打工挣钱,还要不误庄稼农时。这种疲于奔命的生活节奏,让很多农民工穿梭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不仅带来了身心疲惫,而且还背离了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其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首要的是劳动力统筹问题,在让一批剩余农村劳动力尽快融入城镇的同时,还要提高农村吸引力,让一部分高素质专职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劳动力回归土地。如何以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是当前和今后宁夏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体系的一个主要方向。
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以宁夏特有的文化资源和村落建设为抓手,构建集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于一体的模式。传统农耕文化遗产既有物质文化遗产的层面,也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久居城市的人越来越向往农村的田园风光,到乡村感悟、亲近大自然。村落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技艺,以及与之相关的风俗习惯等,是吸引外来游客的重要元素。在宁夏广大农村,绵延着形态各异、特色迥异的传统农耕文化遗产,包括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民间传统知识、传统技艺、民俗节庆、礼仪制度、民间曲艺乐器及山歌等,无不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和认真回味。对于参观游览者来说,到当地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进行亲身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更能增强传统农耕文化遗产的亲和力。当然,对宁夏传统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和增加文化本身的内生动力,使它在传承中进行创造性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对接,使其从现代文化中汲取养料并发扬光大。(执笔:张治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