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入冬”“还得穿上棉衣棉裤抵抗二十多天”“除了被窝哪都不想去”……近日,气温骤降,各种“冷消息”迅速刷屏朋友圈。
人们如此戏言,实属无奈。对身处北方地区的宁夏人来说,“一年最冷”的时候往往不是正常供暖季,而是秋冬、冬春交接之际。这段时间,屋外天气寒冷,屋内暖气冰凉,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要避免挨冻,除了穿厚衣服、开空调外,最盼望的还是能早点用上暖气或迟点停暖。
(图片来源于网络)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如前几年一样,这两天,我区许多地方及时送出了“暖心礼包”。比如,银川市就要求所有供热企业提前做好供热设施检修和热源燃料储备、应急储备、系统调试运行等工作,在10月18日前,设施检修率和完好率达到100%,具备正常供热运行条件,确保10月20日供热质量全面达标,充分做好采暖期前气温骤降提前供热的准备,使供热温度不低于18摄氏度。
一句“充分做好提前供热准备”,满是民生情怀。众所周知,无论是提前供暖或延期停暖,都会增加供热单位、政府财政等成本负担,对于经济欠发达的宁夏来说,不是小数目。但近年来,我区各地各单位没有拿按日期供暖的刚性规定做挡箭牌逃避责任,而是选择从群众诉求出发,以天气变化为风向标,根据气温实际状况实行灵活供热。这种知百姓之所需、解百姓之所忧、急百姓之所急的惠民之举,如雪中送炭一般让百姓收获了温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众的关怀,更彰显了政府民生理念和服务意识的提高。这种心系群众的责任担当,值得点赞,多多益善!
当然,提前供暖能否如约而至,“不看广告看疗效”。如果只表态不行动,“雷声大雨点小”,或者以各种理由推诿塞责,让“温暖”大打折扣,到头来,身冷心寒的群众肯定不会答应,政府和企业的形象自然也会大打折扣。因此,提前供暖不是面子工程,也不是竞相攀比获取民心的手段,而是全方位考验各方担当和能力的民心项目。唯有把表态变成脚步,把文件变成行动,用科学的政策、智慧的管理、有力的监督、货真价实的服务,让老百姓家的暖气在“最冷”的时候热乎起来,才能称得上“把群众咧嘴笑的事情干到底”。
此外,依据近年来的“惯例”看,每年供热前和停暖后这段时间,群众都有供暖的诉求。因此,让灵活供暖成为一种制度性选择是必然趋势,而如何在长效管理机制上下功夫,让提前供暖和延期停暖常态化,也应当成为尽早考虑之事。总之,供暖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关乎百姓福祉,供热事业更是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的基础性公共事业。在群众有需求之时,把工作做得细而又细、实而又实,我们才能真正把暖流送到群众的心坎里,让群众“人暖心更暖”。(虎权)