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此消息发布后,有人直言“早该出手了”,有人提醒“莫高兴太早,还得观察一段时间。”对此,您怎么看?
正能量小Q:
一句“早该出手了”,足以说明大家的意愿。不可否认,数字化、智能化时代,手机等现代电子产品为孩子学习成长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孩子配手机、学校使用手机方便教学已成普遍现象。但我们看到,手机的负面效应正在显现并不断放大。一方面,因心智尚未成熟,自控力较差,许多孩子常常沉迷于刷视频、聊天、打游戏而严重影响学习,有些甚至受不良信息影响走上了歧路。另一方面,从医学角度上讲,滥用手机会伤害孩子的视力,导致运动能力低下,以及睡眠障碍,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对9省的一项调研显示,与2019年年底的普测相比,中小学生半年近视率增加了11.7%,其中小学生增加最多。
显然,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弊大于利,手机已成为危害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问题。正因为如此,一些国家已纷纷立法应对。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出台关于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规定,可谓正当其时、对症下药,很有现实必要性。各方当放下争议,以此为契机,同心协力让新制度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红辣椒小杠:
此消息一出,立马引起关注,不少家长举双手赞成,但也有人质疑:手机真的能禁得了吗?
质疑不是没有缘由,因为早在2018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就曾联合下文,出台相关方案明确规定: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然而,收效并不明显。更让家长矛盾的是,老师经常会布置电子作业、打卡学习等等。一边是禁止学生在教室里用手机,一边又鼓励通过电子产品进行教学,如此一来,怎能是一个“禁”字就能解决问题呢。
再次出台关于中小学生手机管理的规定,并进一步细化相关措施,给出了比较有操作性的解决路径,值得期待。不过,再好的规定,还需落实到位。落实的关键,还在于学校和家长。首先,一些中小学校尤其需要纠正过度依赖电子产品教育的理念,多多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其次,细化管理办法,实现对学生使用手机的规范管理。作为家长来说,多与学校配合,从源头加强管理。只有双方形成合力,好规定才会发挥出好效力。
漫画 陈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